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门墙桃李,培养和输送大批人才

摘要:

市一中简介。

市一中校园一角,这里是许昌师范学校旧址。



核心提示

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许昌地下党组织和国民党政府斗智斗勇,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爱国运动。在革命的大熔炉中,进步学生得到了锻炼和考验,意志更加坚定。不少人奔赴延安、太原等革命根据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应有贡献。

揭露国民党当局禁烟骗局,怒砸官膏局

1936年,国民党许昌当局哗众取宠,假惺惺地开展禁烟活动,定6月3日为禁烟日,并召集许昌中小学生开会,成立禁烟会。会上,国民党许昌专员公署官员大讲吸食鸦片的危害,要求青年学生到人民群众中广为宣传。而在天平街,国民党许昌当局仍然开办着贩卖鸦片的官膏局。

许昌地下党组织决定利用禁烟会,组织群众对官膏局进行斗争,揭露国民党当局的欺骗行为,并决定由许昌县立女子师范的地下党员郭晓棠、灞陵中学的地下党员路岩岭任禁烟游行总指挥。

当学生按照要求来到街头宣传鸦片的危害时,人们纷纷议论:“政府挂着招牌公开贩卖鸦片,如今却在这里搞禁烟会,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学生中的共产党员认为民心可用,立即组织学生大呼:“走,砸官膏局去!”

顿时,学生及数千名群众拥向天平街的官膏局。愤怒的群众将醒目的官膏局大招牌砸得粉碎,又冲进院子砸了门窗和家具,并把正在熬制鸦片的大锅抬到大街上,将搜到的鸦片公开销毁。群众和学生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1936年,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许昌,许昌师范学校的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周之焕、蒋介民根据师生的要求,发动师生举行全校总罢课,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不长的时间里,许昌师范学校所剩学生寥寥无几,变得冷冷清清。

及时组织学生转移,奔赴延安、太原等地

声援北平爱国学生运动的大游行、砸毁官膏局等革命行为,激起了国民党许昌专员公署对进步师生的极端仇恨。他们处处监视师生的行动,采取种种暴行对地下党组织和进步学生进行打击报复。

据史料记载,1936年11月3日,国民党河南第五行政区(即许昌行政区)督察专员徐亚屏以许昌师范学校是历次学生运动的策源地,师生有赤化嫌疑为名,撤掉了共产党员蒋介民的校长职务,任命反动骨干分子王祥生为校长。

王祥生一到学校就开始镇压学生的爱国运动,公开叫嚣读书救国,极力“贩卖”胡适的洋奴哲学,开除部分进步学生,分化拉拢少数落后学生,借机扩大反动势力,并唆使警察、保安队搜查爱国学生的宿舍,宣布禁令,不准阅读进步书刊、不准集会、不准过问国事。

此举激起了全校师生的极大不满,师生推选出代表到国民党许昌专员公署请愿。徐亚屏竟动用军警武力镇压,密捕进步教师左正宜。这更激起了公愤,学生纷纷提出休学申请,离校返乡、罢课反抗。

蒋介民在身份暴露后离开了许昌。为了保存革命实力,中共许昌县委动员40多名革命师生离开许昌,奔赴延安、太原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

激进的灞陵中学引起国民党许昌党部的注意和仇视,以教员身份为掩护的地下党员难以继续开展工作,形势岌岌可危。为了保护党组织和党员,该校地下党员郭洁民、王定南、路岩岭、董汝勤、贺仲莲,学生党员栗在山、吴剑等相继转移。抗日战争爆发后,该校由当地绅商开办。

1942年,灞陵中学聘请开封高中教导主任徐干青(中共地下党员,许昌县碾徐村人)主持校务工作。徐干青在河南教育界很有名望,他的到来让灞陵中学重现辉煌。他先后聘请了河南省教育界著名人士孙文谟、石静涛、马麟伯、田雨声、金干庭、戴之侠等来校任教。

灞陵中学美名远播,成为全省进步青年的理想学府。《许昌文史资料》第五辑《王敬民事略》一文记载: “(灞陵中学)不远数百里求学者甚多,发展到初中6个班、高中3个班,600余人。学校名声大振,呈现一派生机。”

1942年,徐干青在灞陵中学被捕,但因与直属中共省委单线联系,身份未暴露。入狱20多天后,他返回灞陵中学任教。1944年,日军侵犯许昌,许昌沦陷,灞陵中学一度停办。1947年年底,灞陵中学彻底停办。

省立许昌中学也是命运多舛。1938年,花园口决口,省立许昌中学奉命搬迁至内乡,1942年迁回,1945年春又迁至陕西岐山,抗战胜利后从陕西岐山迁回。1947年,该校迁至开封,不久解散。1950年,许昌市人民政府在原省立许昌中学校址上成立许昌市立中学。3年后,许昌市立中学一分为三,即许昌地区第一高中、许昌地区师范学校和许昌市完全中学。

艾荣泉在《我的母校“省立许中”》一文中提到,省立许昌中学在20世纪30年代,持续不断兴起读革命书籍的风气,出现了奔赴延安、竹沟(革命老区)的热潮。教师周子凡(共产党员)和赵鞠卿、丁绍洛、郭宴初经常在一起,通过不同形式广泛宣传革命思想。他说:“仅我所知,1936年至1938年,省立许昌中学奔赴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据地的同学有27名。”

他的同学孔繁珍生前为抗日独立七中队指导员,1939年5月在信阳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刘昭平生前在八路军120师三五八旅政治部工作,任《战斗报》特派记者、主编,于1946年在大同战役中牺牲;郝延昭生前任山西沁源抗日游击队副队长,1943年在同日军的激战中阵亡。

同时,很多学生在革命的大熔炉中锻炼成长,成为新中国的优秀领导干部。周吉一曾任国防科工委办公厅主任,1964年晋升为少将;陈延灿曾任总参政治部顾问;郑希贤曾任海军总部联络部部长;赵鞠卿、吴国建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为国家高等教育作出杰出贡献……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