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只要我有,只要你需要

——记“中国助人为乐好人”杨景尧

摘要:

杨景尧老人近照。 高伟山 摄


散千金,做善事,有没有一个休止符?

以财力为休止符,或以生命为休止符?

杨景尧今年已经93岁高龄了。当年从台湾回到阔别41年的家乡长葛市后河镇后河村时,他感念父母、回报桑梓,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淑君中学,以此为始,又设立了文教基金资助寒门学子,21年来累计投入1700万元,还出资保护长葛古迹,修建“景行园”,赞助画展和书籍编印……26年来,他在弘文兴教的路上默默前行,即便再遇困难,再不被理解,都守着初心、矢志坚持。

老先生总说:“我要把杨景尧文教基金永远办下去,直到我没有能力为止。”在他的愿景里,他希望尚余的资金能有办法持续“造血”,希望每年都能向基金会稳定注资,哪怕在他生命之火萎了以后。

日前,杨景尧入选8月“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他的大爱情怀得到了许多网友的“点赞”。

他用行动传递着一句话:只要我有,只要你需要。

“四知之家”里的世纪老人

在后河村的一处“四知之家”宅院里,杨景尧的晚年时光过得平静而安宁。这“四知”取自东汉名臣杨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老人以此告诫自己,要做人坦荡、诚实自律。

客厅按照中式传统布置,墙上挂满了书法。言谈举止间可以看出,老人的血脉里流淌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抗日战争年代的兵荒马乱里,是父亲的一句“宁易田产,不使辍学”,使他得以延续学业,令他至今感念不已。末代帝师、翰林杨佩璋更为这个家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让他至今品味不倦。

屋子里的家用并不奢华,老人生活更是俭朴。家人想给他买点新衣服,他总摆手说:“老不择衣。不需用,不需用。”有时还教育子孙:“餐巾纸撕够用就行,成团扔掉不就可惜了。”客人盛饭掉在桌上的米粒,过一会儿他会悄悄地捡进自己的碗里。谁能看得出,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回乡26年来,建学校、设文教基金、建景行园,累计投入超过3000万元,而且年年助学、坚持至今。

老人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处事低调、说话谦和,谈起办学、投资、建基金会的事来,轻描淡写、一语带过,仿佛不曾费过神,不曾作过难。其实,老人一辈子受过骗、吃过亏。在台湾,一位非常要好的同乡战友向他求助时,他变卖家当资助同乡,可这位同乡却一去不返、杳无音信。失望、悲伤、饥寒交迫,甚至曾让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动了轻生的念头,最终是对家乡的思念、对父母的愧疚让他忍着活下来。后来,他艰苦创业、攒下家财后终回故土,不少人到家里来找他投资、办厂。出于同乡人的情谊,老人先后投资了十几个项目,可有去有回的寥寥。但他依然选择善良地相信别人、帮助别人,选择用尽力量回馈社会。

老人老了,脸上爬上了老年斑,需要拄着拐杖慢慢地走,送客人却总要送出门外。只有老人每天拿着放大镜写下的回忆录里,还在诉说着当年在西安曾经历过的戎马岁月,诉说着退役后在台湾谋生打拼时的艰难不易,诉说着弘文兴教的初衷愿景。那一行行小小的字,一页页字迹工整的稿纸,记录着一位世纪老人的坎坷人生,记录着一个近乎传奇的故事。

战火纷飞中的笃定之念

杨景尧出生于1923年10月。父亲虽是个商人,但秉承家训,千方百计供他读书。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亲戚朋友都劝杨景尧弃学从商,可他父亲却说:“宁易田产,不使辍学。”难得的学校教育,为杨景尧日后的学识修养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1944年,杨景尧高中毕业后,由于日军封锁,无法出村,错过了考大学的机会,无奈在家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师。1947年,在父亲的建议下,他为圆大学梦毅然赴西安应试,却阴差阳错地考取了一个国民党空军文书的职位,并于1948年随军从西安辗转到了台湾。

1962年,杨景尧退役,定居台中市,开始凭一己之力讨生活,其间吃过不少苦,也受过一些骗。不久,杨景尧在台中一个电影院做起了小杂工,工作不到3个月时,遇到了曾经在台北空军总医院陪护自己的警卫员。警卫员也刚刚退役,想邀请他一块儿做生意。两人一拍即合,很快办起了一个戏院。凭借着聪明智慧和诚信经营,杨景尧把生意越做越大。

可离乡越久,他的思乡之情也越来越浓。他常想起家乡的妻子孔淑君,还有几个孩子,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孩子们都在哪里谋生。残垣坑洼路,家乡泥巴香,夜伴妻儿梦,童年儿时伴……一历历、一幕幕,如泉涌上心头,思乡之情在心绪间无限膨胀。无论是穷困落魄,还是生活日益好转,他心里最重的位置永远是留给亲人的,并且始终相信妻子会等着他回家。他时刻关注着两岸动向,时刻准备着回归故里。

一所学校寄予的缕缕乡愁

在长葛市委统战部门的协调帮助下,1989年,66岁的杨景尧终于回到了思念已久的家乡。如同一个迷失的孩子再次回到母亲的怀抱,他拥抱着阔别41年的妻子、儿女,一家人喜极而泣。

可是,父母已不在了,杨景尧大哭一场:“子欲养而亲不待。”然而,他又想,自己的钱本来是打算侍奉双亲的,如今父母不在了,通过捐资助学,不也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吗?也许正是从这时开始,笃信“孝义尚礼”的杨景尧,立下了“弘文兴教,回报桑梓”的宏愿。

1990年,杨景尧出资120万美元(当时折合人民币1000余万元),在后河镇建起了一所中学,占地82亩,设有初中部和高中部,教学楼、办公楼、图书室、语音室等一应俱全,可容纳1500多名学生,是当时省内办学条件最好的花园式学校之一。

为了回报妻子孔淑君奉养双亲、抚育子女的懿德,他还把学校取名为“淑君中学”。

除了决不多收学生学费外,杨景尧还于1993年倡议成立高中部实验班,免费招收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初中毕业生,每人每月发50元的生活补助,每年发两套衣服。同时,他从河大、河师大等高校招来优秀教师,还给他们额外发交通、生活补贴,让他们安心教学。这些实验班的学生也没有辜负杨景尧的期望,大部分都如愿考取了理想的大学。

1998年,考虑到学校的长远发展,杨景尧决定把学校捐献给当地政府。

可是,有段时间,由于多方面原因,学校教学质量不太理想,不少老师不愿意留在这个镇里的学校。虽然学校已经成了公办学校,但对于杨景尧来说,学校就像他的孩子一样,他怎能不着急、不发愁?他过段时间就会到学校里转转看看,问问运转情况怎么样,学生上课和成绩怎么样。2007年,当得知原有的教学楼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时,他再次出资100万元,为学校新建了一幢现代化教学楼。

“杨老先生心中有大爱,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受他影响,我也希望为家乡教育尽一点儿绵薄之力。”第二届高中实验班毕业的范红丽,毕业后就选择了回到母校淑君中学教书。

在政府、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淑君中学的教学质量自2005年以来连年攀升,生源扩大至后河镇及周边乡镇,如今已成为国家级“读书育人特色学校”、“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许昌市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长葛市示范学校”。

文教基金里的大爱情怀

虽然贫困家庭的孩子在淑君中学可以免费就读,但是考上大学又上不起该怎么办?杨景尧觉得:“我不能不管,不能让考上大学的寒门子弟辍学。”

那个年代,人们对“慈善”一词还比较陌生,而杨景尧在1990年淑君中学落成时,就有了成立文教基金会的想法。在他的设想中,基金会应该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因此他决定先投资办企业,再以企业利润持续注资。可没想到,他在各地投资的13家企业大多亏损严重。

杨景尧对此以苦笑了之,但他深感愧悔的是,“回乡已经6年,对家乡仍无新的直接贡献”。于是,1995年11月,杨景尧毅然创办了全省首家个人捐资的公益性基金会——杨景尧文教基金会,资助长葛籍贫寒学子,并一次性注入了200万元。

曾帮助打理基金会十几年的许凤召说:“那时候,我们几个人总是骑着自行车,到每一户申请学生家里调查核实情况。杨先生把浪迹天涯大半辈子挣来的钱都用在了家乡教育上,干了件令人景仰的事业,我们更得严格核实情况,把每一分善款都用在刀刃上。”

长葛市城关镇一名朱姓学生考上了大学,向杨景尧文教基金会提出助学申请。工作人员多次寻访,才在一处建筑工地找到他“家”。接过1800元助学金时,他们父子俩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长葛籍学生赵刚考入了郑州一所大学,并获得了文教基金会的资助。当杨景尧知道赵刚家庭条件特别困难时,就嘱咐赵刚每月到自己在郑州创办的富基公司,再领取200元生活费……

事情总是难以一帆风顺。2004年3月,国家颁布了《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个人捐资成立的基金会,基本金不得少于200万元;每年支出不得少于上年基金余额的8%,也就是说,每年至少要支出16万元。可当时企业经营形势不好,银行利率又低,文教基金会的基本金随时都可能减少到200万元以下。为了维持基金会运转,杨景尧投资办的企业里有盈利的,就优先保障基金会资金;企业无力注资时,他就坚持每年拿出个人存款投入其中。

如今,杨景尧文教基金会已成立21年,累计捐资约1700万元,资助大学生600多名,其中近百人考取了硕士、博士学位。

“乐善好施、恩泽乡里、德隆功重、情义永存 。”在杨景尧文教基金会成立10周年庆典大会上,10名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学子,代表与会的400多名同学将这16个字送给了杨景尧。

矢志不移的凡人义举

为公益事业一掷千金的杨景尧,日常生活非常简朴,买一件上衣超过50元都嫌贵。妻子在世时,他们在漯河经营产业,一直居住在朴素的两居室内,即使数九寒冬,驱寒也只用一个小煤炉。如今赋闲在家,他居住在自家宅基上翻建的农家小院,室内装修十分简洁低调、干净素雅,只有条幅字画、满院丛绿吐露着雅致书香。他总对子孙们说:“不要依靠我,不要乱花钱,你们要自食其力,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

可杨景尧始终想着乡亲们,要是他看到村里、镇里有什么需要,或者别人向他求助,他总是慷慨解囊、尽力资助。

1992年,他看到农村文化生活匮乏,一些乡亲常常打牌、喝酒,因为缺乏锻炼,身体过早衰退,同龄人已依稀难见了。杨景尧先生就动员在台同乡杨清钦出资20余万元,在淑君中学东侧建设了后河镇老年活动中心,楼立三层,形呈八角,场地宽阔,设施齐全,成了后河中老年人学习、健身、娱乐的好去处。

自1997年以来,村里每年的九九重阳节活动,杨景尧都要拿出资金,给70岁以上的老人发过节礼物或者慰问金,倡导尊老敬老的好民风。

2009年,他又出资400余万元,在文教基金会后面建设了闻名遐迩的文化园林景观——景行园,面积9000平方米,亭台楼阁,层台耸翠,有题字立石,有伊阙和金榜牌楼,有《论语》长廊、翰林杨佩璋轶事阁,彰显着崇文重教的馥郁气息。

还有——

“景行杯”运动会场上,竞技中的健儿朝气蓬勃;

“景行杯”优秀教师表彰大会上,潜心育桃李的老师得到褒奖;

一站千年的长葛“古社柏”,在他的出资保护下,枝繁叶茂、再绽生机;

赞助成立的田零绘画展,展现着一代名家田零的遒劲之笔;

资助编印的《中华先贤说道德》,让先贤德孝之言传颂千家万户……

在杨景尧的愿景里,这份事业远没有结束:“我的钱要陆续转移到基金会上,盘点资金要达到2000万元,即使不怎么增值,正常运转也能坚持几十年。”

如今,杨景尧的一生善行,赢来了家乡人的广泛赞誉。人们说,他做这些事不为出名谋利,只为自己坚持的事业。长葛市政府为他立碑撰文,把他评为“感动长葛”人物。许昌市领导也总去看望他,表达对老先生的敬重和慰问。他从全国各地93.4万个好人好事线索中脱颖而出,成为8月份“中国好人榜”上榜的26位“助人为乐好人”之一。

杨景尧则说:“都说我捐了很多钱,但我从不记得捐了多少钱。我只想要报答这片土地对我的养育之恩,不管捐赠多少钱都不能表达我对这片土地的深爱之情。”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