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市烈士陵园的张钟端烈士之墓。
核心提示
“成则促鞑虏之命,败则为共和之魂。”1911年12月24日,张钟端被清兵仓促处死,后其妻子带着双胞胎儿子从日本千里迢迢来到许昌县长村张乡。张钟端的原配李氏将这对双胞胎儿子抚养长大。张钟端烈士的后裔有100多人,如今大多生活在许昌、开封两地。
怒叱清吏,从容赴死
据《许昌史话》记载,1911年12月23日,齐耀林命营务处参谋商作霖、巡警道邹道沂、开封知府吕耀卿、祥符知县舒林基严刑拷问张钟端,让其交代为什么组织反清。张钟端慷慨直言:“武汉振臂,全国景从……同志谋据省垣,共图大举。成则促鞑虏之命,败则为共和之魂。”审讯官威胁说:“你们引匪聚众、放火暴动,若不承认,以大刑处之。”审讯官说着就开始动刑。
张钟端被打得骨碎肉飞,仍毫无惧色地叱曰:“汝以我为何等人,即何等人,日后自有公论,何必多问?”接着,审讯官问张钟端担任何职。张钟端自豪地回答:“河南军政府总司令兼参谋长。”审讯官又问他同党共有几人。张钟端答曰:“除汉奸外皆我同党。”这一席话使审讯官瞠目结舌,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以“聚匪放火”的罪名判处他死刑。后人有诗赞扬张钟端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魂魄壮烈,为国捐躯。光争日月,浩然正气。名高天下,业垂后世。”
据《河南文史资料》记载,张钟端临刑前与同盟会成员周维屏痛言道:“吾等今日,系生离死别之时。愿君生一时负一时之责任,刻骨铭心、勿忘今日。倘异日脱离难关,再接再厉。吾等九泉相助,共成大业。为吾等复仇,不啻为同胞复仇也。”张钟端的言行,是辛亥革命时河南的最强音!
1911年12月24日,古城开封笼罩着阴霾之气,店铺、客栈紧闭房门,通往西城门的大道上,人们站立在路旁垂泪为志士送行。11辆囚车缓缓行驶,囚车上的志士个个从容自若、视死如归,沿途高呼:“革命万岁!共和万岁!”据《河南文史资料》记载,当时挽诗有“白沙盈血赤,飞雪幂横尸”之句。
志士的尸首暴诸城外多日,后由同盟会成员沈竹白等以慈善的名义殓葬于开封南关。张钟端自为一墓,其余十人因尸首不全不能辨认,共为一墓。1932年秋,河南省政府将十一烈士遗骨迁葬一处,建陵园,立碑纪念,并定每年12月22日为河南起义纪念日。新中国成立后,烈士墓被定为开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烈士墓迁建于禹王台公园。
一对兄弟,两份母爱
1911年12月24日,张钟端在开封就义,其妻子千装伦子在东京听闻十分悲痛。遗憾的是,张钟端至死也未见到两个儿子。为满足张钟端的遗愿,辛亥革命志士陈伯昂及张钟端之弟张钟灵赴日本东京,将千装伦子母子三人及两个日本保姆接到许昌县长村张乡。
在许昌住了两个月后,千装伦子因水土不服、生活习惯不同,想回东京。当时,她想把两个孩子带走,张钟端的母亲不同意。经过商议,张家同意带走一个。“但临走时,老太太把兄弟俩藏了起来,一个都不给了。千装伦子几经协商没有结果,不得已只带着两个保姆走了。她失去了丈夫,还失去了两个儿子,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张梦梅的儿子张一桂说。
据《河南文史资料》记载,张梦梅在文章中曾回忆说:“母亲返回东京后,吾兄弟由祖母杨氏和大母李氏(张钟端赴日前家中包办的原配夫人)用心抚养。大母李氏因无子女,爱吾兄弟如同己出,饮食寒热亲自操劳,稍有病痛便废寝忘食。吾兄弟得以成人,大母李氏之恩永难忘怀。”在记者采访张钟端的孙子张保明时,提起老家的祖母,他感慨良多:“我老家的奶奶一生没有怪过我爷爷,还把我爷爷的孩子当成亲生的一样对待……”
9月8日,记者来到市烈士陵园,见到了该园宣教科工作人员王彦。她带记者参观了张钟端的遗物,并拜谒了张钟端的墓地。“目前,张钟端烈士的后裔有100多人,大多生活在许昌、开封两地,每年都有后人来这里扫墓。”王彦说。市烈士陵园东侧有一处纪念碑,在二层平台上,第一个便是张钟端的墓碑,四周被郁郁葱葱的柏树环绕,墓碑上刻着“辛亥革命河南省十一烈士之首 河南省革命军总司令张钟端烈士之墓”字样。张保明介绍,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时,省政府专门在开封禹王台公园划了14亩地,用于安葬十一烈士。“我大伯的儿子在迁墓的时候,从原先埋葬十一烈士的地方取出几块遗骨保存。2012年,许昌市政府在市烈士陵园修建了张钟端墓,并于清明节前将那部分遗骨接到这里进行安放。如今,这里是省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
一门三杰,广为传颂
市烈士陵园的大厅里陈列着数张展板,其中一张介绍了张钟端与其两个儿子的事迹,上面赫然写着“一门三杰”四个大字。自从与生母分别后,张梦梅、张兆梅兄弟二人一直在许昌县长村张乡生活,后来都考入河南大学。九一八事变后,华北沦陷,他们自此与生母音信断绝。“自念有生之初,先父见背,及长成人,母亲无缘会面,痛何如之!《蓼莪》之思,无时获已。”张梦梅曾这样喟叹。
张梦梅在许昌上初中时,受生物老师郭晓川的影响,15岁就入了党,曾参与组织农民暴动;从河南大学毕业后,历任老师、小学校长、中学校长;1954年定居开封,共生育四个孩子,都在开封工作。
张兆梅也是一名共产党员。9月7日,记者见到了张兆梅的第四个孩子张校红。“父亲和伯父都改了名字。伯父把梦梅改为秉青,父亲把兆梅改为志冷,改后的两个名字也都和梅花有关。”张校红说,“父亲1926年经中共党员郭述申介绍加入共产党,1927年12月任长村张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之后投入教育事业,并获得副教授职称。我们兄妹10人,大多在许昌工作,其中二姐、三姐和五妹都从事教育工作。”张校红难掩自豪之情,并希望后人把前辈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9月9日,记者来到许昌县长村张乡长村张村。在村子里,只要提起张钟端,每个村民都能说上几段关于张钟端的英雄事迹,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我住的这处房子就是在张钟端老宅的原址上建的。”56岁的长村张村卫生所所长张机电自豪地说,“我爷爷今年102岁,我从小就听他讲关于张钟端的事。”据他介绍,大约30年前,由于张钟端的老宅长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成为危房,村里遂将这块地划给张机电家,并成立了卫生所。张家老宅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张钟端的英雄事迹及其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是宝贵而永恒的。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