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家长群里大量的列队示好等“无营养”的刷屏信息令不少家长老师烦恼不已。
开学了,家长们手机中的各个家长群又活跃起来。家长群的建立原本是为了家长和老师间沟通更好,但实际上有的家长群已经悄然“变味儿”:一方面家长在群内晒娃求关注、过度示好老师刷屏,众人敢怒不敢言;另一方面,有的老师随时在群内点评作业公布成绩,让家长“压力山大”。老师也对家长群颇有“怨言”,表示有的家长不分时间、事无巨细地“圈”自己,感觉时刻都在上班。
现象
定时“表谢意” 天天晒娃
“为了求关注也太拼了”
开学前几天,广州市天河区某小学六年级的家长陈女士恨不得关机“遁世”,原来孩子所在班级的家长微信群又活跃起来,不断有新消息冒出。夸张的时候,手机每隔几分钟就有几十条未读消息。“老师随便一句话,后面就跟着几十条‘收到’、‘谢谢’、‘老师辛苦了’,还有鲜花、亲吻、爱心等各种表情,一下子就被刷屏了。”陈女士表示,看到齐刷刷地“站队”刷屏,还以为是什么重要通知,“爬楼”回看,不过是老师说了一句“各位家长早点儿睡”。这让她哭笑不得。
“最烦的是太赤裸裸的‘抱大腿’。”陈女士透露,班内有位家长每天会固定在午饭时间发“非常感谢老师对孩子的照顾,深表感激,老师辛苦了”等类似的消息,老师一开始还会回复,后来也不再出声,“不少家长私底下悄悄吐槽她的行为”。
除了“表谢意”刷屏外,有的家长还经常晒娃求关注,其他家长也是敢怒不敢言。越秀区某小学二年级的家长刘女士告诉记者,孩子入读一年级后,有一部分家长总会在家长群内发自己孩子的生活照,还总是“无意间”提起孩子的名字,“吃饭也发、玩玩具也发,就是为了多刷脸让老师记住自家的娃。”刘女士表示,这种晒照片求关注的现象持续了将近一学期,时间久了老师们能把班上的孩子认准了,才消停下来,“这种家长太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为了求关注也太拼了”。
烦恼
有的家长有8个家长群
每天收到上百条信息是常态
对于“槽点”满满的家长群,不少家长表示,最可怕的不是手机上有一个家长群,而是有N个家长群。记者随机询问了20位家长,最多的家长加入了8个家长群,最少的则都有2个。这些家长均表示,光是整个班级的大群都可以分成两个版本,一个是有老师版,另一个是无老师版。有老师的一般只会用来发布各种通知,这类群出现齐刷刷的刷屏会比较多。无老师版的家长群话题更丰富些,大至教育方法,小至明天早餐,有的家长甚至会在这个群“吐槽”老师。
家长刘女士透露,自己有8个家长群,除去两个大的班群外,还有一个家长委员会社群。此外,孩子兴趣班的、家长有同样爱好的,又会拉个群,方便交流。“我家娃学舞蹈和美术,班上有学这两样的学生家长分别进入舞蹈群和美术群,平时喜欢烹饪的家长又组了个美食群。”
被询问的20位家长均表示,像班级大群,每天收到上百条信息是常态。“有时候一上午没看,就有四五百条。”小学家长吴女士说。这些消息大多数是家长“无营养”地站队,但还是得耐着性子慢慢翻看,以免漏了重要信息。
家长说
点评作业 公布成绩
“像时刻在开移动家长会”
家长们对于家长群的恐惧,除了来源于部分“屏霸”家长外,还来自老师的“信息公开”。不少家长群建立的初衷是便于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家长们渴望通过家长群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一举一动。然而当老师们真的将孩子的信息公之于群时,又有家长表示“亚历山大”,生怕下一秒就被老师点名。
广州市黄埔区某中学初二家长王先生表示,自己最怕的便是老师在群里公布全班成绩排名。“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的成绩通通都会公布,平时各科老师也会直接在群里点名说哪位同学没有完成作业。被点到,感觉老脸都挂不住了,还要出来表达歉意。”王先生说,更怕的是一大早上班刷到这类消息,一整天的心情就毁了,还影响工作,“感觉像时刻在开移动家长会”。
“每次打开群都像领任务。”越秀区五年级家长齐女士告诉记者,各科老师会在群里布置作业、发布通知,家长委员则是各种提议、交费。此外,有的老师很负责,改作业时发现普遍问题,便会把问题作业晒出来,并画上提示,给家长们解释一遍,让其回去再次提醒孩子注意。“虽然不会出现名字,但父母一看就知道是自家孩子,心里自然不舒服。而且这样,感觉自己也像学生在上课。”
老师说
老师随时随地被“圈”
“仿佛失去下班的概念”
让老师与家长缩短距离的家长群,除了使家长们怨声频出外,老师们有时也头痛无奈。最明显的一点莫过于有了家长群,老师们的课余时间便被悄然侵占。
前段时间中秋放假时,天河区某小学的一位班主任叶老师外出与朋友聚餐时,时不时便得回复群信息,全程无法尽兴吃好,更惹得朋友不满。原来,由于放假时需进行学籍核查,不少家长一遇到问题,便在群内@班主任,期盼解答。一旦叶老师不出现,便会被多次“圈”,甚至直接来电。叶老师说,虽然千叮咛万嘱咐,但有的家长还是没有时间观念,经常晚上9时后发消息,“自从被拉进群,仿佛失去下班的概念,感觉时刻在开工”。
相较之下,幼儿园老师的负担更重。一位番禺区幼儿园的老师表示,幼儿园家长原本就比较容易焦虑和紧张,特别是小班,孩子刚送到幼儿园,便有家长在群里面@老师,问娃有没有哭、有没有多喝水、午饭吃了多少等。该老师说,一开始真的被这些事无巨细的信息吓到了,但后来就慢慢习惯,只要有时间就尽量一一回复,没有时间就拍小视频、照片来“说话”。
提前“约法三章”制定沟通公约
对于有些“变味儿”、惹人烦的家长群,是否完全“束手无策”?记者采访了解到,实际上,有些家长群的“生态”仍然保持良好,而这些群维持“健康”的做法大多是“把丑话说在前头”,建群的同时就把规矩立起来。
如番禺区某幼儿园的一个中班班级,为了防止家长刷屏,专门另开一个公告群,用于通知家长学校、学科等各类事务,并告诉家长,在此群中一律不用回复。只要有家长回复“收到”,老师便会迅速发“免回复”的告示。
此前,对于家长群的问题,也有业内人士建议,要制定好沟通的公约,如不要发“收到”、“感谢老师”等无营养的消息;不要在群内晒娃、拉投票、集赞等;同时,要规范用语,避免冲突发生。
对于老师而言,荔湾区某小学的一名班主任则表示,尽量避免在群里进行个别的表扬或批评,这些最好是“点对点”的沟通。要与家长明确休息时间,为自己划出私人空间,“我会告诉家长,晚上8时30分后就别在群里发消息了,以免打扰大家休息。如果遇到特别重大的事情,可以发短信问我”。该班主任还表示,自己每次发完通知后,都会加上“不必回复,以免刷屏”的字样,久而久之家长们就形成好习惯了。
[提醒]刷屏能否引起老师关注?
老师:最反感疯狂刷屏、缺乏同理心的家长
记者采访了解到,顾虑到孩子在班级里的“形象”问题,少有家长会在有老师的家长群里发广告,因此刷屏问题主要集中在求关注、“抱大腿”上面。有业内人士分析,家长向老师过度示好、晒娃求关注的这一举动,可能是内心对于教育资源如何分配的一种焦虑。有的家长希望借此来刷存在感,从而让老师对孩子能有更多的关注。这也算是家长对教育资源的一种争夺方式。
可事实上,刷存在感是否能为娃争取到好感?一位班主任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老师,最反感的就是家长不顾虑其他人的感受,疯狂刷屏,缺乏同理心。“很多时候,家长想表达谢意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度表达,会打扰到他人,甚至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该班主任表示,她观察发现,家长的行为、素质有时候会在孩子身上映射,“有些学生表面上看起来很积极,但实际上只是为了引起老师注意,并非真心喜欢做这件事情”。该班主任坦言,做老师不会因为家长多说几句赞美之词,就对学生好,也不会因为不刷存在,就对学生差。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