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邓庄乡李庄小学整修后的教学楼
东城区新东街小学今年开始招生
市学府街小学极具特色的读书廊
许昌学院外教在学院附中授课
坐在窗明几净的东城区新东街小学办公室里,伊丽丹常常会想起刚刚过去的那个忙碌的暑假。
东城区新东街小学作为许昌实验小学全面托管的学校,在今年暑假将要结束时完成了校区及配套设施建设,许昌实验小学校本部、东城区学府街小学骨干教师全面参与东城区新东街小学的建设、管理。市学府街小学办公室主任伊丽丹调任东城区新东街小学工会主席兼办公室主任。那个炎热的暑假,她一直在学校建设工地“露天办公”。
“终于在8月顺利实现了招生,那个暑假虽然累,但很值得。”伊丽丹说。招生那几天的火爆程度,也大大超越了伊丽丹的预期。“刚开始我们心里都没有底,因为是新学校,不知道会有多少学生报名。没想到报名一开始,会有那么多家长过来咨询、报名。”由于报名人数太多,报名工作结束后,原计划招收6个班204名一年级学生,增加至8个班335名。
学校的发展牵动着市领导的心。9月7日,市委书记武国定到东城区新东街小学看望慰问教师,并对学校发展提出了勉励要求。
“教育优先”在东城区不是一句口号。
为了使东城区教育结构更趋优化协调,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发展壮大,教育品牌更响更亮,东城区大手笔加大教育投入,大气魄加快教育项目建设。2015年年底,寸土寸金的东城区编制了《许昌市东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提速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未来3年将提升改造8所学校、规划建设8所中小学、新增12所幼儿园,项目计划投资8.12亿元。
改变,正在东城区这片土地上发生着。
五大理念引领教育新发展
东城区新东街小学占地49亩,建筑面积11500平方米,投资约5000万元,共设36个教学班。“这所学校的开办是东城区丰富办学模式、创新发展理念的结果。学校将秉承许昌实验小学先进的办学理念,依托许昌实验小学优质的教育资源,移植许昌实验小学先进的管理经验,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蓄势起步,力争在短期内打造许昌一流名校!”许昌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东城区新东街小学校长黄民安对这所学校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由许昌名校对东城区新建学校进行全面管理,保证新建学校教育质量高起点,正是东城区教育创新的一项举措。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东城区教育局局长刘一杰将这五大理念融入教育改革发展中,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创新发展理念激发教育要素活力”“以协调发展理念推动教育整体提升”“以绿色发展理念营造教育良好生态”“以开放发展理念加强教育交流合作”“以共享发展理念促进教育公平优质”五大发展战略,引领东城区教育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加快推进教育强区建设,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要站位全市发展大局抓东城区的教育,让东城区教育更好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通过创新发展,务实重干,东城区教育要率先在全市较好地解决大班额问题,率先在全市解决入学难问题,率先在全市普及学前教育,率先在全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刘一杰说。
1、以创新发展理念激发教育要素活力
今年4月,原市十五中更名为许昌学院附属中学(下称学院附中)。这一创新型办学模式开了东城区乃至许昌市依托高校建附属学校的先河。依托许昌学院的教育资源,学院附中迎来了新发展。
8月18日,记者在学院附中看到,该校校园提升改造工程正在热火朝天进行中。该校校长崔俊平告诉记者,学校更名后,市委、市政府,东城区党工委、管委会,许昌学院对学校的发展都更加重视。许昌学院的外教来到学院附中任教,学院附中的教师也到许昌学院参加教师培训。随着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新招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也随之提升。今年暑假期间,该校又引入15名优秀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同时,该校体艺馆建设,操场、多功能厅提升改造工程也已经进入实施阶段,预计2017年年底前全部投用。
同样在办学模式上实现创新的,还有今年新组建的市学府街小学教育集团,市兴业路小学成为该集团兴业路校区。今年秋季开学后,市兴业路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全部到市学府街小学上课,享受到优美的教学环境和优质教育资源。市学府街小学六年级学生到市兴业路小学上课,市学府街小学原有的“大班额”现象得到有效缓解,课堂质量将进一步提升。同时,两所学校从管理层到普通教师全部打通,统一调配,不但保证了学校管理有序、教学质量稳定,而且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市学府街小学自2010年组建以来,由许昌实验小学进行全面管理,少走了很多弯路,降低了发展成本,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于2014年获得‘许昌名校’称号,2015年获得‘许昌市明星学校’称号。”市学府街小学校长葛银亮告诉记者,“市学府街小学教育集团组建后,盘活了市兴业路小学的教育资源,解决了市学府街小学的‘大班额’问题。我们还将把办学经验、管理经验、教学办法融入市兴业路小学的教学管理中,推动两所学校共同发展。”
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一体化发展、建立高校或科研院所附属学校等模式,是东城区教育发展中办学模式创新的发展战略。以此为引领,东城区教育形成“四区一带”发展格局。即市学府街小学教育集团示范区、东城区实验学校创新区、许昌学院附属中学实践区、东城区新东街小学辐射区和城郊教育发展带。这些创新不但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扩大,显著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还将有效减少“择校热”“大班额”等现象。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东城区教育发展的创新不但体现在办学模式上,还将体现在教育理念、体制机制、培养模式、教育实践上,最终形成学生会学习、会思考、有创新精神,学校管理上管办分离,学校文化‘一校一品’,教学实践活动敢于创新的教育局面。”刘一杰说。
2、以协调发展理念推动教育整体提升
邓庄中学新校区今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新的学年里,这里的学生将在崭新的环境里享受到新的教室、寝室、餐厅、阶梯教室、计算机教室、录播教室、心理咨询室、实验室,以及新配备的触控一体机、监控设备、体育器材等为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带来的便利。
同期,将官池镇一中完成了校园改造提升工程,包括办公设施、教室设施、寝室设施的更新,以及寝室安全疏散楼梯建设和操场改造;市兴业路小学完成了老教学楼的整体改造;菅庄小学完成了包括校门改造、地面维修、塑胶运动场建设等硬件提升。
如果说实施集团化办学、联盟发展战略,强强联手、以强带弱,给东城区带来的是学校教育质量之间的协调发展,那么这一项项城郊学校改造提升工程的完工,表明了东城区对教育城乡协调发展的态度与信心。
二胎政策的放开,使学前教育压力空前增大,对东城区整体教育体系的结构协调来说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化解这一难题,东城区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增量、提质的要求。
恒大绿洲幼儿园、奥体花城幼儿园等已于今年先后顺利完工。新东街幼儿园、南海街幼儿园、瑞贝卡和天下幼儿园等正在加紧施工。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住宅小区配建幼儿园管理,开办更多普惠性幼儿园,满足居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新期待。《许昌市东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提速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计划投资1.3亿元,增加4000多个学前教育学位,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
优秀的管理、教师团队,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东城区强化教师培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实现教育的软硬协调。为此,东城区要求各学校每学年安排的教师培训费不得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10%。
3月份至今,东城区教育局就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国家、省、市、区级培训1200多人次,市学府街小学、东城区实验学校、学院附中共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各类培训200多人次。
3、以绿色发展理念营造教育良好生态
绿色是教育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将绿色理念融入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东城区要求各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坚持育人为先,确立“以人为本,绿色关怀”的教育观,让绿色理念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教师要转变教育价值观,更加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转变教育质量观,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转变学生培养模式,更加注重个性化多元发展;转变业绩导向,从注重上好每一节课转向注重育好每个人。在教学的同时加强生态教育,着力培养师生绿色观念,把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理念纳入教育标准,把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各项活动中,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支持校园绿色清洁生产,倡导学校师生合理消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学校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在教学过程中不唯成绩评价学生,而是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切实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还要完善校际领导班子办学水平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大评价体系,建立标准的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为了让学生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中学习,东城区要求各学校要建设绿色校园,以加强学校校园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校园整体绿化和美化。新建学校要坚持高标准设计绿化景观,并与校舍建设同步实施;已建成学校要制定绿色校园提升规划,启动绿化景观“提档升级”工程,把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成为生态自然、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园林式、花园式学校,成为环境优美、休闲宜人和学生向往的场所。
4、以开放发展理念加强教育交流合作
在坚持开放办教育、引进先进地区教育经验、开展校际交流的同时,东城区在下一步的教育发展中,将教育信息化放在重要地位。
东城区教育局制定了《东城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并要求各学校也要结合本校实际出台相应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并加强与信息技术高科技企业合作,建成东城区区域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实现从教师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数字化应用。
平台建起来了,还要会用、善用才能发挥平台的最大价值,只有实实在在的应用信息化手段为教育教学服务,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才是真正地推进教育信息化。为此,东城区将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开展管理者信息素养提升培训,东城区教育局管理人员、各中小学校长、各幼儿园园长以及学校中层管理人员等要带头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教育教学服务。东城区还将建设与培养一支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化督导体系,定期不定期对学校使用班班通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师使用网络空间开展教研等方面进行督导,并建立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将信息化水平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
5、以共享发展理念促进教育公平优质
今年,东城区邓庄乡马庄小学的“留守儿童”将有更多的机会通过电脑与他们在外打工的父母进行视频通话。该校校长周桂梅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学校办学环境逐年改善,这都要感谢各级政府对学校的重视和帮助。东城区教育局在今年为孩子们配备了微机室,增加了49台电脑。”
随着城区东扩,以城郊和农村为主体的东城区这几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共享一流的校园环境、共享一流的教学设备、共享越来越优秀的教师团队,是东城区教育发展坚持不懈追求的目标。”刘一杰说。
东城区邓庄乡马庄小学、李庄小学是“留守儿童”学校。为了让辖区内“留守儿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近年来,东城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不断优化“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环境,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先后投入近400万元改善学校办学环境,为这两所学校新建餐厅,改造宿舍楼,配备了体育、音乐等教学设施,为“留守儿童”创造更舒适的成长空间。同时,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东城区实施强校带动战略,由市学府街小学、东城区实验学校结对帮扶邓庄乡马庄小学、李庄小学等“留守儿童”学校;加大对“留守儿童”学校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建立长效机制,将关爱“留守儿童”作为民生工程,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工作机制等措施,持续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实行学习和生活“双班主任”制度,聘用专职生活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在寄宿制学校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针对“留守儿童”需求,开展结对帮扶、心理咨询等活动;利用学校现有场地、教室和设施,建立“校内儿童之家”,设立舞蹈室、美术书法室、阅览室、体育活动场所等,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和节假日生活。
周桂梅说:“今年7月份,教育局刘局长来慰问时还对我们学校的改造项目进行了规划,投入资金对学校进行了绿化、硬化。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感觉这里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更是‘留守儿童’的大家庭。”
(本版图片均由东城区教育局提供)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