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许昌市陈庄街北侧不远的颍川荀氏八龙冢。颍川荀氏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卓著功勋。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时,许昌的地理位置。
核心提示
综观中国地图,河南不愧为“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综观河南地图,许昌无疑是河南的中心腹地。
许昌在中国版图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必将在中国曲折的历史长河里鸣奏出绝响,先贤思辨吟哦、兵家鼓角争鸣,都在这里交织。而历经沧桑的古老许昌城,总会在一次次巨变中见证朝代的兴衰更迭。它最波澜壮阔的记忆,当在汉魏时期。
如今,《曹魏古城更新规划》正在实施,让我们重温许昌从有记载以来到新中国成立的变迁历史,展望建设曹魏古城给许昌带来的时代意义。
上古颍河 繁荣许地
“许昌”这一名词,拆开看本意,就是“许地”“昌盛”的意思。
上古时代的许由,是尧帝倾心的接班人。与他相关的“洗耳”典故,成为后世形容高洁之士的“热词”。许由拒绝坐上尧的帝座后,率领部众在颍河下游的一片土地上拓土耕种、繁衍后代,颍河下游一带因此被称为“许地”。
这是关于许地最早的记载。根据考古学家对尧王城遗址和龙山文化的断代考证,这段记载距今至少有4000年历史。
到了舜帝时期,治水有功的禹受封于今许昌境内的禹州。后来,禹的儿子启在这里继位,与众诸侯在今天的禹州神垕举行“钧台之享”,创建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据《水经注》记载:“河南阳翟县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
上古时期的许昌,已经是华夏文明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在其他许多地区仍是蛮荒之地时,许昌已经开始繁荣。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的军队在牧野打败商纣的军队,导致商朝灭亡。公元前1121年,周武王封伯夷之后姜文叔于许,在今天的许昌张潘古城村建立许国。
许国的历史,多次见于春秋时期的史籍。如《春秋左氏传》记载:“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65年)夏,郑人侵许……僖公六年(公元前654年)秋,楚人围许,诸侯遂救许……”
兵家必争的许昌大地,一度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舞台上的战争焦点。
战国七雄的纷争,最后被秦终结。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在原许国设许县和颍阴县(一说颍阴县置于汉初),许县县城设许国故邑,颍阴县城建在今天的许昌市区。两县均隶属于颍川郡(郡治阳翟,在今禹州市区)。
● 汉魏京都 人文昌盛
到了汉代,继承秦制,颍川郡及许县、颍阴县的名称与治所均未变。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春,刘邦封韩襄王之孙、贵族出身的韩信为韩王,封地在颍川郡。次年,刘邦觉得颍川郡北靠洛阳,南逼宛县,东临重镇淮阳,是逐鹿中原、争战天下的战略要地,就将韩信的封地改迁到太原以北地区。后来,韩信谋反,于公元前196年兵败被杀。颇具戏剧性的是,同年,与他同名同姓、平民出身、“汉初三杰”之一的名将韩信也被“兔死狗烹”。
随着汉王朝的衰败,许昌再次成为中国历史风云激荡的中心。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经历董卓篡政、王允诛董卓、长安之乱的汉献帝刘协,被曹操安置在许县。从此,曹操选择许县作为定鼎天下的根据地,“挟天子以令不臣”。许县从此进入最昌盛的一段时期,一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时称许都。
在许都,曹操拥有强大的颍川谋士集团,包括荀彧、荀攸、陈群、钟繇、郭嘉等。当时的颍川郡,因自西周起便为封国,当地人有着先天的忠君爱国传统。同时,荀家和陈家作为颍川郡的世家大族,在当地拥有极高的人望。这些政治条件,为曹操征战天下提供了稳固的群众基础。在经济上,颍川郡因历史悠久,世家大族密集,庄园经济发达,为曹操屯田练兵提供了有力臂助。
于是,在汉王朝奄奄一息的时期,许县逐渐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京都。明嘉靖《许州志》记载,“古城(许都故城)周围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相传为曹操所筑”。1923年《许昌县志》载,古城“地势雄伟,分内外二城,周围十五里”。
魏文帝曹丕代汉后,迁都洛阳,因“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仍为曹魏“五都”之一。《元和志》记载:“魏迁都洛阳,宫室武库犹在许昌。”曹丕在位7年,4次“行幸许昌宫”,并派司马懿镇守。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魏明帝曹叡“治许昌宫,起景福、承光殿”。工程完工后,曹叡连年“行幸许昌宫”。
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退位,建立西晋王朝。
● 历代战地 风雨许州
公元291年,“八王之乱”爆发。两年后,在许昌发生了残酷的“阳翟之战”,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局。
南北朝时期,宋、魏双方为争夺许昌,在许昌长期进行拉锯战,最终导致许昌古城毁灭。《资治通鉴·宋记一》记载:“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十一月,魏周几寇许昌,许昌溃……夷许昌城。”
就这样,一代帝都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公元548年,东魏围攻西魏大将王思政于长社城,并引洧水(今双洎河)灌注,次年克城。长社城城垣崩塌,房舍毁坏严重,颍川郡治所和长社县治所同迁颍阴县城(今许昌市区)。同时,东魏朝廷在颍阴先置颍州,后改称郑州。
到北齐时,废颍川郡,将颍阴县改称长社县。北周时,又将郑州改为许州,许州之名自此出现。
隋唐二朝,许州与颍川郡二名交替出现。唐贞元年间,白居易曾在此撰写《许昌县令新厅壁记》,流传至今。
北宋时期,许州向北与京都汴梁(今开封市)接壤,是开封的南部屏障,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北宋朝廷常派名臣上将镇守许州。苏轼、欧阳修、梅尧臣等宋代文豪相继来此,流连于小西湖的风光美景之中。
可以说,北宋一朝是古时许昌城市发展的又一高峰。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许州升为颍昌府。南宋初年的岳家军颍昌抗金之战就发生在城西门外。
金人占领颍昌府后,恢复许州的旧名,到元、明时期依旧称许州。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废长社县入许州,州治未变。城垣经过修整,明嘉靖《许州志》载:“周围九里一百三十九步,高三丈一尺,广一十丈一尺。”城河经过开挖,岸边栽杨柳,河内植芙蓉,盛夏季节荷花满池,成为中州胜景。
清代,许州升为直隶州。
1913年,中华民国恢复许昌县,直至1947年解放。
● 千年古韵 魅力新城
1918年,一代伟人毛泽东和好友罗章龙、陈绍休来到许昌古城游览。面对古城残迹,他们共同写下了《过魏都》:横槊赋诗意飞扬,《自明本志》好文章。萧条异代西田墓,铜雀荒沦落夕阳。
1947年,许昌县城区设市,与许昌地区行署同设许昌城内。1986年,许昌市升省辖市,设魏都区。至此,这片饱经沧桑的大地,终于成为今日的市区。
古老的许昌城,总会在一次次巨变中见证朝代的兴衰更迭。我们看到,它最波澜壮阔的记忆,当在汉魏时期。
如今,我市开启曹魏古城综合开发项目,正是为了弘扬三国文化、提升许昌形象、打造旅游龙头基地。同时,它也是一项重大的民生项目,可改善老城区居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环碧水绕莲城,千年古韵满魏都。”项目建成后,许昌将呈现“碧水环绕、方城格局、中轴对称”的格局,与历史悠久的护城河相得益彰,成为三国文化的龙头和载体,重现三国许都历史风采。
许州、许昌、许县、颍阴、颍昌……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在历史风云中屡经变迁,但始终没有离开两个字“许”和“颍”。颍河为证,许昌大地和这片大地上的赤子,奋勇投入4000年的时间洪流,激起朵朵浪花,推动人类历史奔涌向前。而在那些腾跃的浪花间,三国时代无疑是一道最为绚丽的彩虹。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