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加快建设实力许昌活力许昌魅力许昌 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许昌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6年10月11日)

摘要: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许昌市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拉高标杆、砥砺奋进,加快建设实力许昌、活力许昌、魅力许昌,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一、富民兴许迈出新步伐,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六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改革创新,务实重干,胜利完成“十二五”目标,全面开启“十三五”征程,“五型许昌”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富民兴许迈出坚实步伐。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2170.6亿元,居全省第4位,“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1.2%,增速居全省第1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是2010年的1.7倍,居全省第6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8.5亿元,是2010年的2.4倍,居全省第5位。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7.8∶59∶33.2。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工业主导力量,1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全部晋星,超百亿元企业达到7家,工业竞争力居全省第3位。现代服务业提速增效,201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19.5亿元,跨境电子商务贸易额10.2亿美元,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万元GDP能耗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荣获全省政府质量工作考核第1名。

发展活力持续迸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序推进,行政体制、医药卫生、财税、商事、农村、环保等改革取得突破,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5%,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保持全省最少,金融生态环境居全省前列。对外开放向更高层次迈进,对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成效明显,许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挂牌开检,许昌海关开关运行,“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引进省外资金总额均居全省前列。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7.5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02.6平方公里、人口91.6万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初具规模,县(市)城区和中心镇区快速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交通基础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石武客专建成通车,郑万、郑合高铁开工建设,市区至组团县(市)快速通道全部建成。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通水,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基本建成,市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圆满竣工,呈现出“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美丽画卷,曹魏故都水利风景区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城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复检,跻身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智慧城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等试点行列,被网民推选为全省“最美城市”,许昌的知名度、美誉度日益提升。

民生民本显著改善。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225元、13355元,年均分别增长11.2%和12.9%。五年累计民生支出711.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1%。城乡就业更加充分,城镇累计新增就业4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52.3万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规模层次逐步提高,率先在全省实现职教强县全覆盖。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长56%。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镇失业、养老、住房等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三级农产品市场体系顺利建成。公交公司化改制顺利实施,公共自行车系统覆盖市县,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公交优先示范城市。文化、体育等事业全面进步。依法治理、平安建设深入推进,公众安全感和执法满意度居全省前列,三次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时代楷模”燕振昌被树为全国“两学一做”先进典型。“六看”选人用人导向更加鲜明,县乡党委换届顺利完成,一批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好干部脱颖而出。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走在全省前列,获得省委嘉奖。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巡察“利剑”作用有效发挥,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净化,2015年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考核居省辖市第1位。人大、政协履行职能卓有成效。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壮大,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军民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连续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深深感到: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才能持续推进许昌发展;改革开放是富民强市的必由之路,必须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用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用开放倒逼转型升级,才能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活力;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集中力量办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才能赢得人民群众最广泛的理解、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是各项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必须始终坚持从严管党治党,持续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形成推动许昌发展的强大合力。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五年的经验弥足珍贵。这是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市委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干部、社会各界人士和驻许部队、武警官兵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六届市委,向所有为许昌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还不合理,质量效益还需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偏低,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依然较弱;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还不完善,民生改善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资源环境约束更加突出,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全面从严治党有待持续深化,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素质仍需改进提高。面对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面对来自各方的竞争与挑战,面对全市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没有任何资格盲目乐观,没有任何理由停滞不前,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在未来五年中克难攻坚、补齐短板,不断开创许昌各项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

二、坚持拉高标杆,明确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未来五年,是许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改革开放的机遇期,更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期。我们面临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迅猛发展,为我们抢占发展制高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走出去、引进来带来了重要契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们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创造了有利环境;我省全面实施五大国家战略、加快“四个大省”建设,“米”字形高铁逐步建成,为我们发挥区位优势,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市步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全面加速阶段,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发展优势持续彰显,全市上下心齐气顺、风正劲足,为我们实现更快更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大势能。

明大势才能谋大事,新常态需要新作为。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我们必须做到:在思想境界上达到新高度,立足大格局,把握大趋势,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高远的目标、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科学谋划许昌未来发展;在创新能力上达到新高度,全面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在开放层次上达到新高度,树立世界眼光,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在发展水平上达到新高度,坚持拉高标杆,做强产业,“两手发力”,加快发展,充分体现许昌水平,不断扩大许昌影响,全面提升许昌地位,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奋力开创许昌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今后五年工作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保障,加快形成引领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努力建设实力许昌、活力许昌、魅力许昌,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的发展定位是:把许昌打造成“一极两区四基地”,“一极”,即中原城市群重要增长极;“两区”,即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创业创新示范区;“四基地”,即先进制造业基地、临空经济基地、现代物流基地、生态健康养生基地。

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更强: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主要人均指标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到2018年实现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3200亿元以上,工业化基本实现,自主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内陆开放高地基本形成,城镇化率和质量大幅提升,综合实力在全省全国位次进一步前移,建成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人民生活更幸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18年实现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2020年进入全省前列;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就业比较充分,文化繁荣发展,全民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生态环境更优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持续增长,环境质量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许昌全面展现。

治理体系更完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政务、市场、社会环境更加优化,基层治理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政治生态更清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推动改革发展的责任担当和素质能力明显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更加严肃规范,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风清气正的优良政治生态持续巩固提升。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人才强市、许港融合“四大战略”,使许昌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步子迈得更稳、发展质量更高。

各位代表,思路决定出路,目标昭示未来。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励精图治,百折不回、勇往直前,诚信、包容、开放、创新的许昌人必将创造出新的辉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许昌必将谱写出新的盛世华章,一个实力强大、活力无限、魅力四射的新许昌一定会崛起在中原大地!

三、建设实力许昌,夯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

坚持以发展新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许昌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加快转型,着力提升现代产业竞争力。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工业主导地位,提升服务业支撑地位,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强化网络经济独特作用,促进产业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夯实装备制造业主导地位,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现代工业体系。大力实施“许昌制造7475”工程,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许昌行动纲要、“互联网+”行动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计划、大企业集团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计划、企业家队伍培养“十百千”行动计划和英才计划7个行动计划,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做强电力装备、再生金属及制品、汽车及零部件、超硬材料及制品、电梯、食品及冷链、发制品7个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打造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再生金属及制品、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大幅度提升。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推动许昌制造向许昌创造转变、许昌速度向许昌质量转变、许昌产品向许昌品牌转变,把许昌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全面落实“1242”服务业发展计划,推动服务业提速提质发展。突出信息服务业引领作用,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深入实施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提质创新工程,确保全部达到星级标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园区,着力培育鲜易控股、万里运业等一批物流龙头企业,建成冷链物流资源交易中心、再生资源交易中心、花木集散交易中心,打造全国最大的冷链物流基地和中原地区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完善以市区三国文化景区和水系景观、鄢陵生态休闲景区、禹州神垕古镇体验景区为支撑的“三点一线”旅游体系,推进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创建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金融业,持续引进金融机构,组建许昌农商行,发展社区银行、村镇银行、民办银行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金融中介服务组织,创新服务金融机制,增强金融综合实力,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大力发展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业,充分发挥市区综合生态优势、鄢陵生态资源优势、禹州中医药优势,打造中原健康养生养老基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管理,优化结构,提高品质,促进平稳健康发展。提升拓展商贸流通业,推动传统商业转型发展。通过努力,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

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造全省一流、全国先进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标准粮田达到340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280万吨以上。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调优种植业、提升花木业、做强畜牧业。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要求,推进花木、蔬菜、中药材、烟叶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进一步确立“中原花都”、“中原药都”、“中原烟都”品牌优势。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中欧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五彩大地观光休闲旅游区等都市生态农业建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外向型农业,支持企业开展对外合作,建立境外销售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建设网络经济强市。加快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推进“宽带许昌”建设,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倍增计划,构建适应发展、安全可靠的高速宽带网络。强化物联网在物流运输、电网调度、智能装备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建立物联网应用服务体系。发展政务云、公共云、行业云,推进大数据汇集、挖掘、应用和开放共享,拓展大数据产业链条。构建以电子商务为重点的网络经济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发制品、蜂产品、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电商,加快建设许昌跨境电商产业带和电商园区,大力发展分享经济、体验经济、社区经济,力争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千亿元以上,打造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网络经济活跃区域。

(二)提高质量,着力提升新型城镇化牵引力。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动城镇化转型发展,着力打造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和田园城市,让群众不仅能享受繁华现代的城市生活,也能品味淳朴自然的田园牧歌。

提高中心城区承载力。坚持“依托郑州、对接空港、发挥优势、错位发展”,深入实施许港融合战略,推进郑许一体化,主动融入大郑州都市圈。强力推动许港产业带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按照“北进东拓、完善西南、新老并重、片区开发”的思路,着力推进曹魏古城、三国文化产业园、现代服务业核心区、许东生态新城、高铁北站等八大片区综合开发;围绕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推进职教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医疗保健中心、东区商业服务中心等九大中心建设;围绕拉大城市框架,培育发展优势,实施许港快速通道、许鄢快速通道、忠武大道等十大工程建设。坚持建管并重,在巩固全国文明城、卫生城创建成果基础上,深入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五城联创”,真正把许昌打造成绿满全城、清水绕城、古风新韵、精致秀美、个性鲜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中原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推动县(市)城区和特色镇建设。按照“一中心、四组团”总体布局,加快组团城市建设,推动禹州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向中等城市迈进。加快县(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实现提质转型、晋级晋星。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全面开展国家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三城联创”,建设全省最美县城。以神垕、大周、陈化店、五女店4个全省首批重点示范镇建设为重点,以优势产业为依托,规划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和特色小镇。

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坚持“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住证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市民化。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鼓励其在更大范围内流转、自愿有偿退出,解除转移农民的后顾之忧。实施棚户区改造三年攻坚计划,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实现城市规划区内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0%以上。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三)依靠科技,着力提升创新发展驱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使许昌真正成为创新经济蓬勃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自主创新高地。

壮大创新主体。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激励企业研发的普惠性政策,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形成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发展,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家、技术专家和创客团队,发展一批小微科技创新型企业,增强全社会持久创业创新动力。到2020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百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千家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以上,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全国创新创业示范区。

建设创新平台。做大综合平台,争取中原电气谷晋升为国家高新区、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三分之一以上产业集聚区成为省级高新区。做强研发平台,加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实现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做实孵化平台,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做好融资平台,发挥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精准对接,建立覆盖创新全过程的融资模式。做优合作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和校地合作,充分发挥许昌科技大市场和已签约合作院校的作用,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为我所用,形成全方位开放创新格局。

集聚创新人才。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全链条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体系,打造人才高地。支持许昌学院应用型大学和职业技术类学院实用型院校建设、森源集团与西安交大合作办校,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精湛技艺的“许昌工匠”。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吸引更多领军型、高层次、紧缺型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来许创业,让创业创新人才都能在许昌找到发挥作用的舞台。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改进人才评价机制,推行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让创新人才“名利双收”、尽展其才。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深化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每年表彰一批优秀科技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形成崇尚创新、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

(四)厚植优势,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支撑力。牢牢把握基础设施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结构互补、绿色高效、安全坚固的基础保障体系。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系统。发挥毗邻郑州航空港的区位优势,加快构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努力打造连通郑州、辐射周边的豫中南综合交通枢纽。加快郑万、郑合高铁和三洋铁路许昌段建设,积极推进郑许轨道交通,适时启动城市轻轨建设。规划建设禹州至鄢陵高速、禹州至襄城高速,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网。推进107、311国道改线等工程,构建“十横十三纵四环”的干线公路网。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乡村通畅率达到90%以上。抓住国家低空空域放开机遇,规划建设通用航空机场。完成沙河襄城港区建设,提升水运通航能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倡导绿色交通,完善公共自行车系统,争创国家公交都市。

建设安全水利保障系统。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汛抗旱并举,持续提升水利保障能力。加强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调度管护,巩固拓展水系建设成果,释放水系综合效益。推进小洪河及襄城北汝河、禹州颍河、长葛清潩河等区域生态水系建设,推进禹州沙陀湖、引黄入长济许、北汝河大陈闸和颍河化行闸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规划建设,构建多水源、全市域互连互通的水网体系。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建成市区曹寨水厂及配套工程,新增农村自来水供水人口116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建设现代能源支撑系统。坚持保障能源安全与优化能源结构并重,加快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支柱产业。推进煤炭清洁生产、高效利用,非石化能源消费比重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提高城乡电网供电能力,推动农村居民生活、采暖的电能替代。全面实现镇镇通燃气,推进天然气进乡入村,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0%以上。提升集中供热能力,中心城区供热管网覆盖区域全部实现集中供热,县(市)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40%以上。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