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农业机械化的推手

——记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少林

摘要: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再到农业机械化,乃至今天崭露头角的智能化农机具制造,每一次技术革命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也成就了无数痴情农业文明的推手。

在钟灵毓秀的许昌,就有这样一位醉心于农业机械化的铮铮铁汉,靠着借来的30元流动资金和几台旧机床,33年痴心不改,将一个农机修理的作坊锻造成了当下全国最大的集农机具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他就是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豪丰公司)董事长刘少林。近日,记者慕名来到豪丰公司,面对面聆听他的创业传奇。

打造“高精尖”的农机具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农机具就是个“黑大粗” ,即便是现在,仍有不少人认为,农机具不会先进到哪儿去。但刘少林就是不信邪,他要依靠科技创新打造最先进、质量最好的农机具,把传统观念中的农机具打造成“高精尖”的产品。

刘少林介绍,为了获得技术支持,他们曾多次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到豪丰公司指导工作。直到2012年,被刘少林诚意感动的罗锡文才来到豪丰公司。在生产车间,罗锡文院士对豪丰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震惊不已,当即答应在豪丰公司设立院士工作站。

舍得在科研上大手笔投入,使豪丰公司始终站在农机具技术研发的前沿。多年来,豪丰公司每年的科研经费都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去年的研发费用达4026万元。豪丰公司也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农机具市场杀出重围,十几种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30多种系列产品国内领先。

“不怕不赚钱,就怕货不全。”刘少林说,目前,豪丰公司主要研发、制造玉米免耕施肥精量播种机、玉米联合收割机、智能免耕机、免(旋)耕施肥播种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等10多个系列130种产品。

这些畅销全国1600多个市、县的“豪丰牌”产品个个被光环笼罩,仅获得国家专利就有63项,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56项。其中,旋耕机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和“河南省名牌产品”,多功能灭茬播种机连续12年被评为“河南省免检产品”,秸秆粉碎还田机被评为“河南省优质产品”,“豪丰”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0年,豪丰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研制的小麦免耕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农机具行业里,企业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机会寥寥无几,‘豪丰’给我们了一个惊喜。”同业者这样评价豪丰公司。

在荣誉面前,刘少林并没有陶醉。他领军的豪丰公司还与南京农机化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河南省机械设计研究院等12家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大攻关计划项目、跨域计划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诚信造就今天的“豪丰”

“人无信不立。”刘少林说,“豪丰公司能有今天,靠的不仅是顽强拼搏,还有高度重视诚信。”

刘少林自豪地告诉记者:“很多地方的农民在选购农机具时,都明确表示非‘豪丰’不买。”在湖南、湖北,豪丰农机具早已成为当地农民的首选,如今,全国不少省市的农民也成了豪丰的拥趸。

1989年,开业6年、羽翼渐丰的豪丰公司研制出了国内第一款秸秆粉碎还田机。雄心勃勃的刘少林将500台机器推向市场,用户的反馈却让他傻了眼:由于找不到动力足够的拖拉机,秸秆粉碎还田机根本不能下田使用。

“当时,厂里的固定资产刚积累到30万元,如果将产品收回,光成本就至少要赔40万元,等于一下子输了个底朝天。”刘少林说。

权衡利弊,刘少林还是决定将产品全部收回报废。“决不能砸了牌子丢了人。”他说。

2014年夏秋之交,阴晴不定的天气再次给豪丰公司出了个大难题。先是大旱,接着阴雨连绵,然后阳光暴晒,不少地方的玉米都干死在了玉米秆上,导致玉米收获机无法正常使用。

按照正常年景,豪丰公司的玉米收获机没有任何问题。但刘少林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将玉米收获机上的剥皮机作了技术修改,为所有用户免费更换。“这一次,豪丰公司又赔进去了2000多万元。”刘少林说。

不惜砸锅卖铁也要得到用户认可,不惜赔光家底也要维护品牌信誉,这让豪丰公司赢得了用户的信赖和忠诚。

目前,豪丰公司的旋耕机和秸秆还田机市场占有量稳居全国第一,成为农机具行业当之无愧的首选品牌。

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已成为国内农机具行业的一流企业,但是已年届七十的刘少林仍谦虚地说,豪丰公司与世界一流农机企业的差距还很大,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谈到未来的发展,刘少林说,国家领导人3次会面时的嘱托,他铭记在心。

2008年1月1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回良玉冒着严寒视察豪丰公司,并叮嘱要让豪丰公司当好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先锋和脊梁;

2010年6月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接见刘少林时谆谆嘱托:“你们一定要做大做强”!

2015年9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登上了豪丰农机,叮嘱刘少林要做现代化的农机企业。

“总理的关心也是对‘豪丰’的鞭策。今后,我要把握好方向,搞好研发、制造,让豪丰公司走向世界。”刘少林说,如果放在国际市场上看,豪丰公司仍然是在夹缝里求生存。只有将产品做强、做大、做精,豪丰公司才能拥有和国外先进企业竞争的条件和优势。

刘少林对企业的软实力提升也进行了规划。他说,就像人走路需要两条腿一样,企业的发展壮大也是如此。企业的产品是硬实力,企业文化是软实力,只有软硬兼备才能走得更远、更扎实。

一个拥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必定是个生生不息的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海中必然能够获得一席之地。志在千里的“老骥”刘少林信心十足地说:“在农业机械研发上,豪丰公司接下来会瞄准大型、重型,精准型和智能型农业机械,为‘中国智造’,增添一抹亮色。”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