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核心提示
对今天的很多许昌年轻人来说,“洋街”已成为一个陌生的地名符号,而对于上了年纪的“老许昌”来说,这条并不宽敞的街道会唤醒他们尘封的记忆,想起与之有关的一个又一个远去的鲜活故事。
1904年,京汉铁路建成通车,从此许昌进入“火车时代”。在当时的许昌火车站对面有一条街巷,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日益显现,流动人口多,吸引着外国资本家和商人来此经商。由此,商业很快繁荣起来,进而被取名为“洋街”(今魏都区南关街道办事处大同街)。
洋街是如何兴起的?在这一带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本期的《许昌往事》将为您讲述洋街的前世今生及发生在这一带的逸事。
富商大贾集聚,不少街道以“里”命名
在封建社会,许昌的城市发展缓慢。明嘉靖《许州志》记载:“许州城周围九里一百三十九步。”自嘉靖至19世纪末的300多年间,房屋、街市未出城墙。
1894年,平汉铁路(后改为京汉铁路)修至许昌境内。1904年4月1日 ,京汉铁路上,一列喷着蒸汽的火车缓缓驶入许昌境内,许昌从此进入“火车时代”。
“那时候都是黄土路面,无排水设施,只有南大街最早改为砖碴儿路面,沿街商店早晚洒水;其他街巷都是‘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许昌文史资料《许昌城关旧貌》一文作者董素英这样回忆。
董素英在许昌求学多年,她文中的“许昌城关”是指20世纪30年代的许昌县城和四关,大致相当于今天许昌市魏都区的老城部分。其中,南关最繁华,这里并排有三条街,中间那条叫作洋街。
“许昌城内的道路一般用‘街’、‘巷’、‘胡同’称呼和命名。”据许昌文史资料李太和所著的《我所知道的许昌街巷文化》一文介绍,用“里”命名的道路,时间较“街”、“巷”晚,是民国时对南洋华侨和我国南方人来许昌做生意时集中寓居地方的称谓。如“孔家里”、“太康里”、“慈航里”等,都集中在洋街附近。
“路北向东有升平里、太康里、太平里、慈航里、樊家里,路南向东有孔家里、王家坟、韩家弄堂。”曾在许昌县文史部门工作的李季安在《民国时期的许昌县城》一文中这样回忆洋街一带的街道分布。与火车站相连的洋街、票房街一带是许昌繁华的地区。“国民电影院、华顺戏园、三星舞台、聚乐轩书场等应运而生……三四十年代的洋街秦楼楚馆林立,饭庄、酒楼、茶社、旅馆遍布,悠闲的剥削阶级在这里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
京汉铁路通车,带动周边商业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昌火车站一带交通便利,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逐渐凸显,尽管当时那一带的道路基础设施和房屋相比城内非常破旧。在董素英的记忆里,1933年许昌又在城墙的西南角开辟了西南门,把城内最繁华的南大街、西大街、城隍庙市场跟火车站直接连接起来。
据《许昌地区交通志》记载,当时,许昌火车站只有四间平房、一处不到100米长的简易货运站台,此外无任何机械设备。但交通的便利很快带动了周边商业繁荣。饭店、旅馆、戏园等应运而生,洋街一带很快繁华起来。
“那一年初秋,河南省黄河南岸大地上由东向西,几个人风尘仆仆地行走在开封至郑县的土道上。他们走一阵儿就得歇一阵儿,白天赶路,夜宿路边或破庙,漫天沙尘也没有阻挡住他们前进的步伐。”在《许昌百年洋街》一书中,作者李文福用这样的文字描述了1911年其祖母王三妮等为讨生活,结伴前往辉县投靠公爹路途中的场景。
抵达辉县,王三妮却扑了空。那一年,和她一样,因战乱和大旱而流离失所的人们背井离乡,四处寻求活下去的希望。王三妮公婆的娘家在许昌,不得已,她抱着一丝希望踏上了前往许昌寻亲的路途。
抵达许昌以后,寻亲依旧无果,王三妮留意到了火车站周边的环境。为了立足,她决定做干炒货生意。“当时我的祖母就在这里搭建起来了棚子,让一家人有了安身之处。”10月19日,65岁的李文福站在大同街上,内心五味杂陈,眼前的大同街令他既熟悉又陌生。他指着许昌口腔医院的位置说:“当时这里是一个大坑,祖母看准了火车站周边客流量大,干货休闲食品需求量大的优势,才在此做生意。”李文福说,其祖母添置了炒锅,开始了在洋街的生活和打拼。
李文福从小在洋街长大,退休后为了完成写书的心愿,他走访了很多生活在洋街一带的“老许昌”,凭借自己的记忆,记录下几代人与洋街的点点滴滴和时代变迁。
店铺林立,数百米长的洋街洋味儿十足
据1993年出版的《许昌市志》记载,民国时期,许昌有烟草、粮油、运输、金融、医疗、洗浴、饮食、住宿、农副产品、百货等行业,大小店铺有数百家,皆为私营。除了饮食服务业外,其经营方式大都是将地方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运销外地,购回食盐、煤油、颜料、金银、瓷器、中西药品、百货、纺织品等进行销售。当时的商品购销集散地,一为县城,先在南大街、天平街、西大街、北大街、奎楼街,后扩展到南关、西关;二为乡镇集市和庙会。
20世纪30年代,洋货充斥许昌市场,国货土产日渐滞销。据董素英回忆,在这条并不太长的洋街上,诞生了许昌较早的机械工业和工厂,如铁路机务设备、打蛋厂、铸铁炉、铁工厂等。此外,这里有近代化的旅馆、戏院、电影院。最北面的是顺河街,紧靠护城河的南岸。顺河街的西岸是有名的妓院区。“整个南关虽没有几栋高楼大厦,却是人口稠密,五方杂处;交通便利,消息灵通;人流量大,人际关系复杂,称得上是当年许昌的窗口。”董素英说。
据李文福介绍,洋街的兴盛带动了其他行业的迅速发展。随着各种经营的增加,洋街也向东延伸到了南关,成了主街。北面临近护城河有了住户和以做铁器、膏药为主的店铺。洋街出现了有字号的店铺,如周口马家开设的“马玉顺清真糕点铺”,远销至南阳。外国人发明的汽灯也开始出现在街头店铺。这是用煤油做燃料的一种照明用具,通过充气加压使煤油形成油气雾,喷到网罩上后用明火即可点亮。“那时候,汽灯店生意很红火。”李文福说。
1930年5月上旬,中原大战首先在陇海线打响。5月16日,何成浚下达总攻击令,三个师的兵力攻打临颍,大战10多天。樊军(樊中秀)支持不住,于25日退至许昌。樊军在许昌城四周挖掘战壕,在城墙根深挖防空洞,集中几十个铁木工匠赶修吊桥、城门,层层设防,决意坚守。双方在城东、城南连日激战,枪炮声及爆炸声昼夜不断。蒋介石每日出动飞机轰炸,许昌城关硝烟弥漫。
20世纪30至40年代,由于日军入侵,国民党发动内战,外资商业机构逐渐撤出许昌,民族商业趋向凋敝。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