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乾坤

——禹州市凤山钧窑出窑掠影

2016-11-11 10:58:17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吕超峰 王增阳 文/图

我要分享:

摘要:



探究

精品

探讨

端详



砸瓷


深秋时节,张建钊大师电话邀约,说即将开窑,要不要去瞧一瞧。记者一行欣然前往。沿着禹神快速通道向神垕进发,在距离神垕古镇约3公里处向左转沿坡而下,就是通往凤山钧窑的道路。透过车窗,远处是若隐若现的凤凰山,行至山脚下的张湾村,就到了张建钊的凤山钧窑。钧瓷,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成为数千年中国陶瓷史中的一朵奇葩。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产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在宋代达到了其美学价值的高峰,宋徽宗时被定为御用珍品,成就了一段传奇。

钧瓷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我国五大名窑中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在其1000多年的发展中,留下了“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黄金有价钧无价”“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战岚”等美誉。钧瓷的魅力就在于它不可预测的窑变。钧瓷通过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红、朱砂红、玫瑰紫等多种窑变色彩,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透红,青蓝错杂,红紫相映,五彩渗化,交相辉映。

钧瓷制作需经过粉碎、注浆、旋坯等70多道工序,钧瓷的窑变效果,不仅受原料、燃料、釉料等内在条件的影响,还受季节、温度、风向等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烧制难度大,历来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这次在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张建钊的凤山钧窑,记者一行真正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记者一行赶到凤山钧窑已是下午的2点30分,刚下车,就听见张建钊笑着说:“来得正是时候,马上就要开始了,开窑可不能误了时辰。”

“这一窑装了多少件?感觉怎么样?”记者问。

“150多件,能成几件不好说,就看窑神的保佑了。开了窑才能知道。”张建钊说着就招呼师傅们扒开窑门,开始出窑。

张建钊和师傅们一起将匣钵从窑中取出,然后查看着匣钵中的钧瓷。不一会儿,张建钊脸上的表情变得凝重起来。

记者看到,刚出窑的几件作品釉色单一,没有变化。

“怎么样?”记者问张大师。

“不太好,估计这一窑的成品率不高。这几天连续下雨,温度下降的幅度太大,肯定对这一窑钧瓷产生了影响。”张建钊说。

半个小时过后,最后一个匣钵被张建钊取了出来。还好,这一件釉质玉润,釉色瑰丽,品相完美,张建钊的脸上有了一丝笑容。

刚出窑的钧瓷一件一件摆放在木板上,张建钊仔细端详。最终,他从150多件作品中,挑选出21件精品。

夜以继日地创作,几十个小时的辛勤烧窑,最终只有21件烧成,其余则呈现出单一的天青色,没有发生窑变。在场的人面露惋惜之情。

“钧瓷的窑变在众多窑变瓷器中,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烧制也最复杂。前些年,一窑烧不成一件的情况在钧瓷界也很普遍,只不过这些年随着烧成方式和烧制技艺的进步,钧瓷的成品率才普遍提升。”张建钊说,“这一窑在火候的掌握上出现了问题,还原气氛不理想,导致钧瓷窑变效果不佳。”说话间,张建钊拿起一件钧瓷,用舌头舔了起来。张建钊说,他想感受一下胎体的变化,找出这一窑失败的其他原因。

从创立凤山钧窑开始,张建钊坚持使用原禹州钧瓷二厂的釉料配方,用传统的煤烧工艺,致力于恢复钧瓷端庄大气、温润如玉、窑变瑰丽的本质。从这一窑烧出的钧瓷精品可以看出,张建钊的作品继承了传统钧瓷端庄典雅、釉质玉润、窑变自然、浑厚大气的特色。

土可发黄金,地能生白玉。从一把泥土开始,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最终烧成国宝钧瓷,正应了这句古语。多年来,张建钊始终保持着对钧瓷的敬畏之情,不计较一窑一器的得失,坚守传统煤烧工艺,烧制出温润如玉的钧瓷成为他毕生的艺术追求。在他看来,做钧瓷就是做文化,唯有精益求精,持之以恒,泥土才会成为钧瓷、钧瓷才会成为艺术品,并最终形成博大精深的钧瓷文化。


责任编辑: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