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1—10月,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60亿元,同比增长25.2%

电子商务成为加快发展新引擎

摘要:

交易额达360亿元,同比增长25.2%;跨境交易额达8.9亿美元,同比增长11.3%。这是今年1—10月份我市电子商务的交易数据。近年来,我市电子商务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电子商务与农业、制造业及服务业等领域的融合加快,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的新引擎。

坚持高位推动 优化发展环境

目前,全市应用电子商务企业超过3800家,其中,涉及跨境电商经营企业突破800家。我市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抓手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多措并举,强力推动。

我市成立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电子商务办公室等机构,统筹协调全市电子商务工作;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市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电商产业发展;推动成立许昌市国际贸易网商协会,通过企业间的交流分享、合作共赢,解决好跨境运营能力、产品国际竞争力、电商人才等问题,目前已吸纳会员企业70多家,涉及假发、陶瓷等多个行业领域;强化人才培训,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启动跨境电商培训工程,鼓励校企合作、企业和协会自办等多方式、多渠道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多次举办电子商务大讲堂,邀请阿里巴巴、易贝、亚马逊、微软必应等电商巨头来许举办电商峰会。

打造平台载体 助推产业升级

依托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全市共谋划建设了7个电商园区,占地500多亩,规划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阿里巴巴、京东、浪潮、网库等200多家相关企业入驻园区。

电子商务与当地产业融合发展,在产业集群的带动下已开始出现集聚化、错位化发展的趋势。

加强对电商企业的指导服务,扶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鲜易控股旗下的“鲜易网”,总交易额突破100亿元,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深度垂直生鲜食材B2B交易系统;冷链资源交易系统“冷链马甲”平台,是全国最大的冷链资源公共交易平台,注册用户达3.65万个,为供应链用户节约物流成本10%以上。

深挖特色优势 突出重点推进

我市以发制品为依托,着力打造了阿里巴巴·许昌跨境产业带,为入驻企业提供培训、代运营、美工、摄影、站外推广等孵化服务,上线以来交易额突破5000万美元,产品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平台上最成熟、最完善的跨境产业带。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优势,积极探索和培育电商专业村,全市涌现出6个“电商村”,其中,许昌县灵井镇霍庄村、长葛市官亭乡尚庄村成功入围阿里研究院年度中国“淘宝村”名单。目前,全市农村电商从业人员有2万多人,各类网络商铺上万家,线上年交易额突破40亿元。

深入推动特色行业电商发展。依托淘宝、天猫等知名电商平台和自建平台,禹州中药材和三粉、长葛蜂产品、许昌县发制品和民俗工艺品、鄢陵花卉苗木箱包、襄城县红烧猪蹄等一批特色电商产品经过不断培育,已经逐步成为有我市地域特色的知名网销品牌。

完善配套体系 提升服务水平

许昌出入境检开检,许昌海关正式运营,“大通关”建设初见成效。我市专门成立口岸办,协调推进开放平台建设,目前“两仓”(出口监管仓库、保税仓库)建设稳步推进,“单一窗口”综合服务平台设备已安装到位,海关、商检电子口岸工作人员已组织过培训,拟于近期在模拟状态下进行实单测试;同时,引导企业和园区搭建具有公益性质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

今年,我市与河南保税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阿里巴巴开发了外贸出口综合服务平台,满足出口企业物流、金融、报关、退税、结汇等需求。10月份,我市举办外贸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推介会,针对100多个发制品卖家推广了在线产品分销流程等出口服务方案。


责任编辑: 谢雯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