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禹县志》。
禹州长春观。
核心提示
著书立说是中国旧时文人的一大追求。身为“中原霸才”的王棽林,留下了许多作品,主要有《民史传》130卷,专为历代从事礼、乐、御、射、书、数“六艺”之人立传。此外,他还著有《角山文集》、《畏秋楼诗稿》、《认字实在易》、《家训》等。
不过在他众多的著述中,最为后人称道的是由他担任主笔编纂的《禹县志》。该志共有30卷,合计40余万字,资料翔实,文笔隽永,称得上禹州的一部“百科全书”。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千百年来史官的志向,也是王棽林的个人追求。
担任主笔,参与编修《禹县志》
明清时期,禹州纂修了多部志书。禹州市现存最早的方志为明代的《钧州志》。该书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由钧州知州谢澭在前任知州所纂修志稿的基础上修成,共8卷,现仅存两卷。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知州赵三聘修《禹州志》,原版在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毁于战火。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知州朱裴修《禹州志》9卷;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赵来鸣在此基础上增纂,厘为10卷。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知州刘国儒修《禹州志》10卷。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知州邵大业修《禹州志》14卷。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知州朱炜修《禹州志》26卷。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知州富国勋在朱炜所修志书的基础上增修了两卷。
据1989年出版的《禹州市志》记载,1901年,湖南长沙人曹广权莅任禹州知州。他善谈吐,书法造诣较高,热衷于教育和实业开发。“王棽林纂修的《禹县志》,应当说从曹广权担任禹州知州时就开始了。”禹州市政协原副主席、夏禹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郭水林说,曹广权到任后,深感禹州地方志亟待续修,即开始测量疆域、绘图,后卸任未果。
1919年,当时的禹县知事(即县长)车云念及县志失修,建议修志。车云,字汉杰,江西金溪人,他以当时禹县城内的长春观为县志局址,以存古学社田租为局款,聘王棽林、陈嘉恒、田春同等六七十人通力修纂。此时,王棽林担任笔卿(即主笔),陈嘉恒为纂修,田春同为采访员。《禹县志》的纂修工作自此正式拉开帷幕。然而没过多久,车云离开禹州,修志之事便无人问津了。
泥胎为伴著文章,心血之作终面世
1921年春天,当时的河南省政府下令各县修志。此时,王棽林因避匪祸举家迁入禹县县城,住在长春观内,专心修志。陈嘉恒则在卫辉主持中州文献征辑处,利用公务闲暇执笔编纂。田春同亦在卫辉,主持图书馆工作,馆中藏书凡有关禹县的资料,他都全部带回,以助纂修。
长春观原为明徽庄王朱见沛府内的道观,为三进复合院落,多为砖木结构、抬梁式灰瓦顶建筑。直至今天,长春观的大殿玉皇殿还屹立在禹州城中。王棽林住进长春观后,与观中的泥胎神像为伴,义务修志。其妻纺纱织布,其女日爨三餐。
王金生在《王棽林和我的祖父王度彰》中提到:“王槐三(即王棽林)编撰《禹县志》的十几年中,常抱着大捆书籍、书稿来我们家,就编写县志的有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诸多问题,借助我祖父的巨大藏书资源,和我祖父连续多昼夜逐一探讨。”
修志之初,陈嘉恒负责撰写大事记,去卫辉后每年利用归省假期,都会参与纂修志书。王棽林则负责写人物传。如是数年,县志内容大体完备。
1927年,禹县县志局并入契税经理局,志稿交书记员收存。1931年,王棽林、陈嘉恒等人议定将书稿交与开封马集文斋,每刊印数卷,即寄校阅,书信往返。1935年,全书校对完毕,1937年刊印告竣。1940年,时任禹县县长的侯慕彝将该志再次付梓。
遗憾的是,为这部志书付出16年心血的王棽林于1936年去世了,未能看到《禹县志》的刊印。
开“学风之先”,展“禹人英气”
王棽林纂修的《禹县志》,共30卷。前有曹广权、王恒武等人所作的序,还配有凡例舆图。据旧志传统,采用记、传、表、志四种文体,计有疆域志、大事记、山志、水志、古迹志、赋役志、物产志、学校志、经籍志、祀典志、谣俗志、宗教志、陵墓志、金石志、封系表、 官师表、科举表、官师传、列传、故家列传、文学传、笃行传、忠义传、隐逸传、艺术传、货殖传、二氏传、寓贤传、列女传以及末卷的杂记。
该志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因时代关系又与旧志有所不同。例如增编了大事记,新辟了学校、物产、谣俗、宗教等门类。1989年出版的《禹州市志》称其为“开一代学风之先的史料”。
中国石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原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禹州人余世诚著有《王棽林与民国〈禹县志〉》一文。余世诚认为该志有四个特点。第一,该志是老禹州的一部“百科全书”,集前几部禹州志书之精华,是老禹州最为权威的一部市情资料。第二,该志是禹州享有“三都”(“夏都”、“钧都”、“药都”)美誉的奠基之作,肯定了禹州“夏都”的历史地位,记录了药材、土布、钧瓷等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状况,凸显了禹州的经济特色。第三,该志记录了百日维新在禹州推行的实况。第四,该志的撰写与出版生动地展现了当年文人的英才之气。
不过,《禹县志》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1989年出版的《禹州市志》指出,该志对近代工业无一语道及;邮政、交通、电报等仅一语带过,不能全面反映禹州近代社会状况。卷首舆图仅目存而无图,亦称缺憾。
余世诚亦指出,该志的主撰者王棽林及其他参与者都是清末文人,具有诸多历史局限性和落后性。如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对禹州都或多或少产生了影响,而撰者对此“或不屑一顾,或褒贬失察”。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