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让实力更强能量更大的许昌屹立在中原

——二论加快建设“三力许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摘要: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伟人邓小平这句话,引领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光辉发展历程。

(二)“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旧是社会主要矛盾,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对于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许昌来说,更是如此。

(三)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忧患同在。

“东方风来满眼春。”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努力奋斗下,许昌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骄人成绩: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2170.6亿元,居全省第4位,“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1.2%,增速居全省第1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居全省第6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8.5亿元,居全省第5位,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同时应清醒看到,我们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结构还不合理,质量效益还需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偏低,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依然较弱;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还不完善,民生改善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资源环境约束更加突出,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

(四)“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为治之大道。谋划许昌的未来,必须全面客观审视许昌的今天,既要看到纵向相比的巨大进步,又要看到横向相比的较大差距。

从国内看,许昌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明显。江苏常州市人口、面积与许昌相当,但地区生产总值是许昌的2.4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许昌的3.3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更是达到了许昌的17.5倍之多;浙江湖州地区生产总值比许昌少了80多亿元,但人口还不到许昌的2/3,城乡人均收入分别达到了许昌的1.6倍和1.8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更是超过许昌50多亿元;苏州则以2倍于许昌的面积和人口,创造了7倍于许昌的GDP、11倍于许昌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以说,相比苏州、常州、湖州三市,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质量,我们都存在很大差距。

从省内看,许昌正面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严峻局面。郑州市、洛阳市、南阳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较大幅度领先许昌,我们要想再进一步,难度非常之大。而紧随许昌之后的新乡、焦作等地市则不断缩小与我们的差距。尤其是焦作市,近期提出了“远学扬州、近学许昌”的口号,追赶的步伐越来越快,许昌面临的形势可谓十分紧迫。

面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我们必须着眼长远,开拓创新,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进经济转型,增强发展实力,努力建设实力许昌。

(五)实力是基础。经济实力是地方发展的关键、民生改善的基础、长治久安的保障。在新的起点上持续求进、实现更快更高质量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放在首位,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步伐,持续提升许昌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六)赶牛走的方法无外乎三种,一是抓牛毛,无济于事;二是抬牛腿,成本太高;三是牵牛鼻子,事半功倍。把握发展的主要矛盾,才能牵住发展的“牛鼻子”,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取得“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

(七)产业是关键,没有产业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建设实力许昌,必须加快转型,着力建设“四个强市”,着力提升现代产业竞争力。

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大力实施“许昌制造7475”工程,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涌现出更多像森源、黄河、远东传动等创新型制造企业。

要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补齐“木桶理论”中的那块“短板”,落实“1242”服务业发展计划,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业,推动服务业提速提质发展。

要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农业稳,天下安。”当前我市农业要加快提质增效,优化生产结构,进一步确立“中原花都”“中原药都”“中原烟都”品牌优势。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要建设网络经济强市。“明者因时而变。”互联网大潮下,我们必须解放思想,顺应时势,加快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构建适应发展、安全可靠的高速宽带网络。构建以电子商务为重点的网络经济产业体系,打造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网络经济活跃区域。

(八)“城者,以承民也;市者,买卖之所也。”城镇化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建设实力许昌,必须推动城镇化转型发展,着力提升新型城镇化牵引力。

要提高中心城区承载力。着力推进曹魏古城、三国文化产业园等重点片区和重点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五城联创”,真正把许昌打造成绿满全城、清水绕城、古风新韵、精致秀美、个性鲜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中原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要推动县(市)城区和特色镇建设。按照“一中心、四组团”总体布局,加快组团城市建设。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全面开展国家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三城联创”,建设全省最美县城。

要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市民化。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鼓励其在更大范围内流转、自愿有偿退出,解除转移农民的后顾之忧。

(九)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建设实力许昌,必须坚持“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理念,着力提升创新发展驱动力。

要壮大创新主体。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激励企业研发的普惠性政策,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全社会持久创业创新动力。

要建设创新平台。做大综合平台,做强研发平台,做好融资平台,做优合作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和校地合作,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为我所用,形成全方位开放创新格局。

要集聚创新人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我们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用求贤若渴的真情,用识才用人的智慧,广揽天下英才,建立全链条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体系,打造人才高地。

(十)“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建设实力许昌,要统筹全局,厚植优势,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支撑力。

要建设现代综合交通系统。加快构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加快郑万、郑合高铁和三洋铁路许昌段建设,积极推进郑许轨道交通,努力打造连通郑州、辐射周边的豫中南综合交通枢纽。

要建设安全水利保障系统。加强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调度管护,巩固拓展水系建设成果,释放水系综合效益。真正让三大水利工程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红利”。

要建设现代能源支撑系统。坚持保障能源安全与优化能源结构并重,加快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支柱产业,真正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十一)“天道有盈虚,智者乘时做。”建设实力许昌,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客观需要,需要我们纵观大势、胸怀大局、谋篇布局,谋定而后动;更需要我们革故鼎新、创新创造、开拓奋进,以滚石上山的精神推进事业发展。

(十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实力是基础,只有不断增强实力,活力才会更加迸发,魅力才会更加彰显。许昌才能成为一座近悦远来、宜居宜业、充满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城市,才能成为一座有品位、有引力的魅力之城!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