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陈杨村的楸木蒸笼, 曾经在禹州和襄城很好卖

摘要:

王根子老人(中)用斧子敲掉食盒的楔子。


阅读提示

蒸笼制作是许昌县河街乡陈杨村的一项传统技艺,至今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几乎家家户户做蒸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与河街乡其他村庄一样,这里的腐竹生产也是“家家点火,户户冒烟”。随后,伴随着腐竹产业的升级转型,不少村民加入了土地流转的行列,这里的农业合作社独具特色。



做了一辈子蒸笼,82岁的老木匠至今仍能干木工活儿



“我们村过去几乎家家户户做蒸笼,然后拉倒禹州、襄城去卖。”65岁的王天西是陈杨村的党支部副书记。他仔细地回忆了一下过去常做蒸笼的老人,最后带着记者来到了二组村民王根子的家。

王根子今年已经82岁了,是村里做蒸笼时间比较长的手艺人之一。当天记者赶到他家里的时候,他正在做木工活儿。一块五六厘米厚的木板上,用黑墨画着几道曲线,老人正拿着锯沿着曲线一点儿一点儿地锯着。“他这是在做镰刀把儿,就是收麦用的那种镰刀。”怕记者看不明白,王天西帮忙介绍。

“蒸笼好几年都不做了,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做不动了。”王根子说,就是做出来现在也不好卖,过去做的蒸笼全部卖完了,如今家里就剩下一个食盒。随后,老人打开房门,让我们看他五六年前做的食盒。

记者看到这个食盒一共有3层,上面有个把手,可以穿一根棍子两个人抬着,或者一个人用一根扁担挑两个食盒。“这还没有上漆,过去都是用红漆刷,以前农村办红白喜事都得用食盒。”王天西介绍,现在电视剧里面古代人下聘礼什么的,抬的就是食盒。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陈杨村几乎家家做蒸笼,拉到禹州、襄城去卖

王根子说,蒸笼跟食盒的做法差不多,不同的是食盒的底儿是实心的,蒸笼的底儿是空心的,木片之间有缝隙,蒸馍的时候垫上荷叶或者麻布,蒸汽可以透过底部往上升。

一般来说,蒸笼有大有小,用过去的计量单位说有三尺二的,还有三尺六的,都是直径超过1米的大蒸笼。但是蒸笼不管大小,都由底儿、边和盖子3部分组成。

蒸笼的圆边做起来比较费劲:两个人把木板固定到树上,一起用劲拉锯,仔细地把木板锯成一块块厚度为七八毫米的薄板,然后将一个半圆形的铁器在火上慢慢烤,再把薄板弯成圆形,上钉固定住。

据说陈杨村做蒸笼的历史已经有上百年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该村组建副业组,主要生产蒸笼,几乎家家户户在做。那时用的是楸木,用木很讲究。据说,楸木蒸笼蒸出来的馒头吃起来格外香。记者问多粗的楸树才能用来做蒸笼,王根子老人用手比画了一下,起码比脸盆口还要粗。后来楸木逐渐减少,村民才改用楝木制作。

那时候,村民经常到禹州和襄城赶会卖蒸笼,一般都是早上走,下午2时左右赶到地方。如果卖得快,第二天就能赶回来;如果慢的话,来回需要3天时间。开始的时候是挑着担子去,后来推着独轮车去,最后才有了架子车。那时候的大食堂用蒸笼的比较多。


经历过家家户户做腐竹的时代,

如今村里的农业合作社独具特色

河街作为腐竹之乡,改革开放初期,该乡哪个村子的发展都离不开腐竹。河街乡的腐竹产业一度十分繁荣。有报道这样说,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该乡街道两边堆满了煤,全家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都支起热气腾腾的大锅生产腐竹。那时,只要一走进河街,就会闻到阵阵豆香,看到路边堆放的煤炭、晾晒的豆渣。等待运货的车辆来来往往,十分热闹。

“男女老少齐上阵,这话一点儿也不假。”王天西介绍,开始生产腐竹的时候,不注重包装,都是弄够胳膊粗的一捆之后,用细绳一缠就拿出去卖。后来随着市场的发展,开始用塑料袋包装。大人负责生产,小孩儿或者老人每人拿个小锯条在蜡烛上烤热,在塑料袋口一烙就成了,后来才用机器封口。

后来,随着腐竹产业的升级转型,村里的腐竹生产户逐渐减少。如今,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发展了许昌县垄诚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种子公司进行小麦、大豆的种子培育,以及进行果蔬种植和观光农业开发。

如今,村里每亩地每年的租金为1200元,村民拿到租金后,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一年中除了冬天外,其余八九个月都需要劳动力,一般平均每人每天的工资为五六十元。像收葱这样劳动强度大的活儿,每人每天可以挣100元。

新闻连连看

名词解释

蒸笼


用竹篾﹑木片、铝皮等制成的蒸食物用的器具。


蒸笼的起源

蒸笼起源于汉代,是汉族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其中,竹蒸笼以蒸汽不倒流,蒸出来的食物原汁原味、色香味俱全享誉全球。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手工艺品,竹蒸笼的种类主要分为青皮慈竹蒸笼和去青皮南竹蒸笼。目前,青皮慈竹蒸笼比较罕见,主要因为价格低廉、质量不好,20世纪80年代初期比较常见。 去青皮的蒸笼多为南竹制作,采用竹片绑接。因为南竹坚硬且结实,比较厚,所以必须去除部分厚度,留下5—6毫米的竹篾作为主要材料。

说到蒸笼在中国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汉高祖时期,将军韩信行军时以竹木制作炊具,利用蒸汽蒸煮食物,避免炊烟暴露军营位置,而且蒸煮的干粮更易保存。事实上,有考古证据证明,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已采用竹来制作各种用具,而蒸这种煮食方法亦早在周代已有记录。古代蒸笼有陶及青铜制作的。而河南密县打虎亭1号东汉墓中出现的古代厨房壁画,则是现存最早的与现代蒸笼起源有关的实证,距今近2000年。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