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35平方公里试点区域,打造城市“海绵体”

会“呼吸”、有“弹性” 让城市实现“绿色”循环

摘要: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优美的东湖具有下雨时蓄水的功能。资料图片由记者牛书培提供


■核心提示

河流能“呼吸”,步砖能透水,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这样的愿景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正逐步实现。

无论是对决策者,还是对广大普通市民来说,争创海绵城市因惠民而“共赢”。


35平方公里的建设面积,打造城市“海绵体”让莲城更富水韵

东城区鹿鸣湖是一个人工开挖的湖泊,如今蓄积了大量的水,成了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去处。细心的人们会发现,这里的堤岸上,一个又一个“圆孔”中长着一簇簇绿草。从天而降的雨水可以通过这些“圆孔”下渗,很好地涵养了水源。

建海绵城市要有城市“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又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剩余部分通过管网、泵站外排。这样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利用率,减轻城市内涝的压力。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建设海绵城市的构想与推进,正是上述绿色发展思路的一个生动实践与具体努力。

我市划定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为魏武大道以西、清潩河以东、天宝路以北、新元大道以南,总面积35平方公里。在这片区域,湖泊主要有芙蓉湖、北海、鹿鸣湖,防洪排涝河流主要有饮马河、清潩河、石梁河等。

我市在全面实施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重点做好35平方公里试点区域内145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建设工作,修复城市水生态,整治城市内涝,实现试点区域水资源利用和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做好试点区域外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2018年,试点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城市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

实现“绿色”循环,蓄积雨水成资源,会“喝水”的地方越来越多

每次下过雨后,东城区恒大绿洲住宅小区的青草就显得格外油绿发亮,池塘内的水也多了起来。原来,小区内的草地上铺着透水步砖,雨水可以轻易地渗到地下,滋养青草。

和恒大绿洲住宅小区一样,市区很多游园及人行道均铺设了透水步砖。雨水渗过透水步砖在地下积存、净化。

市区铺设的很多透水步砖来自位于市区西环路的许昌金科建筑垃圾清运有限公司。在该公司专业的生产流水线上,建筑垃圾最终变成各种形式、各种规格的砖材,随后被广泛用于市政道路、广场、住宅小区、公园的修建与美化,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在道路交通系统建设方面,我市要求城市道路工程从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到竣工验收全面落实低影响开发理念及控制目标。如人行道铺装透水步砖,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或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相关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路面排水宜采用生态方式,或利用道路及周边公共用地的地下空间设计调蓄设施。

在建筑小区建设方面,我市提出将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纳入建筑小区的规划建设管控环节。试点区域内,在建建筑小区要建设下沉式绿地、可渗透路面、绿色屋顶及透水性停车场等,并设置雨水收集和调蓄设施。

另外,我市还对小区建筑屋顶、道路的透水步砖铺装和生态排水方式、小区绿地和景观水体的设计等进行了要求。

海绵城市有蓝图,最大限度地利用雨水资源

汛期降雨集中,局部内涝;季节性缺水,雨水利用少;城市面源污染威胁地表水体……这些问题曾经影响着许昌的城市发展,建设海绵城市为许昌未来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我市提出坚持局部治理与区域整体治理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雨水资源,统筹推进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建筑小区系统四大系统建设,做好各系统的互补互调与无缝对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和水生态问题。

作为典型的内陆缺水型城市,我市的资源型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并存,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许昌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雨水是大自然的恩赐,在当今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我市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是全面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模式,将许昌市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减灾能力,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同时,建设海绵城市,可以进一步改善许昌水生态环境。在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我市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意见》。2016年至2018年,在试点区域内重点选择河湖水系、园林绿化、城市道路和有条件的建筑小区、公建项目等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建设,形成示范效应。


新闻连连看

海绵城市

小时候,很多人玩过海绵吸水的游戏:取出一块其貌不扬的黄色海绵,往水中轻轻一按,瞬间就吸满了水,再用手猛一挤压,就像变魔术一样,水从中哗啦啦流出。

事实上,海绵城市的概念也不难理解。它最早是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被提出的。顾名思义,它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通过建设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下沉式绿地、城区河湖水域和污水处理设施等,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建设海绵城市的意义

海绵城市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还可以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如通过对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可以明显增加城市“蓝”、“绿”空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同时,为更多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


■记者手记

海绵城市

应被赋予绿色含义

显然,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首先是节约型城市。

这是海绵城市的目标,更是海绵城市的意义。让大部分的雨水用于城市生活,为树木提供养分,循环用于城市建设,本身就是资源的节约。

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形象需要,而且是一座城市完善内核、提升品质的需要。而海绵城市这一概念需要被赋予更多绿色含义。建设一座真正的海绵城市,不仅需要领导的执政智慧和魄力,而且需要踏踏实实的务实精神。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