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破解我国秸秆还田技术重大难题,荣获 2016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刘少林:让“科技豪丰”助力生态文明

摘要: 核心提示 1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国 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 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 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 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 奖。刘少林及其河南豪丰机械 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豪丰) 以“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与装 备”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 步二等奖。 ​豪丰,一个 20 世纪 80 年代 从3人30元起家的小维修店,何 以成为全国最大的集农机具研 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于一 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一个“偏 居”中原腹地的民营企业,其产 品何以在全国“独领风骚”,甚至 远销非洲、东南亚,成为中国农 业机械装备的一面旗帜?1 月 10 日,记者采访了豪丰董事长 刘少林。

1月10日,刘少林介绍豪丰生产的现代科技农机具。 记者 孙学涛 摄

“现场很隆重、很神圣,我的心情很激动!”1 月 10 日 9 时许,谈及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时的情景,67 岁的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少林丝毫没有受到深夜返许的影响,神采奕奕地说,“这是我一生中最高的荣誉,让我深受鼓舞。”

创新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本分

“创新对于企业来讲,必须是自觉的。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不断成长。其实,创新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本分。”刘少林说,在这方面,豪丰有很深的体会。 

2007 年 ,豪 丰 生 产 了 3000 台 旋 耕机,但投放市场不久,频频接到过渡轴断裂的反馈。一向以诚信为本的豪丰立即决定,将断轴的旋耕机全部召回。

“生产 3000 台,坏掉 700 台左右,这对企业发展来讲是致命的!”刘少林立即找来 5 名国家级专家,对坏掉的旋耕机进行“会诊”。3 天后,专家给出一致意见:材质、耐热度、装配工艺等均合格。

问题出在哪里?刘少林说:“那几天我的心情,比铅还重。”

一筹莫展的刘少林面对满院子坏掉的旋耕机,忽然想到:“找不到断轴的原因,为啥不找找不断轴的原因?”他立即安排技术人员,把没有断轴的旋耕机拆开,认真检查四五个重点怀疑位置。最终,在一些细枝末节处解开了断轴的密码。

“细节决定成败,还得从细节做起。”刘少林说,通过优化结构设计,他们研究以“非固定”过渡轴代替原有变速箱的“固定”过渡轴,从而使变速箱断裂率降低到 0.1%左右,解决了几十年来困扰业界的箱体过渡轴断裂问题。

对此,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专家罗锡文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如此评价: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旋耕机单向双螺旋刀具排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里,中国农学会对“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与装备”项目的推荐意见是:“刘少林通过20 多年的深入研究,创新‘表硬心韧’高耐磨抗冲击合金刀,刀具使用寿命提高5 倍;创新非固定过渡轴变速箱体,变速箱断裂率降低到 0.1%左右;创新‘单向‘双螺旋刀轴排列,解决了原有刀轴易缠绕、振动大、耕后地表不平整、中间部位易漏耕、集条等问题;创新旋耕刀轴自动对 焊 技 术 ,焊 接 精 准 度 由 80% 提 高 到100%,漏焊率由 5%降低为 0,合格率由85%提高到 99%。”

更重要的是,该项目具有很深远的社会效益:推动了农机具制造业科技进步,为秸秆禁烧、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技术和装备支撑,助力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农民增收和解决就业贡献显著。

“30 多 年 来 ,我 们 走 过 很 多 弯 路 。从企业发展看,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刘少林说。

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创新人才

走进豪丰的办公区,迎面的大楼上有“河南省现代农业机械装备院士工作站”字样。在右侧裙楼上,“科技研发中心”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2016年,罗锡文院士研发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水田播种机械在豪丰转化,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的空中植保机、中国农业大学的压捆机打结器、青岛农业大学的胡萝卜收获机等一大批成果在豪丰产业化。产学研结合,快速提升了豪丰向高端技术进军的创新能力。

“有人说,我们是‘借脑生财’、‘借梯上楼’,但我认为,科研人才是我们的眼睛。”刘少林说,“对于科研人才,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他们。”

一名工人曾问刘少林:“刘总,为啥我们打错一个螺丝眼,立即被惩罚,但科研人员试验项目失败了,你咋不惩罚?”

“对于科研人员,要允许他们失败。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大胆地进行科技攻关、大胆地尝试。”刘少林说,很多农机具,在试验田里表现很好,可一旦进行大规模生产,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把这些问题消灭到大规模投产前,要让科研人员不断尝试、不断革新、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把质量最硬的产品拿出来。

这些年来,豪丰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工作,每年投入销售收入的 5%以上作为科研经费。2015 年,豪丰投入研发费用4026 万元,占销售收入的 5.3%,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充分的资金保障。

“我们每年年初下达科研计划后,会在公司进行公开招标,鼓励一线员工承担攻关项目,凡非专职技术人员的创新成果可以拿到高出专职人员创新成果的 10%的报酬,并吸纳到技术研发岗位工作,形成了一个向创新人员倾斜的分配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刘少林说,2016年,我们进一步创新制度,在保障员工收益提高 15%—20%和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创新工艺,节支降耗,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各环节成本。

依靠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豪丰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激发公司内部活力。2016 年,豪丰完成产品升级换代,“金豪丰”品牌逐步替代原有品牌,实现工业总产值 11.4 亿元,比上年度增长9.7 个百分点。

豪丰人始终不畏艰险、忘我进取

“我对企业的未来很有信心。公司现在有良好的品牌形象,有深厚的新产品技术创新储备。”刘少林动情地说,“豪丰拥有一支特别能战斗、不畏艰险、忘我进取的工匠团队。这个团队具有创新意识、工匠精神,顾全大局、不计付出,敢于与强者同台竞技,勇于拼搏。这是我们的企业文化。”

1990 年,豪丰承接的 12 马力配套秸秆粉碎还田机全部报废。40 多万元的损失,让尚不能抵御风浪的豪丰一下子陷入几近瘫痪的境地。1998 年,刘少林与东北一家工厂联合生产小麦联合收割机,灾难又一次不期而至。400 多万元的亏损,毫不留情地将企业再次打入万丈深渊。

难得的是,在企业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的情况下,职工并没有离刘少林而去,而是主动提出不要工资和福利,不讲条件,齐心协力帮企业摆脱困境。

“两次灭顶之灾,让我赔干了。我灰心丧气到了极点,甚至一度想到放弃。”刘少林说,“但我想,我不能放弃,我放弃了,跟着我打拼了十几年的职工咋办?”

多年之后的 2008 年,刘少林在一篇文章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河南豪丰的仁人志士靠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靠创新与质量之利剑,从市场残酷竞争的腥风血雨中拼杀出来,成为全国同行业之翘楚。我们无意超越他人,只求发展自己。惊回首,昔日如林的竞争强手已所剩无几。”

2015 年 9 月 24 日,李克强总理殷切希望:豪丰公司要向工业 4.0 进军。

今天的豪丰,产品已布局玉米联合收获机、花生联合收获机、激光平地机、智能免耕机、水稻旱直播机、压捆机、旋耕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玉米精播机等16 个系列 140 多种,成为国内用户的首选品牌。产品畅销全国各省(区、市),并出口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豪丰现在还不算成功。我要继续为企业服好务,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发扬豪丰的优良传统和优秀企业文化,把豪丰打造成一个金字招牌和百年企业。”刘少林掷地有声地说。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