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倾二十余载心血破解我国秸秆还田技术重大难题

刘少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专家评审后认为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3年实现新增产值11.9亿元,利润2.1亿元

摘要:



 1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许昌市农民企业家刘少林凭借技术项目“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与装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中国有9亿多农民,去年玉米播种面积5.3亿多亩。在我国农村地区,常常因为秸秆焚烧出现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刘少林主导研发的秸秆高效还田技术,为秸秆综合利用指明了方向。同类企业每年利用他的技术生产农机产品逾10万台,应用于国内20多个省份和东南亚、非洲等地区。

秸秆还田,效果咋样?去年秋收季节,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农机专家巴莎莉博士的见证下,一台秸秆还田机开进玉米地,1个小时将10多亩玉米秆全部粉碎成2厘米左右的碎片,又通过旋耕埋入距离地面12厘米的浅表层。巴莎莉博士向刘少林伸出大拇指:“这是世界上最适合中小地块的秸秆还田机!”

67岁的刘少林现任许昌豪丰农业机械公司董事长。早在1989年,从一家农机具“小作坊”起步的他就敏锐地认识到,秸秆还田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果能用机械将秸秆粉碎后返还农田,不仅可以杜绝焚烧的弊端,还可以对土壤改良、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20多年矢志不移,刘少林先后到中国农业大学等10多所知名科研院校登门求教,在还田机械刀具、传动系统等方面进行了上千次试验探索,使秸秆还田机先后经历了秸秆铲断、粉碎灭茬等多次优化升级,特别是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合作建立同行业首个院士工作站,使适应不同土质、不同气候的秸秆还田机在“豪丰”“开花结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专业评审组认为:刘少林的“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与装备”项目,通过创新旋耕刀轴、高耐磨抗冲击合金刀具和单向双螺旋刀轴,解决了原有秸秆还田后地表不平整、中间部位易漏耕等难题,使还田机械精准度由80%提高到100%,效率提高一倍以上,项目达到了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

如今,刘少林的“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与装备”项目已获得国家专利12项,近3年实现新增产值11.9亿元,利润2.1亿元。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