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昨日,许昌手机报(河南手机报许昌版)上线,标志着我市一个全新的新闻权威发布平台正式诞生,对我市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抢占舆论制高点、做大做 强新媒体,提高许昌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当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前来出席上线仪式的省、市相关媒体负责人
编者按
昨日,许昌手机报(河南手机报许昌版)上线,标志着我市一个全新的新闻权威发布平台正式诞生,对我市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抢占舆论制高点、做大做强新媒体,提高许昌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当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前来出席上线仪式的省、市相关媒体负责人,请他们纵论在新形势下如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媒体融合新格局,有效推进新闻舆论引导工作。本报将其进行集纳,以飨读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用48个字,对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使命做出了科学的归纳和总结,高屋建瓴,意义深远。要承担起这些重要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结合当前的传播格局和技术条件,重构媒体使命的实现途径。”大河网络传媒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自合接受采访时这样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互联网时代,媒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巨大变化。”王自合说,“就拿网络地图来说,我们可以用来查地理信息、导航,也可以收到基于地理位置的新闻信息和服务。比如我开车到许昌,只要进入许昌境内,网络地图就会推送当天许昌的重大新闻,路况,天气,甚至美食。这样的地图,你能说它不是媒体吗?从用户体验来看,这类产品恐怕是最有用的媒体。”
他认为,当前,尽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核心的任务是建立与用户的有效连接,走`新闻+服务`的路子,以用户为核心,重构媒体使命的实现途径。也就是说,网民在哪里,我们就要到哪里去;什么方法能够到达用户身边,我们就考虑使用什么方法;用户需要什么服务,我们就努力在满足其需要中实现自身使命。
在此方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近年来顺时应变,积极探索,脚踏实地,革故鼎新,推出了一大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融媒产品,影响用户逾亿人;构建了新型的融媒平台,建立了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和新体系;初步形成了一支融合发展的人才队伍。在全国报业融合转型发展中,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走在了第一方阵。
“我们欣喜地看到,许昌报业传媒集团在融合发展的理念、思路乃至路径选择,与我们有高度的一致性。而且,从效果看,许昌报业的融合发展也走在了全省前列。今天的河南手机报许昌版上线,就是又一个明证:在许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许昌报业在建立用户连接、重构媒体使命实现途径、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令人敬佩。”王自合说。(记者 高伟山)
许昌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刘革雨:着力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当前,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媒体形态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闻传播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分界点。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主流媒体责无旁贷,必须肩负起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着力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昨日,许昌报业传媒集团(以下简称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刘革雨接受记者采访时话语掷地有声。
刘革雨说,按照中央、省委、市委要求,报业集团把加快媒体融合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和紧迫任务,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体制机制、人才素质四方面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实践,提出了实现“三矩并重”(巩固好传统媒体矩阵,发展好新兴媒体矩阵,提升好产业发展矩阵)的发展思路,致力打造全媒体信息采集传播中心和生活服务交互中心“两个中心”,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从“相加”转到“相融”,使报业集团成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服务百姓的综合性平台。
“人在哪里,主流媒体的服务就跟到哪里。”刘革雨告诉记者,《许昌手机报》的上线,是报业集团坚持专业生产和用户生产并重,把核心新闻生产力优势导入移动互联网的有力举措。作为市委机关报,报业集团通过自己的手机报,向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提供及时可信的优质新闻内容,这是担当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
他表示,面对机遇与挑战,报业集团将围绕“坚守新闻舆论阵地、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的目标,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锐意进取、大胆探索,努力打造一个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记者 李建山)
河南手机报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大珂:“许昌模式”为新媒体发展做了表率
“手机报新媒体具有贴身传播、精准到达、打开率高等显著优势,已成为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阵地,回应社会关切、应对突发事件、解决群众困难、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平台。许昌手机报(河南手机报许昌版)的正式上线,必将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昨日,河南手机报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大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万大珂告诉记者,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当下,新闻信息产品的内容和结构、传播终端的形态和功能、受众的心理和习惯,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许昌手机报(河南手机报许昌版)必须树立适应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新理念,着力提升媒体内容产品的传播力。要进一步强化用户意识,利用好大数据分析,继续研发大容量彩信、视频手机报、行业手机报等市场化产品,开发适应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新闻产品,在技术融合创新发展上打开新局面、闯出新天地。
“许昌报业传媒集团和河南手机报联办的许昌手机报(河南手机报许昌版),通过‘财政购买、向用户赠阅’的方式,迅速将用户扩大到十余万,一举登上18省辖市手机报榜首。”万大珂说,许昌手机报(河南手机报许昌版)开创了“许昌模式”,为全省手机报新媒体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表率,为进一步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探索了新途径、新路子。希望许昌手机报(河南手机报许昌版)在今后的发展中,能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进一步拓展表现方式,坚持党性原则,严格审核把关,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突出报道地方特色,及时展现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成就。(记者 武芳)
濮阳日报社社长孟晋:在准、新、微、快上下功夫 生产主流移动新闻精品
“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二为一,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日前,濮阳日报社社长孟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迫切要求,是适应当前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变革的迫切要求,是做强做大我省主流媒体的迫切要求。
孟晋说,市级媒体探索本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打造符合本地实际的融媒体平台,要发挥内容生产优势,打造核心品牌,构建全媒报道格局,提升新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
“创新移动新闻产品,努力实现优质内容新突破,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优质的内容永远是其立身之本,要重点在‘准’‘新’‘微’‘快’上下功夫,要努力生产与主流媒体品格、气质相符的移动新闻精品。”孟晋告诉记者,市级媒体应构建适应融媒体生产传播的组织架构,努力实现采编发流程再造新突破;根据报社媒体实际,遵循资源整合共享、指挥调度高效、统分合理有序的原则,整合调整内部策划、采编、播发组织架构,并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奖惩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融体制机制及内容传播的多声部、多重奏、交响乐;推动现有人员融合转型,实现全媒体人才培养储备新突破;加快现有人员的全媒化转型,尽快形成一批“一专多能”“多才多艺”的全媒采编、管理及营销人员。(记者 董小菡)
漯河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甘德建:全员转型 全员融入 融为一体 合而为一
“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融’,要真正从思想上融,从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上融等。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昨日,漯河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甘德建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甘德建认为,媒体融合首先要从思想上融,要全员转型,采编及管理人员要全员融入。他解释道,媒体融合最难改变的是思想,作为采编人员,一定要具备移动互联网思维,积极转型,尽快适应新媒体时代大环境。也就是说,记者不但要会写,还要会录、会拍摄,做全能记者;编辑要有新媒体意识,能够根据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不同受众需求,从制作标题、内容取舍等方面大胆创新。
“其次要从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上融。要依靠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努力打造全媒体平台,即‘中央厨房’,为受众提供更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甘德建告诉记者。他认为,“中央厨房”既是融合媒体内容生产的神经中枢,又是一个实现内容创新的综合平台。报纸、微博、微信、客户端、网站等不同媒体,形态不一,对产品的需求、定位各有不同,通过“中央厨房”这一平台,对新闻进行深加工,以不同形式向不同媒体梯次推送。这样,既可以实现新闻产品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又能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扩大传媒影响力。
“新媒体的诞生,使新闻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发现了很大改变。但不论如何改变,我们的工作内容始终没有改变,我们只要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很好地‘融’,就能达到真正的‘合’,从而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甘德建说。(记者 刘晓敏)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李勇:媒体融合离不开党委政府大力支持
“媒体融合工作事关党的舆论阵地的巩固和拓展,事关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文化的传播弘扬,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给予大力支持,确保媒体融合进程顺利步入快车道。”昨日,洛阳日报报业集团(以下简称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李勇接受记者采访时直抒胸臆。
李勇介绍说,2014年8月18日,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报业集团专门成立了媒体融合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媒体融合工作。2016年,在洛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报业集团进一步加快工作步伐,目前已经形成了报媒(《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洛阳商报》《河洛生活导报》)、网媒(洛阳网、河图网、洛阳手机报、洛报微矩阵、掌上洛阳客户端)、屏媒(楼宇电视、户外LED联播网、户外广告牌等)三大媒体方阵。
“统纸媒求新图变,必须不断拓展传播平台。”李勇告诉记者,近年来,集团下属各纸媒先后开通了PC端、手机端电子报阅读平台,以及依托媒体和部分周刊、栏目开设的微博、微信公众号,总数达到26个,粉丝达到200余万人。同时,集团着力加速媒体深度融合步伐,构建了洛报集团微矩阵,粉丝总数达到500万;统一搭建了以二维码技术为核心、供集团所有纸媒统一使用的云阅读平台,不仅拓展了报纸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空间,也使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可以有效互通互动。
“虽然我们在媒体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总体投入偏少、技术力量和人才队伍缺乏的问题。”李勇说,目前,新媒体建设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媒体融合建设需要巨大投入,也有巨大风险。他建议,在媒体融合推进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要在资金、资源、人才等方面予以倾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扶持。(记者 李建山)
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戴晓翔:以内容创新为抓手 培育全媒体记者
“我认为,媒体融合应从技术升级和平台拓展,内容创新和理念创新,人才队伍的优化及组织架构、传播体系、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等方面来全力推动,努力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昨日,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戴晓翔接受采访时表示。
“媒体融合,技术是支撑。”戴晓翔说,近年来,开封日报报业集团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不断改造升级,为媒体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目前,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建立了全媒体指挥中心(中央厨房),成立了开封市微信联盟,打造了一个集成式的全媒体数字化生产平台。该平台打通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个用户群,实现了流程再造;实现了全天候、多渠道、多形式的新闻发布,使新闻宣传的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传播渠道更加多样、舆论引导更加有力。
戴晓翔告诉记者:“不管媒体如何发展变化,‘内容为王’永不过时。内容创新、理念创新始终是推动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他解释道,所谓内容,就是新闻+资讯,不仅有新闻,还要提供有用的资讯。理念创新要求我们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要努力实现从传达者向传播者,从信息传播者向价值传播者的角色转变,在开放的舆论空间中,用贴近社会、贴近受众和深度温度兼备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担当“意见领袖”,从而赢得话语权、提升引导力。
“过去,日报、晚报、网站各有各的记者队伍,记者分别为各媒体服务,难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一次采集,多元发布’。打破记者原有的身份界限,培育“全媒体记者”是媒体融合的必要条件。总之,媒体融合,融的是思路和理念,合的是内容和技术,求的是再造和双赢。努力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是媒体融合的最终目的。”戴晓翔表示。(记者 刘晓敏)
驻马店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吴振海:破解融合瓶颈 激发体制活力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对党媒提出的一项战略性发展任务,是当前媒介发展趋势给媒体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自身生存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因此,推动和促进新形势下的媒体深度融合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昨日,谈及媒体融合,刚参加完许昌手机报(河南手机报许昌版)上线仪式驻马店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吴振海说。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媒体融合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群众的认同。从惊呼“狼来了”,到拿来我用并逐渐走上媒体融合道路,应该说,多年来,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始终在积极探索应对方式。目前,建网站、开微博,打造移动终端等媒体融合方式,已成为很多传统媒体的不二选择。
就市级媒体如何破解融合发展瓶颈,吴振海认为,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这就要求为新闻的生成和传播提供服务保障的机制与之适应和契合。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构建包含工作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在内的机制体制,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团队的积极性,激发团队的创造力。此外,媒体深度融合下的新闻运作,靠的是新思维、新观念、新技术、新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用人上要打破旧的观念,大胆使用观念新、懂技术、有活力的年轻人,为他们创造条件、营造环境,让他们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和激情。
“媒体深度融合,除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还应包括媒体主办单位之间的合作与协作。比如,我们地市报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就可以进一步探讨和尝试。”吴振海补充说。(记者 胡晨)
责任编辑: 谢雯冰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