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

白蒿正值“食用季”,价格超过鸡蛋直追猪肉

摘要:

桃红柳绿时,各类野菜、青菜长势旺盛。3月15日,我逛了市区多家超市和菜市场,发现初春时节,人们的菜篮子里装的就是一个“鲜”字。鲜嫩的茼蒿、芹菜、生菜、小白菜、韭菜,味道鲜美的荠菜、面条菜等野菜,还有白蒿这种罕见的“药食同源”植物,各类蔬菜把春天的菜市场装扮得“春意盎然”。

每公斤白蒿卖到20元钱,价格直逼猪肉

“这种菜该咋做呀,好吃吗?”当日上午,在市区文化路,一名五六十岁的大妈拎着几袋“青菜”在路边出售。几个过路的年轻人被大妈手中的青菜吸引住了。大妈要价每公斤20元。

眼下,每公斤鸡蛋售价在5元左右,每公斤猪肉售价也不过20多元,什么稀奇的“青菜”能卖这么高的价格呢?我按捺不住好奇心,也过去看了看。只见袋子里装的是一种很小的植物,叶子的背面是白色的,像铺了一层白霜。

“这是白蒿,不但好吃,还有药用价值呢!”说起这种菜,卖菜大妈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她说, “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这句话说的就是白蒿。正月里白蒿刚刚发芽,可做药材,也就是人们熟知的茵陈,是治疗黄疸肝炎的良药。到了农历二月,白蒿很鲜嫩,最适合当菜肴食用。再晚一些,白蒿长高后,就不好吃了,只能“当柴烧”。所以说,吃白蒿要趁早,错过一季,再等一年。

提到白蒿的吃法,最经典的就是做蒸菜。市民王凤英买了半公斤白蒿。她说,把白蒿洗净晾干,撒些玉米面搅拌均匀,上锅蒸10分钟左右,白蒿的清香就满屋缭绕了。之后,拿几瓣蒜捣碎成泥,加一些酱油、盐、陈醋、干辣椒片,用热油一泼,作料就做好了。把作料倒在蒸好的白蒿上,拌一拌,一道美味的菜肴就可以上桌了。

春天的茼蒿既鲜又嫩,价格亲民味道好

“物以稀为贵。”白蒿作为一种野菜,因为数量少,所以价格高。想尝鲜又不想多花钱的人,可以选择白蒿的“近亲”——茼蒿。

当日,在位于市区学府街的胖子店生活超市内,我看到柜台上水灵灵的茼蒿每公斤售价仅为1.96元,很受消费者青睐。一名女士挑选了两把放进购物筐里。她说,还没想好这些茼蒿怎么吃,不过春天的茼蒿这么鲜嫩,无论是蒸、炒,还是放进沸腾的火锅里烫一下再吃,都是极美味的。

茼蒿又名蓬蒿菜,属菊科植物,具有清血养心、润肺消痰的功能。李时珍云:“每年九月份下种,冬季及下一年春季采食肥嫩茎叶,微有蒿气,故名茼蒿。花深黄色,状如小菊花。”茼蒿属菊科的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地中海,在中国已有900余年的栽培历史,且分布广泛。茼蒿的食用部分为幼嫩的茎叶,有特殊的香味,营养丰富。

“蒿”草家族成员多,青蒿素并非提取自青蒿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后,“青蒿”成了热门词汇,“蒿”草家族也沾了光。一时间,青蒿、白蒿、艾蒿……在“吃货”们眼中,这些“蒿”草都成了美食的原料。

科技主题网站果壳网的一篇文章显示,青蒿素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提取自青蒿。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不仅如此,屠呦呦还对国内市场所售中药“青蒿”的原植物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为植物学上的黄花蒿,还有少部分牡蒿和茵陈蒿,而植物学上的青蒿几不可见。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国古代的博物学家和传统药学家缺乏科学鉴定植物的方法,对物种的分类出现了偏差。

且不说“蒿”类植物的药用功效,用白蒿、青蒿等制作美食,在我国各地都很常见。《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江南小吃蒿子粑粑,做蒿子粑粑的蒿子各地“因材制宜”,大抵有香蒿、白蒿、青蒿、艾蒿这几种。春天,确实是食用“蒿”类植物的好时节。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