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灞陵南路建设工程暨海绵城市项目正在实施

会“喝水”的道路将“现身” 暴雨来袭不内涝

摘要:


项目负责人谢文良在介绍渗透渠的功能。

雨水过后,路上的积水不是直接流入雨水管网,而是通过“开口道牙”进入巨大的渗透渠,储存起来经过净化用于灌溉绿植;人行步道和绿化带也会对雨水进行下渗、滞蓄,起到分洪调蓄的作用。这样会“喝水”的道路不久将“现身”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3月22日,记者探访了该区灞陵南路建设工程暨海绵城市项目。该项目也是我市中心城区百城提质建设工程之一。

道路两侧设8个渗透渠,可蓄水720立方米

蓄积雨水成资源,会“喝水”的地方越来越多——这是我市建设海绵城市的具体体现。

“这个渗透渠可蓄水90立方米,道路两侧共有8个这样巨大的渗透渠。”当日上午,该项目负责人谢文良介绍,灞陵南路屯田路至南环路段全长1300米,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打造,共涉及三大类项目:海绵城市配套设施建设、道路绿化和人行道铺装。“夏季遇到大雨,这条路可起到分洪调蓄的作用!”谢文良说,一部分雨水通过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等渗透设施回补地下水,另一部分雨水由雨水花园、植草沟等生物滞留设施进行储存和调节,使其发挥“海绵”的积存、渗透、净化、释放作用,缓解城市内涝,充分有效利用雨水资源、缓解水资源匮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灞陵路是该区首条充当“海绵体”的道路

当日上午,工人张和平等人手持铁锹在灞陵路边忙碌,一旁一辆大型挖掘机正挥舞着强有力的“胳膊”平整微地形。记者在这里看到,3米宽的分车带内已经栽植了大叶女贞、广玉兰等绿植,道路两侧的海绵城市配套工程正在紧张施工。按照设计,10米宽的绿化带内不光栽种有绿化树木,还修建有园路、雨水花园等小型景观。

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会采取粗放的模式,改变原有的生态,引发地表径流大增。而新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要求人们顺应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原有的生态进行保护,低影响开发。

“这是我区第一条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道路!”该区住房建设城市管理与环境保护局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总投资1.86亿元,于去年3月开工,主路面已于去年10月建成通车。增加的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已于今年1月通过市规委会审批,目前正在抓紧施工。

计划今年6月竣工,暴雨来袭不再内涝

据悉,灞陵路车行道沥青面层去年已完成铺筑和雨水管网敷设,但管网管径偏小,难以适应现行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实施海绵城市措施后,灞陵路可就地消纳,提高排水能力,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约75%。

“项目计划6月份竣工。”谢文良说,该项目竣工后使道路面对洪涝或者干旱时能灵活应对和适应各种水环境危机的韧力,在项目建设中基本保持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不变,将雨水作为资源合理储存起来,以解城市不时缺水之需,对水环境及雨水资源进行可持续的综合管理,有利于美化城市形象。

责任编辑: 谢雯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