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健康许昌,全民共享(二)

组建“医联体”,推动医疗资源下沉,让县城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服务 建设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15分钟医疗服务圈”,市民就医将实现—— 小病在基层 大病进医院 康复回基层

摘要: 组建“医联体”,推动医疗资源下沉,让县城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服务 建设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15分钟医疗服务圈”,市民就医将实现—— 小病在基层 大病进医院 康复回基层

在许昌市“名医来到家门口”活动现场,医生进行义诊。记者 牛书培 摄

核心提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城市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网底”,承担着为辖区居民免费提供12大项45小项健康服务的任务。如今,我市中心城区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19个高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以来,许昌市中心医院已与各县(市、区)的1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联体”,成立799个“片儿医”团队,明年实现居民健康卡全覆盖……通过补短板、建网络、强服务,我市打造“15分钟医疗服务圈”,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格局,使市民就医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建设“医联体”,“家门口”享三甲医院服务

建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形成“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

家住鄢陵县城的王婷女士最近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级甲等医院的诊疗服务:鄢陵县人民医院采集她的心电监测数据,许昌市中心医院的专家诊断治疗。这得益于两家医院建立的“医联体”。

“医联体”是区域医疗联合体的简称,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卫生室等组成,将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方便群众就医。今年以来,许昌市中心医院已与鄢陵县人民医院、禹州市人民医院等1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联体”。

通过组建“医联体”,让医疗资源下沉、医疗重心下移,为患者就医带来了很多便利:在乡镇卫生院就医,可以全天候享受到市级医院专业的超声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等提供的医疗服务;重症患者转诊设有绿色通道,救治会诊服务平台24小时开通……

为啥要建“医联体”?这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需要。在今年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被列为迫切需要建立的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首。河南省已经有11个地市成为省分级诊疗试点城市,并确立了2018年省辖市50%的县(市、区)都要实现分级诊疗的目标。我市虽未纳入试点城市,但已在积极谋划,早作准备,目前正在拟定《许昌市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在今年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试点工作。成立“医联体”则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医联体”这个平台,合作双方可以加强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的紧密协作,实现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许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宽敞明亮,进出的附近居民络绎不绝,汇龙小区居民李书义正在输液。他说:“服务中心改扩建后,就医环境更好了。附近居民如果生了小病,到这里治疗很方便。”

市委、市政府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列入“十项民生工程”,在中心城区新建和改扩建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达到每个街道办事处或3万—10万名居民有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备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功能。

我市还借鉴“片儿警”服务模式,开展了管理网络化、服务片区化、责任一体化的“片儿医”团队签约服务。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将辖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个由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专业护士等技术人员组成的“片儿医”服务团队,制作统一的印有“片儿医”姓名、联系电话的“片儿医”服务团队公示牌并悬挂在各个居民小区的显眼位置。“片儿医”服务团队以签约医生为代表,与居民签订统一的服务协议,提供规范的社区服务,使群众享受到较高质量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片儿医”服务团队799个,累计签约752405户2751097人。

到今年年底,全市将发放居民健康卡300万张

居民健康卡是国家卫生信息化“3521工程”框架提出的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三级信息平台实现医疗卫生服务跨系统、跨机构、跨地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所依赖的个人信息基础载体,是计算机可识别的CPU卡。2016年11月15日,许都通居民健康卡在长葛市后河镇卫生院首发。

作为医疗卫生领域的身份证,许都通居民健康卡不仅能在健康医疗领域实现就医诊疗、挂号结算等功能,而且能在公共交通(公交车、公共自行车)、电力、有线电视费代缴、工资代发、社区及商业服务等相关社会公共服务及金融支付领域实现“一卡通”。我市从今年起加大居民健康卡制发力度,年底实现制发卡300万张,2018年实现全覆盖。

目前,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广泛普及,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由15元(2009年)提高到45元(2016年),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13类48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新闻连连看

北京医改取消药品加成

4月8日零时前后,北京市3600余家医疗机构启动信息系统切换,正式启动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取消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435项医疗服务价格规范调整。截至8日零时,全市共有1121家医疗机构顺利实现切换,占需要切换的2605家医疗机构的43%。

据悉,4月8日起,医事服务费标准如下:普通门诊50元、副主任医师60元、正主任医师80元、知名专家100元。以上标准北京医保报销40元。

北京市医药分开各项工作基本到位。一是全面动员部署和培训,实现了机构全动员、人员全培训。二是做好信息系统改造。2605家需要改造信息系统的医疗机构已完成任务。三是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超过90%的医疗机构制定了新的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诊疗环境得以优化,设施设备整修一新。四是实施药品阳光采购。药品阳光采购平台已启用,医疗机构和药品配送商已陆续开展网上采购和药品供应,药品入库备货量稳步提升。

分级诊疗制度是发展趋势

分级诊疗制度,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基层首诊。坚持群众自愿、政策引导,鼓励并逐步规范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

双向转诊。坚持科学就医、方便群众、提高效率,完善双向转诊程序,逐步实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转诊。

急慢分治。明确和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急慢病诊疗服务功能,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急危重症患者可以直接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

上下联动。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重点,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纵向流动。

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化

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行网格化管理,借鉴“片儿警”服务模式,开展管理网络化、服务片区化、责任一体化的“片儿医”团队签约服务,增强针对性、贴近性,切实增强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认同感。同时,落实分级诊疗制度,让小病患者回到社区,在减轻大医院接诊压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费用,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