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她实施“救校行动”半年,大批学生“回流”,一个班“变”五个班,学生增至105名

一所乡村小学仅12个学生仨老师, 新任校长该咋当?

摘要: 鄢陵县张桥镇后厦学校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曾经是该县一所知名学校。40年间,由于多种原因,该校逐渐滑向衰微。到了2016年,后厦学校陷入谷底,学生、教师四散外流,全校仅剩一个班12名学生3位老师。

校长赵丽还代课三年级数学。

核心提示

鄢陵县张桥镇后厦学校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曾经是该县一所知名学校。40年间,由于多种原因,该校逐渐滑向衰微。到了2016年,后厦学校陷入谷底,学生、教师四散外流,全校仅剩一个班12名学生3位老师。

这所“学校”是撤销还是保留?38岁的赵丽临危受命出任校长,展开一场“救校行动”。通过整修校院、调查走访、补充师资力量,短短半年时间,该校的面貌焕然一新,从最初的一个班扩到5个班。2017年2月,全村93名学生一起“回归”,学生达到105名。年轻的赵校长用了什么神奇的“魔法”赢得了村民的信赖?4月17日,记者走进鄢陵县张桥镇展开了探访。

【“名校”衰落】 全校仅剩12名学生3位老师

4月17日10时许,记者来到张桥镇后厦学校,正赶上学生课间操时间。和煦的阳光下,整齐的草坪上,100多个孩子和老师伴随着节奏明快的音乐做体操。师生们的身后是几间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教室,红瓦白墙,颇具怀旧气息。校园上空,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眼前这幕情景充满了生机,令人如沐春风。

“赵校长来之前并不是这样。”该校老教师曹百豪感慨地对记者说,“去年暑假前,这个校园还破破烂烂的,跟废弃的院子差不多,操场上的杂草长得齐腰深,全校总共才3个老师、12个学生。”

鄢陵县张桥镇后厦学校曾有过辉煌。据张桥镇教管办副主任邵具才介绍,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该校不仅有小学、初中,还有农业高中,教师40多位,学生近千人。20世纪90年代末,针对农村适龄人口减少和农村学校布局过于分散的客观现实,国家对农村学校推出布局调整政策,开始大规模合并裁撤农村中小学。后厦学校教学条件滞后,管理理念陈旧,教育辐射能力逐渐减弱。张桥镇政府考虑到后厦村人口较多,将该校作为教学点予以保留。到了2016年,后厦学校陷入谷底,学生、教师四散外流,全校仅保留了一年级,全班只剩12个学生。曹百豪是留下来的3位老师之一。“眼看学校就要人去房空,我们天天都有危机感,怕没熬到退休学校就被‘砍掉’,我也多次琢磨着写一份申请书想法儿调走。”

徘徊在“生死边缘”的后厦学校引起了张桥镇教管办的重视。经过多次调研考察,2016年暑假过后,张桥镇教管办选派事业心强、工作干练、对孩子富有爱心的赵丽到后厦学校去,担负起“挽救”该校的重任。

【临危受命】 村民用一个“泼”字形容她

“尽管有思想准备,但是我第一次到学校去还是大吃一惊,心里凉凉的。”赵丽坦言。陪同她一起来认路的丈夫当时有点儿冒火:“这也叫‘学校’?依我看,回去找领导说吧,这个任务你就别接了。”听了丈夫的话,她心里五味杂陈,一瞬间,脑子里也闪过退缩的念头。“可是,当学校的老师和村干部一脸骄傲地告诉我,这个学校曾经有过辉煌,现在村里的小孩子只能舍近求远四处求学时,我的劲儿一下子又提起来了,不服输是我的性格。丈夫看我下了决心,只好说‘那就先试试吧’。”

要干就撸起袖子加油干,让村里的老少爷儿们看到信心和希望。

赵丽考虑了一夜,第二天清早就骑着电动车正式到后厦学校上班了。清理草坪,修缮教室,申请资金添置教学设备……每天,她骑着电动车往返,从县城到张桥镇后厦学校30多公里,一来一回就是俩小时,早出晚归,风雨无阻。赵丽带着学校的3位老师利用课余时间争分夺秒地劳作,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人手不够时,她把丈夫动员过来帮忙。

“你这不是当校长,是下苦力来了!”家人抱怨的语气里带着心疼。两个月过去了,学校的环境慢慢变了模样。漏雨的屋顶补上了,透风的玻璃换新了,残破的桌椅修好了,杂乱的荒草剪齐了,坑洼的路面填平了。老旧的摇铃改成了电子铃,电线杆上安装上摄像头,电脑、打印机和基本的体育设施齐全了。宽敞明亮的新食堂落成,做饭用上环保电锅,师生们的碗筷也统一收进了消毒柜。高高的旗杆竖起来,每周一上午,在师生们的注目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

学校的改变,老师、村民们都看在眼里,大家纷纷点头竖起大拇指:“这个校长——中,有思路,干活真‘泼’!”

【“救校行动”】 她十几天冒雨走访近300户家庭

到了哪里?学生家长对后厦学校有哪些期望?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赵丽决定采取“访、引、建”三步走战略实施“救校行动”。访,是走访家长;引,是引进师资力量;建,是重建校园。2016年11月初,赵丽制作了调查问卷,开始对全村适龄儿童家庭展开走访。为了避开农忙,赵丽专门选择雨天家访。她打着伞,踩着泥泞的小路,挨家挨户与家长促膝谈心,了解学生的流失原因、就读意愿、对学校今后发展的各种建议,向家长表达自己努力发展学校的决心。“起初,我穿着高跟鞋,踩着泥泞的土路跑一天,脚肿得老高。后来,我改穿旅游鞋,十几天串了近300户家庭,掌握到第一手资料。”

赵丽了解到,后厦村与扶沟县接壤,共有4个自然村4000多口人。村里以育树苗、种辣椒为主,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村里80%以上的孩子属于留守儿童,平时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近年来,由于后厦学校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学龄儿童纷纷转到附近的南坞乡和扶沟县读寄宿学校,平时一周或者两周才能回家一次,存在亲情缺失问题。

走访完学生家长,她又召集村里的党员干部和退休教师开座谈会,坦诚交流想法,听取大家的意见。

后厦村的一名村干部由衷地对赵丽说:“赵校长,你刚来的时候,我真没把你放眼里。现在,我服了!以后有啥困难你只管说,村里人全力支持你!”

赵丽今年38岁,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身材微胖,头发简单地在脑后扎成一束,上穿深色毛衣,下穿牛仔裤,淳朴中透着一股子干练。

赵丽1998年大专毕业进入鄢陵县张桥镇镇直小学任教,勤奋踏实,从普通教师走上了业务主任的岗位。通过8年历练,她在小学教育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后厦村是什么状况?学生都流失

【冬去春来】 新学期,90多名学生集体“回流”

寒假过后,近百名学生从外校转回来报名上学,几间闲置多年的教室重新挂上了从学前班到四年级的标志牌。

在张桥镇教管办的支持下,几名骨干教师被抽调到后厦学校任教。赵丽更忙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她顾不上过问,几个月没回娘家。父母也开始疑心“闺女这段时间是不是有啥事儿?”

“调到后厦学校工作的事,刚开始我瞒着父母,怕他们不理解,一直到大年初二串亲戚才给他们说实话。”一听赵丽放弃了在镇直小学的好工作天天奔波几十公里到后厦学校去,两位老人都沉默了。

寒假期间,为了迎接孩子们上学,赵丽一直忙着做各种准备工作。

“对不起,妈妈,我这次没有考好。”一天,正在村里忙着家访的赵丽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在电话里,女儿惶恐地向妈妈道歉。赵丽的女儿读高一,学习成绩一向很好,怎么这次没考好呢?当时,赵丽并没有在意。

她晚上回到家,天已经黑透了。婆婆忍不住责怪她:“整天忙忙忙,自己的孩子不管不问,操别人家孩子的心。”赵丽含着眼泪说:“妈,家里的事,只好请您多担待。人活在世上,不能光考虑自己,人家的孩子也是孩子啊。”

修整校舍不是仅凭赵丽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工程。正当她一筹莫展的时候,父亲和公公两位老人不约而同地来到学校帮忙。到了周末,丈夫和孩子们也过来干活儿。看着全家人忙前忙后的身影,赵丽心里热乎乎的。

2月13日一开学,学生骤然增多。赵丽身兼三职,既是校长,又是三年级数学老师,还客串食堂“厨师”。到了中午,老师们一起将热气腾腾的饭菜端进教室,孩子们在各自的课桌上就餐。等学生全部吃完,老师们再盛饭吃。随后,各班老师给学生补习功课,师生一起做游戏、讲故事、拉家常。

为了宣传科学的家教理念,学校举办了一场家教家风宣讲报告会,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200多人到场聆听。很多学生家长意识到,童年时期缺失亲情陪伴,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情感缺憾。报告会上,赵丽当众承诺:“从今天起,我和学校全体老师接受大伙儿监督。”

一名学生家长满意地说:“孩子从私立学校转回来后变得活泼多了,成绩也明显提高了。”

赵丽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到9月份,预计会有100多名学生回来上学。“我们已经向县教科局申请筹建教学楼,将来后厦学校有望从教学点恢复为成建制小学,孩子们就近上课的梦想快要实现!”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