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一带一路”如何落地? 许昌有份标准答案

摘要:

从浙江回来后,我直接从机场来了许昌,与许昌市委书记武国定好好聊了聊。

十余天前,我曾花了一天时间看了襄城县、建安区产业集聚区,两地产业转型升级让人印象深刻。

今天与武书记交流中,我又发现了许昌一个新的闪光点:中德产业园,无论是发展进度还是工作方法,这个园区都有很多能说的地方。

交流最后,武书记聘请我担任许昌市招商顾问。下面是我对许昌市“一带一路”落地情况的考察心得。

(一)

要说河南18个省辖市,我去过最多的,一定是许昌。

“许昌好在哪儿?”这个问题,有时候,需要跳出省域,通过一些横向的对比,才能知道答案。

过去两年,我考察过长三角地区的江阴、南通,考察过珠三角地区的佛山,这些地方的共同点是:

数量极多的民营企业,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充分发展的产业集群,一大批有着开拓精神、时时求新的企业家群体,市场界限分明、制度、政策相对完善的发展环境,提前、主动启动了系统的转型升级。

上面这段话,同样可以用在许昌身上。

如果说,江阴、南通、义乌等地,代表着长三角制造的脸面,如果说,佛山代表着珠三角制造的脸面,那许昌,就代表着河南制造的脸面。

当然,这个“脸面”,指的不是过去,指的是当下和未来,指的是先行一步的尝试和创新,指的是对一个区域的引领和带动。

从这个角度来说,许昌有很多值得说的地方。尤其是在产业方面,过去几年,许昌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实现了一个极大的飞跃。

三产比例上,调整到了7.8∶59∶33.2;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工业主导力量;1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全部晋星,超百亿元企业达到7家,工业竞争力居全省第3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等。

我也先后写过多篇许昌整体产业发展的专栏文章,也剖析过长葛、襄城等许昌县区各自发展的经验。所以,产业方面,我就不再多说,这一次,说说一个新的发现。

(二)

本周一的许昌行,我先和许昌市商务局局长李长军聊了聊。

交流中,李长军透露的几条信息很有意思:

一方面,东盟正在成为许昌产业、产品非常重要的出口地,去年60多家许昌企业在政府引导下,主动出击,在东盟找到了新的、巨大的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同样是在政府引导下,45家许昌企业,还是主动出击,与德国企业展开技术合作、企业并购等多种形式合作,并借此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结构。

这几条信息,其实指向的是同一件事:“一带一路”。

无论是“走出去”到东盟,还是从德国“引进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机遇下,许昌切切实实地让战略落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有着巨大的、实质性的进展,在对外贸易、对德合作、利用外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我在解读时,提出了一个观点:我国进入了第三次对外开放的新阶段,而这个阶段,是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核心,以“1+3+7”自贸区为骨架,最终形成东中西协调、陆海统筹的全方位和高水平区域开放新格局。

而第三次开放的新阶段,对于类似于许昌这个地方来说,既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

机遇方面,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迅猛发展,为许昌等地方抢占发展制高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走出去、引进来带来了重要契机;

挑战方面,许昌等地方,在吸引外资方面,也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低收入国家竞争造成外资的“分流”效应;另一方面,主要发达国家企业、资本,正在加速回流。

对很多地方来说,“一带一路”战略出台后,没有想明白,该怎么去结合、怎么去落地,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径,最终,既没有借势到机遇,引资方面也受到了波及,在对外开放方面,出现了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等问题。

所以,许昌在“一带一路”战略落地方面的经验,对于河南省甚至全国很多地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探索和创新。

(三)

交流中,许昌市委书记武国定重点介绍了中德(许昌)产业园的发展情况。

目前双方签订了11个合作项目,达成了8个合作意向,今年还将推进许昌与西门子的合作;德国舒尔茨公司与远东传动轴、永荣动力、豪丰机械以及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项目。

下面,结合与许昌市委书记武国定的交流情况,谈谈我眼中许昌在“一带一路”战略落地方面的几大创新。

第一,市场是最重要的导向。

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许昌出击的主体,都是企业。

森源与德国魏德米勒、大森与德国EBG集团……在政府引导下,许昌通过强化企业主体,支持企业按照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自主选择发展方向和攻坚路径,并最终在转型发展攻坚中,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正是这种充分信任市场、信任企业的姿态,让许昌在“一带一路”战略落地上,在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方面,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更重要的是,在政府的引导下,许昌形成了政府、行业、企业“拧成一股绳”抱团出海的新模式,强化了品牌诚信度和公信力,一改过去以企业个体为主体,力量薄弱,解决问题的手段相对单一等弊端。

第二,民营企业是活力的重要源泉。

说到民营企业的活力,许昌应该比河南其他地市感受更深,可以用举足轻重来形容民营企业在许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充分尝到了民营企业发展“甜头”的许昌,当下正在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升企业家地位,力图打造全省最优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在“一带一路”战略落地过程中,许昌民营企业也同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李长军也介绍,很多合作,尤其是技术合作、跨境并购,都建立在企业家对企业产业链和生产链的充分理解基础上,建立在对转型升级的切实需求上。

我在今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大会上也强调,经济新常态下,地方一定要更加重视对本土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重视,可以说,在这方面,许昌给全省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准和榜样。

第三,利用“一带一路”,引领产业提质转型升级。

许昌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最巧妙的地方,就是一箭双雕,既做好了产能转移,又实现了产业提质转型升级。

过去一年,许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16.86亿元,增长95.6%,这些新增出口市场,为许昌企业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调整市场结构、开发多元市场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同时在更深层次上拓展了企业的发展思路,提高了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交流中,李长军介绍了今年中德产业园“3个10”的工作目标,即落地项目10个、新签约项目10个、达成合作意向10个。

进口方面,以中德(许昌)产业园为依托,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着力引进以中高端产品为主的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和重大项目、高新技术,推动许昌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向高端化迈进。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其中,推动产业升级、促使其迈向中高端水平是一个重要抓手,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模式等,是其中十分关键的一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增加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促进贸易平衡发展和国内产业加快升级。”

中德(许昌)产业园及其引进的一系列合作项目,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第四,政府的重心是创优市场环境。

前两天,在义乌考察时,当地的服务口号很有意思:

凡是市场能够有效调节和解决的事情,政府就不主动参与;凡是市场不能有效调节和解决的事情,政府不仅主动参与,而且还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做好服务和管理。

具体说来,就是一方面,需要限制政府行政干预;另一方面,释放市场调节能量,全力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和改革创新的“守护神”。

以义乌为参照,许昌在这方面也做得不错:

扶持方面,许昌出台了《关于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对企业境外参展、市场考察、跨境并购、品牌认证等方面每年给予1000万元以上的资金支持;

平台方面,依托许昌在装备制造和再生金属方面的产业优势,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长葛市大周产业集聚区分别打造“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和“中德再生金属生态城”;

环境方面,许昌多年构筑的优越的投资和发展环境,更是有口皆碑,自是不用多说;

……

可以说,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落地方面,许昌也做好了“裁判员”和“守护神”工作。

(四)

总之,在别的地方,不知道怎么结合、怎么落地情况下,许昌不仅用好了“一带一路”战略,还做到了“一箭双雕”,更重要的是,成功引领了许昌产业提质转型升级。

经验总结在这里了,别的地方,是学呢?还是学呢?还是学呢?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