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许昌市气象局转型发展工作纪实

百舸争流千帆竞 乘风破浪正远航

摘要: 5月12日,我市最高气温达到30℃。当日上午,市气象台就发布了干热风橙色预警信息:“预计未来24小时,许昌将出现干热风天气。”考虑到我市大部分地区正处于小麦灌浆高峰期,市气象局农气中心高级工程师赵巧梅建议......

——许昌市气象局转型发展工作纪实

气象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直通式服务

开展花博会气象保障服务

先进的气象卫星监测设备

现代化的气象观测仪器

开展降雨高射炮射击演练

5月12日,我市最高气温达到30℃。当日上午,市气象台就发布了干热风橙色预警信息:“预计未来24小时,许昌将出现干热风天气。”考虑到我市大部分地区正处于小麦灌浆高峰期,市气象局农气中心高级工程师赵巧梅建议,要积极防御小麦干热风危害,及时防治小麦病虫害,并做好夏收准备工作。

一次又一次类似的事例表明,许昌市气象局转型发展的成果已经惠及公众生活的各个生产领域。近年来,许昌市气象局围绕加快建设实力许昌、活力许昌、魅力许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有力保障了许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

科技显神通,气象现代化建设步入快车道

如今,气象灾害已经成为制约许昌经济社会发展、危及人民群众福祉安康的一项重要因素。如何改进气象监测技术,提高气象预警能力,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许昌市气象局一直执着求进。

“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中心项目将建设省内最高的天气雷达塔,装备国内技术最先进的天气雷达,开展气象灾害立体观测,实现对我市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有效彻底改善制约许昌气象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增强全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气象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久前,在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工地上,许昌市气象局局长刘勇军介绍说。

依托科技创新,许昌市气象局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人影综合处理分析与作业指挥系统,开展物联网火箭作业试验,并获评全省气象部门创新工作奖;建成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中短期预报预测、灾情直报与信息共享、高清视频会商等四大系统;完成县级综合业务平台和实时—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平台建设与推广应用;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功能先进、自动化、立体化的气象灾害防御监测体系。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气象工作的基础,那么制度建设则是气象工作有效开展的有力保障。与此同时,许昌市气象局又与市发改、财政、住建、国土、安监、农业、水务等单位分别签订合作协议或联合发文,大力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从城市、社区向乡镇和农村延伸,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70%、村级气象信息员覆盖率达到100%,并利用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GTV气象预警机、智能触摸一体机等设备及时播发气象信息,有效解决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

严守防线,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面对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的严峻考验,许昌市气象局大幅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在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有力支撑,在我市气象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谱写了新的篇章。

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工程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市拥有高炮13门、火箭发射装置20套、地面碘化银燃烧炉2座、指挥和作业专用车12辆、弹药存储保险柜5个、雨滴谱激光仪3台,并建成全省首个地市级人影培训基地、人影作业现代化指挥平台和24个标准化增雨防雹固定炮站。

气象服务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翻开新篇章。市气象局与市环保局签订大气污染防治合作协议,开展环境空气监测信息与气象观测数据的实时交换和应用,联合发布AQI空气质量级别预报、重污染天气预警、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主要大气污染物分析以及对策建议,提升气象环境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增强大气污染环境治理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预报预警能力再上新台阶。晴雨预报和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为88.9%和82.6%,公众暴雨预报准确率较上年提高10%,强对流天气预警信号提前量较上年提高20分钟。围绕“海绵城市”建设、冬季供暖、春运和三国文化旅游周、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等重要阶段和重大社会活动,全力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主动融入“智慧城市”建设。许昌市气象局建成网络化暴雨洪涝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对全市重要积水点和防洪关键区雨情的实时监控,与我市“数字城管”对接,将气象融入“智慧城管”便民服务系统,提高预报预警的覆盖面;完成12121声讯咨询台和电视天气预报制作中心升级改造,开通“许昌气象服务”微信公众号,全市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85%以上;许昌城市天气预报自2016年1月1日起成功走进央视早午间4档《天气预报》栏目;荣获2016年度全省气象部门综合目标考评第一名、全省气象现代化评估第一名和全省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成为全省首个建立防雷减灾技术服务财政保障机制的省辖市,并获评2016年度全省气象部门创新工作奖。

贴近“最后一公里”,深化为农服务意识

春耕吆喝老水牛,弯腰弓背忙插秧。这样的传统农业生产图景如今已越来越难觅得。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走上转型升级“快车道”,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发生。

“在农业生产变化的湍流中,气象为农服务不进则退。”许昌市气象局局长刘勇军对此有着清醒认识,有紧跟形势的丝丝焦虑,更有敢于变革的有力行动。在刘勇军的带领下,许昌市气象部门集众家之所长,向建立完善体制机制要动力,向转变服务内容与方式要效益,不断深化为农服务意识。

每年“三夏”期间,许昌市气象局密切监视天气变化,精心制作夏收、夏种、晾晒、储藏等滚动天气预报和农用天气预报,提出相关农事生产建议,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多种途径进行发布。同时,充分发挥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信息员的作用,扩大信息覆盖面,服务夏收夏种。此外,许昌市气象部门还充分利用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气象现代化设备,加强各类灾害性天气的跟踪监测,及时制作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指导农民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救灾措施,帮助他们在最佳的时间进行夏收、夏种、晾晒、储藏。

“不光有天气预报,‘三农’政策、农事指南动动手指就能看到。气象、种植、农艺专家,都在这里,有啥问题,看看微信就解决了!”近日,葡萄架下,建安区尚集镇宋庄葡萄种植户老宋正兴奋地向记者展示着手中的宝贝——“许昌气象服务”。这个由许昌市气象局打造的微信平台,自2016年上线运营以来,已有近万名像老宋这样的“铁杆儿粉丝”。

除此以外,许昌市气象局还不断拓宽气象为农服务领域,深入推进高标准粮田气象保障工程项目建设,启动市级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和襄城县、鄢陵县、建安区高标准粮田标准化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创建工作,充分利用农业气象平台和手机APP客户端精准推送农业气象信息,积极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6年,许昌市气象局先后发布低温、寒潮、霜冻、暴雪、道路结冰、大风、雷电、暴雨、高温、雾、霾等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447次,制作各类决策服务材料280多期,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10次,成功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8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2012至2016年,许昌市气象局连续五年获评全市服务“三农”发展先进单位。

拉高标杆,新征程上谋新篇

在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出现频率增加、强度增大,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灾害敏感性高的趋势背景下,许昌市气象部门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新要求,持续拉高标杆,着力推动创新转型发展,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气象服务“实力许昌、活力许昌、魅力许昌”建设和保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与水平。

成绩代表过去,未来更需努力。2017年,许昌市气象局在新征程上,继续拉高标杆,再续辉煌。

发挥各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加快构建分工科学、职责明确的预警信息发布组织体系,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工作运行体系,财政支持、有效供给的长效保障体系;健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努力实现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全部乡镇和街道办。

加强人影作业站点标准化建设。对人影高炮、火箭等作业装备进行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提高人影作业科学指挥能力,建设完善省、市、县作业点装备弹药物联网监控系统和可视化自动空域申报系统;积极开展以防旱、抗旱为重点的高炮、火箭人工增雨(雪)作业和防雹作业,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探索性开展人工增雨(雪)干预大气环境作业,着力改善空气质量。

推进生态环境及大气污染治理气象保障工程。围绕大气污染防治需求,构建生态环境气象现代化业务技术体系;联合市环保局建设城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加快环境气象监测体系建设和环境数值预报模式完善和开发;完善生态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强环境质量预报预警。

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网,丰富星陆双基观测内涵;组织开展微波辐射计、激光测风雷达、无人机、飞艇等先进技术的环境气象观测;建设三维雷电观测系统和气象观测实景监控系统;强化基层短临监测预警业务,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一体化短临预警预报业务系统,推进格点化预报业务系统建设。

做好灾害风险预警。紧密围绕城市生命线供应需求,做好暴雨(雪)、强对流、内涝等城市高影响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开展城市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气候应用服务;以高标准粮田建设为依托,推进“智慧农业气象”发展,开展农业气象精细化预报;进一步完善气象信息服务手机客户端,以“移动互联+气象”“电商平台+气象”等方式精准推送农业气象信息。

本版图片均由尹彬摄


责任编辑: 刘轲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