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文化厚重之城,我们该如何打造?

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 文化产业助推城市发展,书香生活培养城市气质

摘要: 近年来,在向“中原文化强市”迈进的征程中,我市紧紧抓住时代机遇,以文化对接产业,把资源变成资产,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一个个“文化地标”陆续出现,三国文化、钧瓷文化、生态文化、姓氏文化逐渐叫响海内外;倡导全民阅读,构建“书香许昌”,培育城市典雅气质,让这座古韵新城由内而外发出璀璨的智慧光束。

许昌首届文创作品大赛的作品很吸引眼球。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特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生命,也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

近年来,在向“中原文化强市”迈进的征程中,我市紧紧抓住时代机遇,以文化对接产业,把资源变成资产,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一个个“文化地标”陆续出现,三国文化、钧瓷文化、生态文化、姓氏文化逐渐叫响海内外;倡导全民阅读,构建“书香许昌”,培育城市典雅气质,让这座古韵新城由内而外发出璀璨的智慧光束。

加大文化景观投入力度 让文化“基因”浸润莲城

“都说江南风景好,我说许昌更宜居!”8月4日,43岁的许昌籍竹刻艺术家郭琳由衷地感慨道。其艺术之路从许昌开始,如今已经是江苏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暑假期间,她回到家乡,一边游览许昌的胜景,一边赞叹这座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还特意将自己耗时两年创作完成的两米竹刻作品《魏晋风骨》捐赠给了许昌博物馆。

2006年以来,我市逐步加大文化景观投入力度,提炼出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文化元素,并物化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中,一批既有人文之美又能展现许昌现代气息的“文化地标”相继亮相。许都公园、许昌博物馆、许都大剧院、许昌旅游服务中心、许昌东站,一个个“文化地标”在东城区拔地而起,市文化艺术中心、市体育中心、三国文化产业园正在兴建,让这座古韵新城散发出时代气息,令市民自豪、宾朋向往。

在老城区,气势恢宏的春秋楼、古香古色的曹丞相府、威风凛凛的曹操雕像、生动传神的建安七子塑像,凝结着城市的文化“基因”,无声地诉说许昌的往昔。

怎样把散落的三国文化“珍珠”穿起来?如何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沉睡”中唤醒?2016年,我市启动了曹魏古城建设项目。未来几年,曹魏古城将作为传承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三国游”的龙头项目,在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开发旅游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领军作用,成为展示汉魏历史文化的高地。

发挥“文化+”的力量 强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在芙蓉湖美丽的湖心岛上,一座大型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市文化艺术中心即将拔地而起。许昌市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田永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中心建成后,将拥有大剧院、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电影院、商业和配套服务区,可举办国内一流艺演,填补我市无专业大剧院和公立美术馆的空白。

文化产业承担着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的任务,具有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的特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也是前景广阔的先导型产业。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发制品和钧瓷约占全市文化产业总量的76%。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制品公司,已经发展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六大系列3600多个品种的发制品,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结果显示,禹州钧瓷品牌价值达到215.26亿元,居工艺品及其他地理标志产品行业第一位。钧瓷先后76次被选作国礼,成为许昌、河南乃至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国宝级”文化名片。

下一步,我市将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互联网等的融合发展,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钧瓷、生态休闲、发制品、中医药特色文化产业和传媒创意产业,培育一批龙头文化企业。

擦亮三张旅游名片 培育“老家许昌”文化品牌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2016年10月,我市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为寻根谒祖而来,为谋划和参与许昌的文化经济发展而来,有一个共同的姓氏——“许”。在第十八届世界许氏恳亲联谊大会上,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十几个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许氏宗亲1000多人会聚一堂,达成鄢陵县许氏产业园、许氏旅游文化产业园和东城区许昌宝龙城市综合体三个项目签约。

血脉亲情,让许昌与许姓紧密相连。对于远方的宾朋而言,许昌的吸引力不止于此。

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中心城区三国文化、禹州神垕钧瓷文化、鄢陵生态休闲养老文化的培育和挖掘,精心培育“曹魏故都智慧之旅”“神垕古镇体验之旅”“宜居花城休闲之旅”三张文化旅游名片,“魏都、钧都、花都”美誉实至名归。

许昌市旅游局副局长吴验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市“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生态水系规划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许昌“红船”全面投入运营,水资源优势得以全面体现,加上魏都区、鄢陵县、禹州市已有的自然人文景观优势,为打造“全域旅游”和“老家许昌”文化品牌创造了良好条件。不久以后,许昌将搭上京豫合作和南水北调中线旅游带建设的“快车”,加强地域间的旅游产品开发合作,实现多城信息共享、客源互动。

新闻连连看

打造文化节会 向世界大方推介许昌

2007年以来,在向“文化强市”迈进的征程中,我市连续11年成功举办三国文化旅游周。

11年来,易中天、王力群、余秋雨、于丹、张志和、赵玉平等著名专家、学者先后走进许昌观光、做客、讲学,对许昌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有着独到的观察和理解,恳切地提出了许昌发展文化旅游的建议。

此外,我市借助资源优势,树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理念,举办了钧瓷文化节、药交会、鄢陵花博会等大型节会活动,引起世人注目,使许昌的特色产业——钧瓷、中药材、花卉苗木的影响力日趋提高,市场优势逐渐显现。

倡导全民阅读 书香成为文化标签

市图书馆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该馆共接待读者20万余人次;2011年至今,已办理读者证20002张。市区目前拥有各类书店60家,除了两个公共图书馆外,还设立了8个图书分馆。我市5个居民家庭入选全国“书香之家”。

据悉,“十三五”期间,全市将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建设成果惠及千家万户;继续增加阅读网点、体验书店、爱心“读书角”等设施,把“书香许昌”建设引向深入。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