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建设水系景观、特色道路,打造重要景观节点 市民开窗见绿、推门进园的愿景悄然成真

莲城绿韵从何而来?

摘要: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早在2006年1月和2007年5月,许昌就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之后的十年,许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把生态园林建设作为改善环境、惠及民生的重要载体,走出了一条具有许昌特色的创建之路。

完善道路建设,构建“一路一景”格局。 记者 牛书培 摄

核心提示

白云清风、碧水蓝天,满城青翠、四季花香……漫步莲城街头,不少徒步爱好者放慢脚步,尽情享受林木葱茏的“天然氧吧”。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早在2006年1月和2007年5月,许昌就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之后的十年,许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把生态园林建设作为改善环境、惠及民生的重要载体,走出了一条具有许昌特色的创建之路。

“一路一树一花一主题”风格,将带状绿地与道路景观有机融合

9月5日上午,记者在市区魏文路、芙蓉大道、莲城大道等路段进行采访,发现这些道路的绿化很有特色。

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我市围绕“一路一树一花一主题”风格,将带状绿地与道路景观有机融合,在全市范围内相继打造出以樱花、海棠为主的魏文路,以紫薇为主的芙蓉大道,以银杏为主的莲城大道,以小叶女贞景观造型树为主的竹林路、青梅路,以法桐为主的魏武大道、建安大道、学院路等特色景观道路。

在市区主次干道交会处、交通枢纽、“窗口”、公共场所等重要部位,按照乔木、灌木、花草、景石的配置模式,我市相继打造出七一路与文峰路交会处、莲城桥西南角、魏文路与宏腾路交会处、旅游服务中心、许昌市民之家、高速公路出入口等重要景观节点;围绕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在市区新建或扩建2000—5000平方米的街头游园28个,新建袖珍公园72个,合理配置园林小品、座椅、垃圾桶、景观灯等园林设施,使城市公园、游园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目前,许昌建成区绿地面积达3463.71公顷,绿化覆盖面积达3858.91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720.66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6.46%,绿化覆盖率达40.6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34平方米。

开窗见绿、推门进园的生活愿景已悄然成真

如今的许昌,“城在林中、绿在城中、花在眼中、家在园中”。通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我市城市面貌开启了神奇的“蝶变”之旅,开窗见绿、推门进园的生活愿景已悄然成真。

“从国家园林城市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虽然只多了‘生态’两字,但在创建内涵上是全方位的提升,对许昌未来的生态环境要求更高。”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李红波告诉记者。

我市依托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突出“沿河一片绿、依河一批景”。2013年以来,我市投入资金73亿元,大力实施清潩河、饮马河、灞陵河等水系景观建设和鹿鸣湖、芙蓉湖、秋湖湿地等园林景观建设,累计清淤疏挖河道82.6公里,建设生态护坡76.2公里,使中心城区河湖水系园建面积达1300亩,绿化面积达6500亩,绿化苗木达45万株,并增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132亩,实现了“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水生态景观。

2017年,我市累计投资1.79亿元,实施了京广高铁和京港澳高速公路生态廊道建设,形成了一条绵延30公里的生态长廊,新添绿地8420亩,林木覆盖率由原来的27.06%提高至82.25%。

近年来,我市建成城市绿道90.6公里、步行道226公里

在市区劳动路上,65岁的李大爷悠然自得地骑着公共自行车。提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他夸赞说:“如今,许昌环境好了,流动商贩少了,垃圾桶、路灯、座椅等设施也齐全了,公交车、‘小绿’遍布全市,出行方便不说,放眼望去处处是美景,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变好了。”

李红波告诉记者,近年来,许昌新建道路44公里,改造、整修道路284公里,建成城市绿道90.6公里、步行道226公里,城市道路完好率达98.22%;设置公共自行车站点350个,投放公共自行车8000辆。公共自行车日平均使用率达7人次/辆,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23%,解决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同时,许昌不断完善治污设施,加强监管,严格控制污水排放,投资兴建了7个污水处理厂,整治疏浚了85公里河道,截流了410个排污口。2016年年底,我市城市污水实现应收集全收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7.99%,水环境质量达标率和管网水检验项目合格率均达100%。

此外,许昌大力实施蓝天工程,开展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农业等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建设5套PM2.5监测系统,对大气环境进行实时监测;设置热岛效应观测站,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不断促进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