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筑牢崇德向善新高地

——我市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综述

摘要:

全国文明城市复审迎检在即,许昌中心汽车站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树立了良好的城市文明窗口形象。图为9月4日青年志愿者许敏和马蕾为旅客免费搬运行李。

如今在许昌,无论是扶贫济困、敬老助残,还是保护环境、关爱自然,总能看到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精神,全力打造志愿服务之城。

8月27日,市委书记武国定暗访全国文明城市复审迎检工作时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紧迫感,把复审迎检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来抓,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高标准、严要求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复审迎检工作。

全国文明城市复审迎检在即,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在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下,志愿服务事业必将蓬勃发展,为打赢全国文明城市复审迎检攻坚战增光添彩。

优化环境 营造浓厚氛围

徐丽秋做志愿者10年了,日前,她拉上即将大学毕业的儿子参加志愿者活动,一同体会当志愿者的快乐与付出。如今,志愿服务在全市蔚然成风,营造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

今年7月,我市开展了“做志愿表率·为党旗增辉”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各级组织部门和机关工委负责动员所辖党组织的党员志愿者主动对接认领“微心愿”,各级民政部门和慈善团体负责对捐赠物品进行收集整理和保管,市文明办联合民政部门和慈善团体招募志愿者,组成若干小分队,为贫困群众送去爱心物资。

这是我市为志愿服务营造良好氛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通过全面宣传发动,志愿精神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不断高涨,营造了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截至目前,全市已发展各类志愿者140724名,成立志愿服务队伍537支,每年做好事逾10万件。

我市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集中宣传“学雷锋志愿服务”,推动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学雷锋“文明使者”志愿服务站等阵地,加大志愿服务宣传教育力度,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发现和培养社会各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先进典型,组织志愿者积极撰写心得体会,把志愿精神的种子播撒到人们心中,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志愿服务理念,吸引和感召更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行列。

同时,我市把志愿服务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结合起来,融入城乡社区治理,充分发挥社区在志愿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把志愿服务做进社区、做进家庭,真正为百姓分忧、为政府助力。

许长松连续多年坚持清理市区电线杆、配电箱等设施上的小广告,被称为不戴红袖章的“文明志愿者”。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好人的定义:真诚、善良、宽容,助人为乐、不求回报。

点滴之间彰显大爱,志愿服务光荣而崇高,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朋友加入志愿者行列中,甚至连离退休党员都积极参与发挥余热。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体现了我们这座城市人人敢于担当、人人乐于奉献、人人争当好人的精神品质,也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完善机制 提升服务质量

提起任万祥,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命运多舛。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连自己的生存和生活都需要别人照顾的人,20多年来,拖着病残的身躯,艰难地带领着他的爱心团队,帮助那些贫困家庭、学子和残疾人渡过了一道道难关。

自今年3月起,我市组织卫生、公安、环保等部门成立专业志愿服务队,开展文化、法律、卫生、消防、环保和心理健康“六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专业机构技术人才资源优势,积极构建和谐社区、文明社区,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全国文明城市复审迎检工作的支持率、满意率。

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志愿服务是长期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发展和延续,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我市志愿者队伍逐渐壮大、志愿活动丰富多彩、志愿品牌越来越多,如何围绕志愿服务需求、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常态化运行机制,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我市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全面提升志愿服务水平,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全力打造志愿服务之城。

我市把志愿者注册情况和作用发挥情况与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和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挂钩,采取日统计、周通报等措施,确保市区志愿者注册比例达到常住人口的15%,预计今年年底全市注册志愿者将达到25万人,2020年达到58万人。

我市全面推行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各级各类志愿者队伍统一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管理平台上进行电子注册,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把志愿服务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引导志愿者长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我市把志愿服务活动列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测评体系,全面落实星级志愿者嘉许制度,定期对志愿者进行表彰、褒扬和嘉奖,授予荣誉称号。

我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发展、改善民生,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服务成为推进人们相互关爱、传递文明的重要渠道,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改善民生福祉的有力助手,增进社会信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有生力量,为建设“新三城”增添新动力。

形式多样 注重活动实效

在建安区,一个个高度组织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和一次次饱含人性光辉与社会责任的志愿服务行动,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深地印在普通民众的脑海中,也将志愿服务行动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推动建安区转型发展的精神基石。

建安区的志愿服务只是我市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我市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壮大,不论是青年志愿者,还是社区志愿者,他们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但共同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用自己的点滴行为,让每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我市先后组织开展普及文明风尚志愿服务活动,更好地传播文明理念,倡导团结互助精神,引导人们知礼仪、重礼节、讲道德;大力弘扬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坚持从办得到、群众又迫切需要的事情做起,把生活困难群众和老年人、残疾人作为重点对象,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努力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认真总结大型社会活动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切实开展好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和大型文体赛事的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针对贫困家庭的生活需求征集“微心愿”,发动志愿者认领“微心愿”,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困难。

今年6月,全市32条公交线路上所有运营车辆和1396台出租车自愿参与,加上私家车共有5000多台各类爱心车为高考考生提供热情周到的交通服务,形成了全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良好氛围。连续8年的“爱心送考”活动,已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响亮品牌。

近年来,魏都区南关街道办事处大同社区通过采取建立志愿服务站、成立特色志愿服务队、坚持定期座谈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志愿服务向专业化、制度化、常态化方向发展。截至目前,大同社区志愿者注册人数达320人,占社区常住人口总数的18%,每年组织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志愿活动100余次。可以说,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市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

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志愿服务已经从政府引导主导向自愿自发迈进,从个人的“一腔热情”向集体的“抱团服务”迈进,从捐款捐物等单项服务向能够进行“心理疏导”“医疗救助”等专业化志愿服务迈进。

责任编辑: 刘轲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