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建设屹立中原的文化厚重之城

——三论建设崇德向善之城、文化厚重之城、和谐宜居之城

摘要:

(一)文化与文明,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千百年岁月更迭、文化沉积,书墨历久弥香,光彩日益绽放,城市文明也应随之“水涨船高”、同步提升。

厚重历史积淀了深厚底蕴,多彩人文凝结了文化瑰宝。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往来奔忙的如织人流,虽可倒映一座城市的繁华,却道不出她的灵魂;古老厚重的文物遗迹,斑驳灿烂的书简故纸,美丽动听的街巷传说,却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厚重凝结,是一座城市历史变迁中始终保持的根与魂。这文化,就是一座城市的“眉眼目”,就是一方水土的“精气神”。

三国时期关公“挑袍辞曹”于此、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于此,药王孙思邈行医采药于此,华彩钧瓷古今传承于此……传扬许昌文化、建设屹立中原的文化厚重之城,便是我们建设城市文明的应有之义,是打造“新三城”的关键所在。

(二)文化之于城市,是历史记忆,更是现代时尚;是精神价值,也是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济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时期,一些城市因执意于工业发展、经济增长,忽略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富裕之后才惊醒:城市文化、发展之魂,似乎已渐行渐远。

当前,许昌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的历史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全省前列。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许昌决不能走丢弃发展根脉的弯路,而要以悠久历史文化为基础,推动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发展,坚守“文化的城市”“精神的城市”,在提高经济发展硬实力的同时,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于是,在深化文明创建的重要节点上,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建设文化厚重之城,可谓切中了脉搏、把准了要害、彰显了特色。因为,没有了厚重文化,崇德向善之城便少了根基,和谐宜居之城便缺了底色,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也便少了最鲜活的血液、最鲜明的风格、最生动的表情。

那么,要建设一座怎样的文化厚重之城?

许昌的决策者提出,要突出文化优势、强化人文传承,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用文化产业助推城市发展,用书香生活打造城市气质,强力推动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中原文化高地、建设中原文化强市。

(三)“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许昌,历史故事高度聚集,英雄名人代代迭出,特色文化源远流长。世代传承的文化创造、文明演进,历经千锤百炼、千年绵延结晶而成的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便是许昌文化自信之根基。

优势,如此鲜明。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许昌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地上地下文化遗存非常丰厚,享有“魏都”“钧都”“花都”“药都”“烟都”和“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钧瓷文化之乡”“中国蜡梅文化之乡”“烟草文化之乡”的美誉。千百年来,许昌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城地域文化、名人圣贤文化、姓氏根亲文化、钧瓷文化、中医药文化、生态文化,还保留了精美绝伦的陵墓碑刻、馆藏文物、名优特产……这些,都是建设文化厚重之城得天独厚的优势基础。

然而,短板同样“醒目”。当前,我们的文化品牌不够响亮,特别是星罗棋布的三国文化遗迹,大多是有听头儿、没看头儿,需要深度发掘和弘扬;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结构、层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带动力弱,缺乏真正的龙头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偏低;文化体制改革任务还很艰巨;文化软实力与许昌快速发展的经济态势还不相适应。

建设文化厚重之城,任重而道远。

(四)延续千年文脉,才能留住“城市之魂”。

建设文化厚重之城,首要之责便是将许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发扬光大。

回溯许昌历史,多少流传千古的历史事件发生于此,多少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孕育于此,多少影响后世的文化典籍创造于此。许昌文物古迹众多,不可移动文物就有3812处,汉魏故城,关羽辞曹挑袍的灞陵桥、秉烛夜读的春秋楼,曹操的射鹿台、练兵台、屯田处,曹丕登基受禅台,神医华佗墓等三国胜迹颇为有名。以“三曹”为首的建安七子,开创了世代传颂的建安文学,使许昌成为建安文学的发祥地。因三国文化丰富,许昌被国家列入“三国文化旅游圈”的重要城市。同时,在数千年历史中,许昌还孕育了法家韩非子、杂家吕不韦、画圣吴道子、楷书鼻祖钟繇、三国名士“荀氏八龙”等一批名人先贤……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近年来,我市在传承历史文化上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经过多年打造,厚重博大的曹魏文化、瑰丽神奇的钧瓷文化、多姿多彩的生态文化、韵味无穷的戏曲文化,已成为许昌的文化品牌。但是,我们距总书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唯有精准发力、扬长“补”短——

系统梳理文化资源,对许昌历史文化加强创新性的研究和开发,多生产创造展现许昌文化特质的传世佳作;

鼓励支持文艺创作,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完善奖励激励机制,打造更多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俱佳的文艺精品,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让文化融入城市、融入生活,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载体,深入挖掘三国文化、钧瓷文化、戏曲文化、“许昌人”等文化资源,将更多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生活方方面面,不断焕发传统文化新活力;

大力弘扬根亲文化,依托我市众多姓氏发源地的优势,吸引更多海内外华人到许昌寻根谒祖、文化旅游、投资兴业,打造“老家许昌”文化品牌。

(五)挥写“建筑诗意”,才能续写城市“编年史”。

建筑,承载了一座城市文明的历史。独具文化魅力的建筑,就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是独一无二又教人守望的文化坐标。而一座城市,就是放大了的建筑,她以文化为基,以历史为柱,以精神为顶。

曾几何时,一些城市在城市建筑中“丢了魂”:“重新城、轻老城”“拆真古迹、建假古董”,贪大、媚洋、求怪风气日盛,抹去了自己的历史文化,缺失了特色风貌,留下了千城一面的尴尬。

然而,成功的案例也有许多,苏州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杭州的钱江潮涌、平湖秋月,此类闻名遐迩的建筑意象,给一座城市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今的许昌,恢弘华美的汉魏风格已在许多建筑上得以规划应用、传扬光大,市规划馆、科技馆、许都大剧院、旅游中心,以及正在加紧推进中的曹魏古城,等等。为了让许昌百姓更有城市归属感、认同感,我们还需进一步挖掘、打造更多富有古城特色的建筑文化符号,不仅包括对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还要将许昌文化元素更多更好地融入到城市形象塑造、规划设计与建设之中。

唯有留住城市的固体记忆,守住城市的风貌特色,让传统与现代笔断意连,才能彰显城市独特魅力,让城市精神绵延,续写城市文化的“编年史”。

(六)做强文化产业,才能以业“兴”城。

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再到带动旅游、生态、金融等多产业蓬勃发展,当是一条以文“化”城、以业“兴”城的优质产业链条。

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总量居全省第二位,但发制品和钧瓷两项就占据了整个文化产业的76%,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供需不匹配、质量效益不高、文化龙头企业较少等突出问题。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产业链条升级,便成为当务之急——

加快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钧瓷、生态休闲、工艺发制品、中医药特色文化产业和传媒创意产业,培育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持续谋划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抓好曹魏古城、周庄水乡、华夏药都小镇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深入挖掘文化旅游业的增长潜力;

叫响“曹魏故都智慧之旅”“神垕古镇体验之旅”“宜居花城休闲之旅”三张文化旅游名片,抓好中心城区三国文化、禹州神垕钧瓷文化、鄢陵生态休闲养老文化的培育和挖掘;

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互联网等的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以文化对接产业,把资源变成资产。

(七)建设“书香许昌”,才能承载“文之厚重”。

一座城市,会因全民读书、书香氤氲而气质独具。当每一个市民都愿意亲近书籍时,城市也将更深地拥抱文明。打造“书香许昌”的意义,便在于此。

建设“书香许昌”,就需要深入实施全市图书阅读阵地提升工程、乡镇(办)图书馆全覆盖工程、数字阅读推广工程、24小时城市公益街区图书馆建设工程、“爱心图书漂流”工程等全民阅读“十大工程”,为想读书的人提供触手可及的优质书籍。

还要积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开设贴近群众的读书场所,创新便民利民的阅读方式,激发群众读书兴趣,为想读书的人提供温馨安宁的场所。

当每一个人都能有书常伴手边、有文化气息包裹周围时,一个“书香许昌”、一个学习型社会便指日可待。

(八)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之根、灵动之魂,也是一座城市的实力之基、活力之源、魅力所在。

建设实力许昌、活力许昌、魅力许昌,要求我们打好“文化”牌,回答好“文化传扬”的时代命题。

期待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以“厚重文化”凝聚发展内核,以“诗意城市”包裹科学规划,以“文明成果”回应百姓企盼,合力弹奏建设崇德向善之城、文化厚重之城、和谐宜居之城的美妙乐章。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