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简约”园林绿满城

——我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之节约型园林建设篇

摘要:

白云清风,碧水蓝天,身居在这样的“仙境”,幸莫大焉;满城青翠,四季花香,徜徉于这样的城市,何其美哉!漫步莲城街头,不少徒步爱好者放慢脚步,在曲径通幽的绿道上尽情享受着林木葱茏的“天然氧吧”……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早在2006年1月和2007年5月,我市就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从国家园林城市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间虽然只多了“生态”二字,但在创建内涵上是全方位的提升,对我市未来的生态环境要求更严、标准更高。

作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指标之一,全新的“节约型园林绿化”理念开始进入许昌人的视野,并且渐渐清晰——我市出台了《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指导意见》,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节约型园林建设,不仅美化城市景观,还不断提高生态效益。目前,我市积极推广节约型园林建设,通过花木互构的手法,以最简约的方式,追求最丰富的效果,建成区节约型绿地建设率高达92.77%。

十年磨一剑。如今的许昌有引以为傲的水系,有星罗棋布的绿地游园,“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新许昌,处处散发着耀眼的城市光辉。

“以绿荫城” 科学扩绿提质

自创建以来,我市立足生态优先,坚持“规划扩绿、工程造绿、见缝插绿、立体增绿”的工作思路,在前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认真谋划了55个园林绿化项目和96个“绿满许昌”专项行动项目,在有限的空间与土地上开展增绿添景、增花添彩,重点打造了公园“绿肺”、生态绿廊、庭院绿景、城周“绿环”,让市民亲绿近绿,尽享绿色空间。

我市围绕“一路一树一花一主题”风格,将带状绿地与道路景观有机融合,在全市范围内相继打造出以樱花、海棠为主的魏文路,以紫薇为主的芙蓉大道,以银杏为主的莲城大道,以小叶女贞景观造型树为主的竹林路、青梅路,以法桐为主的魏武大道、建安大道、学院路等景观特色道路;在市区主次干道交会处、交通枢纽、窗口部位、公共场所等重要部位,按照乔木-灌木-花草-景石的配置模式,相继打造出七一路文峰路交叉口、清潩河与莲城大道西南角、魏文路宏腾路交叉口、旅游服务中心、市民之家等重要景观节点;围绕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标,在市区谋划新建或扩建2000-5000平方米的街头游园28个,新建袖珍公园72个,合理配置园林小品、坐凳、垃圾箱、景观灯等园林设施,城市公园、游园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目前,许昌建成区绿地面积达3463.71公顷,绿化覆盖面积达3858.91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720.66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6.46%、绿化覆盖率40.6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34平方米。

除了让市民享受家门口的“绿色福利”,我市还构建了“15分钟健身圈”。目前,我市已建成多功能运动场41个、羽毛球场25个、排球场2个、门球场9个、网球场3个、儿童游乐场40个等,遍布市区清潩河、饮马河等河湖水系,以及文峰游园、南湖游园等广场、游园,为城市增添了许多运动元素,深受广大市民欢迎。

家住祥瑞小区的刘女士告诉记者:“现在许昌的绿化环境越来越好了,出门几分钟就能找到一个歇脚的小游园,大点儿的游园广场也有很多,比如我家附近的许都公园,里面不仅绿化档次提升了,而且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等服务设施也都更新换代,增设了不少,老人、孩子平日里很乐意去那里玩!”

“见缝插绿”  推广立体绿化

在河南18个省辖市中,许昌面积排第13位、人口排第11位,可谓是个“小市”。

小城虽小,却不简单,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代表的“城市双修”一样都不能少。

为此,市委、市政府决策者持续加大生态修复的力度——2007年以来,市政府先后三次累计投资1100多万元,对旺田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中心北侧占地150亩的庞庄垃圾场进行封场改造、生态修复、绿化美化,使得“雨天污水肆虐,晴日秽气远播”的垃圾山摇身一变成为花木葱茏、四季宜人的香山公园……

2015年,我市对东城区一处挖土烧砖遗留的低洼废弃地进行修复利用,投资5亿元,合理开挖湖面,提升河道蓄水排水功能,同时实施园林绿化建设,保护湿地生物资源,改善周边生态环境,着力以“水韵莲城、生态之舞”为主题,打造集生态绿化和休闲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秋湖湿地公园。目前,秋湖湿地水域面积达380亩,蓄水量达40万立方米,保障了水域生态。

推广立体绿化方面,我市在建筑物墙面、屋顶、桥体、花架等立体空间种植爬墙虎、扶芳藤、凌霄等攀援植物,先后建成许都广场、体育馆、翠林游园等屋顶绿化项目,在市区实施了107公里的墙体绿化,在护城河、清潩河等处绿地内设置多处花架,扩展绿化空间,丰富城市景观层次;使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生产的透水砖铺设广场、公园步道,降低硬质铺装使用比例;应用节水技术,在市区文峰路、建安大道、莲城大道等8条道路安装微喷、滴灌、渗灌等节水型浇灌设施;在部分沿河绿地使用提灌技术,利用河水浇灌绿化植物;在许都公园、帝豪游园等公园绿地中采用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大力推广集雨型绿地(下沉式绿地)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我市累计投资1.79亿元,实施了“两高”(京广高铁和京港澳高速)生态廊道建设,形成了一条绵延30公里的生态长廊,新添绿地8420亩,林木覆盖率由原来的27.06%提高至82.25%,城市面貌大大改善,生态防护水平不断提高。

“海绵城市”  提升城市品位

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旨在推动从粗放的建设模式向生态绿色文明的发展方式转变。我市海绵城市创建目标是“2018年达到海绵城市省级建设试点创建标准,2020年达到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标准”。

“创园”号角吹响后,我市积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突出许昌特色,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重点推进试点区域海绵建设工作,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效果初显。

目前,我市划定了北至新元大道、南至天宝路、东至魏武大道、西至清潩河的35平方公里试点区域,重点加强海绵型公园建设,建成蓄水20万立方米的中轴水系城市海绵体——中央公园,谋划海绵城市建设项目128个,投资28.7亿元。建成后的中央公园碧水悠悠,景美岸绿。

“目前,这些项目已完工9项、开工15项,开工率18.8%,已完成投资9.33亿,占三年计划的32.5%。”市住建局负责人表示。

城市中轴水系示范区段是我市海绵城市示范项目之一,也是我市第一个公园水系类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目前,该段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效果已初步显现,其中透水园路、植草沟、渗渠、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生态驳岸、生态浮岛和生态湿地已基本建成。

“沿河的园路全部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设,下雨时雨水直接从路面渗透到路面下,雨量大时,超标的雨水径流通过路边渗渠和植草沟下渗及转输排入雨水花园再净化与渗透,最后通过排水管道排入水体。”该负责人表示,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设置于微地形集中区域的低处,起到就地消纳和净化雨水的作用;生态驳岸由自然块石类驳岸和舒布洛克砖驳岸组成,与生态岛屿一同起到河道水体与地下水体互为交换、补充和净化河道水体的作用;生态湿地,囊括了项目全部的海绵要素,同时创新性地将市政道路雨水引流作为湿地主要水源。可以说,中轴水系示范区段集中展现了中轴景观水系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的全貌。

灞陵路南延工程是我市第一条市政道路类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灞陵路通过道牙开口,将道路雨水径流引入道路绿化带进行净化、渗透,并贮存于路侧绿带内设置的大型蓄水模块。车行道和人行道雨水一部分通过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等渗透设施回补地下水;另一部分由雨水花园、植草沟等生物滞留设施进行储存和调节,发挥“海绵”的积存、渗透、净化、释放作用,缓解城市内涝。蓄水模块中存储的雨水经净化后可用于绿化浇洒及路面冲洗,充分有效利用雨水资源。

我市积极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安装微喷、滴灌系统,对绿地采用再生水浇灌,将污水处理后的中水经湿地深度净化,作为生态景观用水补充河道,有效节约水源,城市再生水利用率100%。

此外,我市还大力实施蓝天工程,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建设5套PM2.5监测系统,对大气环境进行实时监测;设置热岛效应观测站,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不断促进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

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下,我市实现了“最宝贵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一目标,以碧树、繁花和清水的最完美状态,描绘出许昌梦幻般的锦秀与葱茏。


责任编辑: 高云飞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