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生态文明彰显城市魅力

摘要: 优美的人居环境,令越来越多的许昌人享受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成果。而这改变的背后,是许昌人多年来的坚持与守护。

饮马河畔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本报记者 乔利峰 摄

金秋时节,行走在许昌市的大街小巷,人们惊喜地发现,许昌的天更蓝了,景更美了,水更清了,城更靓了。优美的人居环境,令越来越多的许昌人享受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成果。而这改变的背后,是许昌人多年来的坚持与守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创建的全过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走出了一条具有许昌特色的创建之路。

目前,我市人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形象品位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绿满全城、清水绕城、古风新韵、精致秀美、个性鲜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格局。许昌城市“颜值”不断提高, 四季可看花,满眼皆绿意,被网民推选为全省“最美城市”。

环境优美,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本报记者 乔利峰 摄

满眼绿意扑面来

在大自然缤纷的色彩中,绿最吸引眼球,因为它是自然的底色,是一种意境,更是一种品质。

生活中的绿意何其珍贵。在许昌,已经实施多年的林业生态建设正努力守护着这些诱人的绿、清新的绿、蓬勃的绿、诗意的绿,正努力将许昌人的生活绘成幸福的原色。

林业既是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又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公益性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市花木栽培历史悠久,是全国唯一的“中国花木之都”,国家林业局、河南省人民政府连续16年在许昌举办中国·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

近年来,我市依托这些优势,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提升工程,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生态网络格局,实现了“开窗见绿、推门进园”。在点上彰显风情,突出大绿量、高品位,增加建筑小品,注重色彩搭配,建成126个公园、游园和广场,打造了“全年常绿、四季有花”的园林景观。在线上构筑风景,突出“沿河一片绿、依河一批景”,对市区3条河道进行生态绿化,建成82公里长的绿色长廊;围绕“一路一树一花一景”,相继建成樱花大道、海棠大道、紫薇大道、银杏大道、法桐大道等景观道路。在面上打造风光,以花木基地、国家储备林基地、森林城市群为重点,建成4处总面积10万亩大型生态林海、5个高档观光农业生态园,发展花木面积90多万亩,形成了“平原林海、天然氧吧”品牌。

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率36.46%,绿化覆盖率40.6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34平方米,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是全国首批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的地级市。

为进一步提升许昌生态建设水平,加快推进与郑州的生态对接,今年,市委、市政府要求在中心城区全面开展生态景观廊道建设工作,规划总任务13159亩。建设完成后,能达到生态景观突出、生态效益明显、社会效益显著的效果。

在中心城区生态景观廊道建设中,我市着重打造了三条生态景观廊道:

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生态景观廊道。以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为控制线,“两高之间”区域及京广高铁西侧100米内为规划区,北起长葛市长社路,南至兰南高速交汇处,全长约30公里。涉及长葛市、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安区、东城区1市3区9个乡(镇、办)33个村。建设总任务8000多亩。

兰南高速·三洋铁路生态景观廊道。以兰南高速、三洋铁路为控制线,中间区域及三洋铁路北侧100米内为规划区,东与京港澳高速相接,西至兰南高速许昌南站,全长10公里。涉及建安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3区5个乡(镇、办)11个村。建设总任务3000多亩。

“四海”生态景观廊道提升。“西北林海”生态景观廊道从石梁河与清潩河交界处至石梁河与苏桂路交界处,全长4.5公里;“东南林海”生态景观廊道从清潩河与京港澳高速交界处至朱寺桥,全长950米;“西南林海”颖汝干渠与长店沟交汇区域,干渠两侧300米范围内生态景观廊道,全长4.5公里。涉及建安区、东城区2个区3个乡(镇、办)12个村。建设总任务2118亩。

“这三条生态景观廊道,不仅增添了‘许昌绿’,优化了生态环境,而且成为外地游客感受许昌的一道风景线,许昌市民休闲的绿色长廊。”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我市计划利用三年时间(2017-2019年)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绿满许昌”行动计划,以添彩宜居许昌、扮靓美丽花都、重塑秀美山川、绿染美丽乡村为工作重点,实现一年增绿量,二年提档次,三年显魅力的目标,把许昌打造成省会郑州的“南花园”。到2019年底,完成营造林面积4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3.5%,活立木蓄积量达到750万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80亿元,花卉苗木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森林旅游休闲康养人数力争突破600万人次,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以上。

市民乘船游览市区护城河美景。本报记者 乔利峰 摄

北海夕照。 本报记者 乔利峰 摄

河畅湖清美如画

绿是生机,水是灵气。对于生活在许昌这座城市里的人们而言,最直接的感觉,不仅是家门口的公园、绿地变多了,大大小小的湖泊、河流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源自于一个个实打实的生态文明工程——三大水利项目建设。

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是文明城市的重要标志。许昌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仅有210立方米,不足全省一半、为全国的十分之一,曾被列为全国4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告别缺水之痛、实现兴水之梦,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

2013年,为了满足许昌人盼水的梦想,通过调研、算账,我市积极谋划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许昌水系连通工程和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三个项目。

三个项目中,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是引领性的项目,任务是通过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严格水资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许昌市水系连通工程,按照“彰显特色、打造精品、争创一流、国内领先,建设莲城生态水系,再现曹魏故都风情”的要求,主要通过建设水源工程、引水工程、调蓄工程和水系连通工程,将许昌整个市域内的河湖水系联通。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覆盖长葛市、建安区东部的9个乡镇,因地制宜发展固定式、半固定式、卷盘式、微机控制自动化、地埋式自动伸缩、中心支轴式喷灌等多种形式的节水灌溉。

我市启动三大水利项目建设以来,通过对清潩河、灞陵河、饮马河等河流主要河段进行生态治理,短短不到三年时间,建成芙蓉湖、鹿鸣湖、秋湖湿地、灞陵湖等一大批湖泊湿地。三大水利项目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最深刻的民生水利工程。

推进三大水利项目建设,是水与生态文明关系的一次再审视、再定位,也是许昌治水兴水理念的一次再深化、再提升。怎样把治水兴水的效益、成果集中体现在生态文明上,怎样形成人水和谐的环境、更好地造福全市人民、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市委、市政府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在实施过程中,通过生态、循环、永续、节水、融合、为民等理念,着力把许昌打造成为富有时代特色、彰显传统文化、拥有优美环境的水生态文明城市。

饮马河、芙蓉湖、北海、鹿鸣湖采用自然岸坡,清潩河采用格宾石笼、透水连锁砖等生态岸坡,科学合理地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在河道消落带,选用芦苇、水葱、黄昌蒲等水生植物,形成连续的植物过滤带,对雨水进行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形成季节性的湿地景观;城市水系的岸坡、两侧人行步道全部采用透水铺装……漫步莲城水系旁,无不感受到人水和谐的美丽景致。

在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河道全部建成生态护坡,河道堤岸不再硬化,代之以卵石整齐砌起的“格宾石笼”,护岸、步道由建筑垃圾再生制成的透水砖铺就,卵石里面还内衬一种土工布,只透气透水,不流失水土;在精心修复的河道里,水草蓬勃,动物栖息,河流可以呼吸,水可以净化;沿清潩河两岸建设千亩樱花园,与碧水蓝天绿地相伴,形成“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系统,人水和谐的美丽景致,居者心怡,来者心悦。

同时,我市着眼于做好“活水”文章,统筹全域要素,整合有效资源,大力推进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打造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河湖水网体系,着力构建以82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连城”市区水系格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一次蓄水成功的基础上,保证几个流量的水源源不断地注入,使整个水系流动起来,实现“一湾清水绕城”。许昌,正在回归真正的“莲城”,成为一座水声中醒来的城市。

此外,今年4月20日,我市中轴水系提前5天完成蓄水工作,共计蓄水20万立方米。“五一”期间,依托城市中轴线打造的占地2800多亩的中央公园正式向市民开放。该公园位于市区天宝路、青梅路、竹林路、芙蓉大道之间,由南至北连接起“科技之星”“幸福之门”“未来之光”等景观节点,为许昌群众又添一个休闲好去处。

我市打造的中央公园水波盈盈、驳岸蜿蜒、亭台相间,成为城市中轴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报记者 乔利峰 摄

念好环保“紧箍咒”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持续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让“绿色家底”更加殷实。

近几年,我市大力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统筹协调,加强执法监管,实施蓝天工程,开展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农业等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措施和政策科技支撑,建设了5套PM2.5监测系统,对大气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今年全市累计完成新增改造供热管网8.42公里、新改建热力站10座、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21万平方米,城市供热供暖改造工程提前完成。狠抓燃煤散烧治理,建成5座洁净型煤生产仓储中心及61个配送网点,取缔2581个燃煤散烧设施设备,拆除62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3.1359万户实现双替代。制定了《许昌市提升扬尘污染管控水平实施意见》,307个在建工地建立三员管理制度,200家施工工地安装扬尘在线监控设备并与住建部门联网,291台渣土车全部实施了自动化密闭改造和GPS定位装置安装,渣土车在线监控平台建成投运。加强涉气污染源管控,全市6台10蒸吨以上、65蒸吨(含)以下燃煤锅炉全部完成特别排放限值改造,8台6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已完成50%超低排放改造任务,9家燃煤热电厂核发排污许可证,4232家“散乱污”企业得以整治取缔,省定88家和市定86家VOCs排放工业企业完成治理任务,2075家餐饮单位安装油烟净化装置,4025台黄标车淘汰任务在全省率先完成。强化环境监管,建立网格2947个,配备一长三员(网格长、网格员、巡查员、监督员)10652名,初步建成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化环保监管体系。

截止9月17日,全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150天;PM2.5平均浓度为62微克/立方米,优于全省平均值2微克/立方米,优于省定我市目标值1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浓度为100微克/立方米,优于全省平均值12微克/立方米,与去年同比下降21微克/立方米,优于省定我市目标值2微克/立方米。自5月份省政府实行新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考核办法以来,我市累计获得省级生态补偿金360.5万元。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根据我市特色,将清潩河水质提升和北汝河、颍河保持优良水体作为重点工作任务,在原有省级水质监测断面的基础上,增设了10个县(市、区)环境责任目标断面和17个水污染防治攻坚断面,定期组织人员对各地河流责任断面和攻坚断面开展监测工作,按时发布水质监测结果通报,并按考核文件规定扣缴生态补偿金,倒逼责任单位推进工作。全市列入2017年度省定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30个重点项目中,已建成10个、正在建设6个、申请调整2个、其余12个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全市禁养区关闭搬迁规模养殖场总数57个,已完成关闭或搬迁30个,其余27家养殖场正在开展相关工作。全市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856家,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的养殖场520家,全市规模化养殖场综合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61%。制定出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计划对全市77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庄实施综合整治,截至6月底已完成整治村庄1个、正在整治村庄35个,正在开展前期准备的村庄41个。今年我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任务已完成,3个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许昌段)两侧保护区排污单位综合整治项目全部完成。

在今年上半年,我市三个省控河流出境断面中,清潩河高村桥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北汝河大陈闸、颍河吴刘闸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水质稳定达到II类标准。

“现在的清潩河变化真大!以前离老远就能闻到臭味,现在岸边绿树环绕,河道干净整洁,还能看到鸭子游来游去呢!”市民指着变清的清潩河高兴地说。

生态惠民看得见

“让百姓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感受到清新、体会到美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果为许昌增添了浓重的“绿色”基调,许昌人越来越多地享受着青山、碧水、蓝天、绿地带来的生态红利。

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打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去年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0%,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5%,是全省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集聚区之一。

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市、县城区实现天然气全覆盖,对困难群众市财政一次性拿出6000万元进行燃煤替代补贴;近两年全市新增集中供暖3万多户,对不能集中供暖的推行电暖、气暖,去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高于省定目标31天。

大力推动绿色出行,投入运营天然气、纯电动绿色公交车792台,占公共汽电车总量的61.5%,以第一名成绩被确定为“河南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全市共建成公共自行车站点350个,投放公共自行车8000辆,目前,城市公共自行车办卡量、骑行时间、单日借还车次等指标均居全国同等规模城市前列;全市共建绿道90.6公里,为生活在高密度城区的人们提供了户外休闲娱乐的空间,促进了社会和谐。

加强生态修复,2007年以来,市政府先后三次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对旺田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中心北侧占地150亩的垃圾山进行封场改造、生态修复、绿化美化,修建了灌溉管网,栽植了大叶女贞、辛夷、五角枫等几十种绿化植物,对上山道路进行路面硬化改造,使得臭烘烘的垃圾山四季常青、花香四溢,让昔日的垃圾山摇身一变成为“香山公园”;2015年,市政府因势利导,对东城区一处挖土烧砖遗留的低洼废弃地进行修复利用,通过引水开湖,建设园林景观,精心打造出了一个占地900多亩的鸟鸣水漾、景观错落的秋湖湿地公园。

大力实施垃圾无害化处理,目前,市区填埋场全部达到Ⅰ级标准,焚烧厂全部达到2A级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7%。2017年市政府计划投资13.45亿元,着手建设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核心,涵盖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市政污泥处理、医疗及危险废弃物处理、电子垃圾处理、建筑垃圾处理等项目为一体的固体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园(静脉产业园),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率,促进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

大力开展绿色服务,实施全民健身工程,投资1.27亿元建成398处公共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打造“15分钟健身圈”;推进“健康许昌”建设,建成19个社区养老服务站、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在中心城区建设230多个社区生鲜便利店,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

此外,去年市政府投资28.7亿元,着手创建海绵城市省级试点,全面实施35平方公里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项目128项,修复城市水生态,整治城市内涝病,着力实现水资源利用和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海绵城市创建工作,积极挖掘、拓展城市湖泊、河道,因地制宜推广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建设集雨型绿地系统。去年底,市区建成3463.7公顷绿地与433.3公顷河湖水系,充分发挥了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了城市内涝,保护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使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透水砖铺设广场、游园步道,减少硬质铺装使用比例。在城市建成区实行雨污分流制,对现状旧城区合流制的排水区域,实行截流式排水,并逐步改造雨污分流排水系统,建成污水管道316.7公里、雨水管道214.1公里。

。。。。。。

一个有魅力的城市,就是一个“近悦远来”的城市。为适应新形势,201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开展“五城联创”(水生态文明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旨在通过新一轮的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让城市更干净、更有序,让居住更生态、更宜居,让办事更方便、更快捷,让身心更健康、更愉悦,让百姓生活得更舒心、更幸福。

如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征途还在继续,许昌步履愈加坚定、思路愈加清晰,气势恢宏的绿色发展画卷正铺展得更加广阔、更加灵动。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