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增收计划: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写在第4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

摘要: 2017年10月17日,是全国第4个“扶贫日”,也是第25个国际消除贫困日。设立“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继续向贫困宣战的一个重要举措。

建安区食用菌大棚扶贫项目

襄城县湛北乡产业扶贫项目

禹州市常 村精准扶贫菌菇种植项目

全市脱贫攻坚第八次推进会议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乔利峰和市扶贫办提供)
禹州市发展乡村农家乐助力精准扶贫

襄城县乐昌14兆瓦光伏扶贫发电项目

“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增收计划是从传统的“输血”式扶贫跨越到“造血”式扶贫的有效途径。

2017年,全市扶贫资金投入达4.48亿元,较去年增加2.4亿元,增幅119%;

2017年,全市已立项扶贫项目306个,涉及资金4.28亿元;

全市发展特色种植的贫困村67个,生态养殖贫困村47个,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22个,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8600多人;

全市建成扶贫基地150个,带动378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

2017年10月17日,是全国第4个“扶贫日”,也是第25个国际消除贫困日。设立“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继续向贫困宣战的一个重要举措。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相关决策部署,按照“政融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原则,以贫困户增收计划为抓手,以新型经营主体为核心,以落实扶贫小额贷款为支撑,强力推进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工作,多渠道、多途径促进贫困群众增收,构建长效稳定脱贫机制。

增收计划迫在眉睫

省脱贫攻坚第三次推进会后,我市坚持把脱贫攻坚问题整改作为头等大事和重大政治任务,做到领导真重视、措施真有力、政策真落实、整改真到位,推动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工作有力、有效、有序推进。

要扶贫减贫,首先要弄清贫困人口在哪里、谁是贫困人口。为力求统计数据真实、准确,我市逐乡、逐村、逐户进行全面细致排查。全市共普查91.39万户,入户普查率达到100%。此外,2107个村级脱贫责任组与群众面对面采集信息、面对面核算收入、面对面落实帮扶措施,确保信息准、算账清、措施实。全市信息采集6.17万户、18.66万人,重点对年均收入4000元以下3.3万户、9.69万人的信息进行了识别和采集,全市新识别贫困户4673户、11537人,返贫219户、696人,确保符合条件的低收入群体“应进必进”,让更多的贫困人口沐浴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阳光雨露下。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精准识别、精准建档的目的是精准帮扶,精准帮扶的目的是精准脱贫,这是脱贫攻坚的最终落脚点。

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关系全年扶贫目标的圆满实现。2017年我市要实现省定44个贫困村退出、2.17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必须确保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达到脱贫线,还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据了解,我市目前仍有部分贫困家庭人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距3300元的“脱贫线”还有很大差距。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下硬功夫、苦功夫、狠功夫,今年的脱贫攻坚目标就难以实现。

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是扶贫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目前,我市贫困发生率很低,只有百分之一点多,而且脱贫攻坚越往后,情况越特殊、越复杂,攻坚难度越大。就我市现有2.4万贫困户、6.5万人来看,因病致贫占比51.72%,因残致贫占比27.6%,两项加起来占比近80%;剩余的20%贫困户,绝大部分没有劳动力、没有技术、没有资金,自身发展能力弱,帮扶成本大,脱贫难度大,都是脱贫攻坚中的坚中之坚、难中之难。解决这些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稳定脱贫的问题,是一件非常难办的事情。

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是检验扶贫工作成效的关键。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目标,关键在增收,出路也在增收。在脱贫攻坚中,我们所做的落实政策、精准帮扶等所有工作,目的都是为了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也是检验脱贫攻坚成效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把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作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才能让群众真正满意,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因此,8月23日,我市组织召开了全市脱贫攻坚第八次推进会议,全面启动了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计划,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一项以上稳定的增收途径和门路。

量身定制增收计划

如何使增收计划落到实处?

我市也给出了答案: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体,因地制宜,选准增收项目,统筹运用多种手段,重点实施培训就业、产业发展、金融扶贫、资产收益等六大增收工程,提升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能力。

为此,各县(市、区)组织乡镇干部、村级脱贫责任组、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金融机构五支力量进驻村组,开展“摸底走访”活动,围绕村级产业基础、群众就业意愿及贫困户信用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并根据致贫原因,逐家逐户量身定制增收计划。截至目前,我市共派出2.2万名党员干部,对全市贫困户进行全覆盖、无遗漏的排查走访,并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增收计划,六大增收工程共覆盖贫困户101171户次、211688人次,每户平均享受增收项目4个。通过培训就业增收14325户、22126人;通过产业发展增收4708户、11689人;通过金融扶贫覆盖10038户、24117人;通过实施光伏项目,资产收益增收脱贫13258户、33069人;通过政策落实增收55905户次、113999人;通过辅助增收工程增收2937户、6688人。

其中,禹州市在15个村实施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程,安排2400万元周转资金,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升扶贫带贫能力;长葛森源集团在榆林村建立的“扶贫工厂”,吸纳贫困户15人就业,月工资2200元左右,有效地促进了贫困户增收;鄢陵县依托全县1147家花木企业,采取订单农业、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构建花木企业和贫困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已有203家花木企业或合作社吸纳入股贫困户956户,流转土地3000多亩;襄城县按照县级“大光伏”和村级“小光伏”相结合的模式,为35个村建立了60千瓦的村级光伏扶贫项目,目前21个村已建成并网发电;建安区依托世纪香食用菌公司在20个贫困村建立产业扶贫基地,目前已建成标准温室大棚205座,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带动337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9月10日,市扶贫办、市金融办举办全市产业扶贫、金融扶贫专题培训班,对市、县扶贫、金融、银监以及金融机构业务骨干和有脱贫攻坚任务的乡镇分管副职、扶贫办主任等200余人进行专题培训。各县(市、区)按照时间节点,迅速开展分级培训,共开展各级各类培训62次,培训乡村干部、第一书记和帮扶责任人18737人次,确保每个村至少有一名以上政策“明白人”和“执行人”,为“增收计划”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的队伍保障。

增收计划重在突破

“决不能落下一名群众”是许昌人民全面实现小康的坚定目标。

一村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脱贫措施。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不留“死角”、找准“路子”,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创新之举,让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稳步推进。

在增收计划中,我市聚焦产业发展增收工程,立足本地资源和产业基础,深入研究、科学实施,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投入,以带贫企业为依托,突出示范带动,产业扶贫成效初显。一方面,我市紧紧围绕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光伏扶贫、家庭手工等五大产业。目前,全市发展特色种植的贫困村67个,生态养殖贫困村47个,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22个,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8600多人。另一方面,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贫困户,免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通过扶贫“到户增收”项目、落实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等途径,支持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对无劳动能力或劳动力不足的贫困户,引导企业带贫,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光伏扶贫等,增加贫困户资产性收益。

缺资金、贷款难,一直是阻碍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拦路虎”。实施金融扶贫增收计划,恰好解决该问题。

5个县(市、区)均按照要求整合了县、乡、村和金融机构的力量,建立了5个县级金融扶贫服务中心、73个乡级服务站、2091个村级服务部,形成了上下联通、三级联动的服务网络;积极组织银行业务员、乡村干部走村入户,宣讲金融扶贫政策、为群众答疑解惑、开展农户信息采集、推进信用评级落地;为强化风险防控,我市目前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已到位1.02亿元;8月21日,许昌市政府与人保财险河南省分公司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人保财险河南省分公司将在助推精准脱贫、强化支农惠农等方面,给予许昌大力支持,目前,“政融保”项目成功落地3家,融资金额共650万元,带动帮扶贫困人口130人。

我市计划通过金融扶贫覆盖10038户、24117人,目前已落实3734户、7627人,其中,贫困户小额信贷落实1347户、3022人,带贫企业带动2285户、4315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4585.18万元,涉及2932户。

增收计划任重道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今,通过增收计划的实施,贫困群众的笑脸多了起来,“腰包”鼓了起来,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正快步向小康生活迈进。

“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离实现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脱贫标准,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农村平均水平的‘一超一高’工作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在多方面下功夫,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

注重培育产业,在促进稳定脱贫上下功夫。我市依托贫困村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培育特色种植、生态养殖、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光伏能源等扶贫产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探索资产收益类扶贫模式,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实现贫困村、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不返贫”。

注重加大投入,在凝聚脱贫合力上下功夫。我市持续加大财政投入,落实行业部门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加快形成“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进一步健全完善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充分释放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等政策叠加放大效应,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注重落实责任,在构建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我市建立健全脱贫攻坚效果评估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全面落实村级责任组和各级帮扶责任人责任,做到“不脱贫、不脱钩”;注重调动贫困户脱贫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帮扶与协作、“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注重强基固本,在筑牢基层基础上下功夫。我市始终坚持“抓党建促脱贫”,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作用,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持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提升群众认同度和满意度。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践行这一承诺,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汗水与努力。面对贫困群众的热切期盼,我们要再接再厉、奋勇前行,不断谱写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精彩乐章。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