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看许昌如何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之公厕文化
建安大道中段的公厕外墙上镶嵌有三国故事浮雕。市城管局环卫处供图
核心提示
看许昌如何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之公厕文化
在拥有现代文明的今天,市环卫部门通过汲取公厕文化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融入三国文化、增加人文关怀等方面着手,精心打造了具有许昌特色的公厕文化。许昌公厕不仅满足了使用者的生理之需,而且成为外地人了解汉魏故都的一个窗口、文化载体。
一座座公厕白墙黛瓦、飞檐翘角,极具中式建筑之美。几平方米的狭小之地内墙悬挂三国人物画像和典故介绍等点缀,也成为布展城市文明的承载地,让前来如厕的市民不经意间就接受知识和文明的“熏陶”。
“三国故事”墙上挂,方便之时读故事
11月27日下午,阳光明媚,一座欧式风格的公厕矗立在市区建安大道与北关大街交会处,整洁的墙体、素雅的颜色,看上去典雅、大气,掩映在路边的花木丛中好似别墅,让人赏心悦目。若不是公厕顶部有“公共卫生间”五个大字,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一座公厕。
走进公厕内,除了干净整洁外,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墙壁上悬挂的几幅特殊的装饰品。说其特殊,是因为这些装饰品不是常见的风景画,而是记载着许昌厚重历史的三国故事画,可以让市民在方便之时长知识。
“公厕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其内外装饰往往会被人忽视,但公厕恰恰可以成为展示文化、传播文明的窗口。”市城管局环卫处副主任周建生介绍,许昌作为汉魏故都,该处创新思维,在每一个小便池前面的墙壁上、每个蹲位前面的门上及后面的墙壁上都悬挂了有关三国历史文化的装饰品。同时,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环卫部门增设了倡导文明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宣传画和标语,安装在公厕内外显眼的位置,让人们在如厕的同时感受文明,让小小的公厕成为展示和推介许昌特色、传播正能量的载体。
爱岗敬业,公厕文化有内涵
如果说悬挂装饰品、增设置物台等属于外练“筋骨皮”的话,“爱岗敬业”则是许昌公厕文化内练的“精气神”。
11月27日,在环卫工刘跃超的办公室,记者翻看他的报修电话记录簿,每天平均接到十几个公厕报修电话。刚聊了几句话,刘跃超的手机响了——市区莲城大道一公厕的灯泡坏了,急需维修。
电话就是指令!刘跃超准备了一下工具,立即骑车向市区莲城大道一公厕赶去。10分钟后,刘跃超开始维修公厕的灯泡。由于没有带梯子,刘跃超便站在公厕隔板上面安装灯泡。几分钟后,灯泡安装好了,但刘跃超身上沾满了污渍。这个任务刚刚结束,刘跃超的电话又响了。“来回在市区公厕间穿梭奔波,一天跑20公里路很正常。”刘跃超说。
在长期的公厕维修服务实践中,刘跃超高标准、严要求,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提炼出了“343”工作法:坚持做到“三心”(责任心、细心、耐心),工作常带“四件宝”(管钳、钳子、电笔、螺丝刀),按照“三个步骤”(检查、排难、复查)操作,保证公厕的正常使用,为市民提供“方便”服务。
也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刘跃超”活跃在工作一线,近年来,我市的公厕越来越干净、整洁,并逐步形成了免费开放、专人负责清洁、确保厕内外干净卫生等管理文化。
方便之处,能够看出文化底蕴
在许昌,提起购物场所,不少人会首选“胖东来”。在“胖东来”购物,不仅商品质量有保障,而且可以享受到一流的服务。公厕就是其品质服务的一个典型代表。在“胖东来”的公厕里,你经常会看到保洁员拿着拖把、抹布不停地保洁。厕所里没有异味儿,淡淡的檀香味儿让人如厕成了另一种“享受”。
近日,市民白欢欢的好友从北京过来玩儿,白欢欢带着好友来到胖东来时代广场五楼看电影。好友如厕,出来后被“胖东来”的公厕“震撼”了:“你们这里的厕所里不仅有熏香、手纸,居然还有梳子、护手霜,简直想得太周到了。”两人回家时一路上的话题成了“许昌的公厕”。
近年来,我市通过对市区外观破旧、设施老化、功能单一的公厕进行提升改造,使公厕已经“脱胎换骨”。在打造美观、卫生的新形象的同时,隔板上设置挂钩、窗台上放置熏香、洗手池边放置洗手液……公厕文化里,体现着细节处的文明。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