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河南日报》整版解读许昌市成为全省首家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密码”

摘要:

10月31日,住建部公布全国第二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榜单,许昌以民调第一名、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与杭州等3个东南沿海城市一起,跻身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行列。


12月7日,《河南日报》头版报眼位置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许昌市成为全省首家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密码” 》为题,对许昌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品牌是如何“炼”成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给许昌百姓带来了什么样的红利,又给省内城市提供了哪些可借鉴的经验进行了专题报道。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

许昌市成为全省首家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密码”

绿色,是这座城市最亮的发展底色;生态,是这座城市孜孜以求的宜居品牌。

初冬时节,穿行在许昌街头,一片片花草掩映的绿地,一座座风景如画的公园,一处处优雅别致的园林小景,让整个城市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许昌市切切实实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地生根,始终把生态园林建设作为改善环境、提升品质、惠及民生的重要载体来抓,一株株树木、一块块绿地、一座座公园,正不断点缀、叠加、融合,汇聚成城市的绿色肌理。

10月31日,住建部公布全国第二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榜单,许昌以民调第一名、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与杭州等3个东南沿海城市一起,跻身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行列。作为我国城市建设管理方面含金量最高的一项城市荣誉,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国家园林城市的“升级版”,更加注重城市生态安全保障、城市生活品质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截至目前,全国仅有11座城市获此殊荣。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考核验收组认为,许昌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科学规划有序、组织严密有效、跨越发展有量、多元管控有力、共建共享有成”,特色明显,经验良多,获此殊荣名副其实。

十年辛苦不寻常。从2007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到如今摘下全省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桂冠,生态文明建设的“许昌样本”,镌刻着许昌深化文明创建的笃定足迹,标志着莲城宜居优势更加突出,意味着群众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作为全省的佼佼者,许昌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品牌是怎样“炼”成的?他们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创建之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给许昌百姓带来了什么样的红利,又给省内城市提供了哪些可借鉴的经验?

一城青翠半城莲 孟涵 摄


规划为魂——


  尽享绿色空间


春天,以樱花、海棠为主的魏文路多了几分浪漫。

夏季,芙蓉大道的紫薇竞相绽放,让人流连忘返。

秋时,莲城大道的银杏叶开始变黄,“黄金大道”景色宜人。

冬日,竹林路的小叶女贞静静矗立,景观特色道路别有风味……

“沿河一片绿、依河一批景”,12月3日,占地3300亩的城市中央公园,花木多彩,碧波荡漾,吸引了不少前来赏景的市民。带着家人前来游玩的“老许昌”刘林自豪地说,如今的许昌,四季有花、满眼皆绿,无论是花木的品种,还是园林小品的设计,“一点儿都不比沿海城市差”。

这一切,首先得益于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许昌市委、市政府从创建之初就坚持规划引领的发展战略,修订完善了《许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实施了《许昌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5~2030年)》,形成了“‘环、带、楔、点、片、网’相结合,以‘一轴、三环、六纵六横水系、十纵十横路网’为重点”的城市绿地系统,全面提升城市“绿能量”。

立足谋划在前,许昌市在前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谋划了55个园林绿化项目和96个“绿满许昌”专项行动项目,“工程造绿、见缝插绿、立体增绿”,在有限的空间与土地上开展增绿添景、增花添彩,重点打造了公园“绿肺”、生态绿廊、庭院绿景、城郊“绿环”,让市民亲绿近绿,尽享绿色空间。

点线面结合,提升绿地覆盖。在“点”上彰显风情,突出大绿量、高品位,增加建筑小品,注重色彩搭配,全市建成154个公园、游园和广场,打造了“造型各异、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在“线”上构筑风景,打造了市区38公里外环通道防护林带,建成82公里长的绿色长廊;在“面”上打造风光,在城市建成区外围建成4处总面积10万亩大型生态林海,在京港澳高速和京广高铁沿线范围内建设完成绵延30公里、占地8420亩的生态廊道,“两高”周边林木覆盖率由原来的27.06%提高至82.25%。

灞桥柳色 朱宁 摄

多植被搭配,增加城市色彩。着力“增绿”,针对北方城市气候特点,许昌市积极引进常绿树种,形成了“全年常青、四季有花”的景观效果;着力“添彩”,围绕“一路一树”“一路一花”“一路一景”,相继建成樱花大道、海棠大道、紫薇大道、银杏大道、法桐大道等景观道路,实现色彩亮、层次好、景观美;着力“塑形”,以植物造景为主,栽植全冠苗木,采用多色调、造型树搭配,形成了随季变化、植物群落丰富、复层种植的植物配置模式。

目前,许昌建成区绿地面积达3463.71公顷,绿化覆盖面积达3858.91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720.66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6.46%、绿化覆盖率40.6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34平方米,形成了功能完善、布局均衡的城市绿地系统。

生态优先——


   环境不断改善


漫步于秋湖湿地,湖边、林中随处可见健身、休闲的身影,群众的生活品质、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行走在香山公园,树木常绿,小路蜿蜒,景色迷人,人们又多了一个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泛舟于护城河道,市民乘水上巴士可以轻松实现“一船游城河,坐赏两岸景”的愿望……

近年来,许昌市坚持“生态优先、项目带动”,形成了“绿满全城,清水绕城,古风新韵,景致秀美,个性鲜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格局。

水是城市的眼睛。为切实改善流域水质,打造良好水生态环境,许昌市依托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大力实施清潩河、饮马河、灞陵河等水系景观建设和鹿鸣湖、芙蓉湖、秋湖湿地等园林景观建设,使中心城区河湖水系绿化面积达到6500亩,其中园建面积1300亩,种植绿化苗木45万株,增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132亩,实现了“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水生态景观。

秋湖湿地 籍晓鸣 摄

“治污为先、标本兼治”,许昌市先后投入10多亿元用于污水治理,先后淘汰造纸生产线61条,压缩造纸产能22万吨,转型调整制革企业60余家,累计截流排污口600余个,新建雨、污管网70余公里,彻底消除了城市黑臭水体,构建起“城水共生、绿廊穿插、绿叶环绕、邻水相依、花城相伴”的城市生态系统。

许昌的护城河,是一座拥有500多年历史的河流,早年间河道污水横流,周围环境脏乱。许昌市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通过清淤疏浚、截污净水等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老城区的人居生态环境。改造后的护城河,将水、绿、景、文有机结合,形成了虹桥卧波、杨柳垂荫、荷塘连绵的生态景观,再现了“十里荷花”的莲城风韵。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许昌市高度重视城市“双修”工作,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城市生态品质。2007年以来,许昌市先后3次累计投资1100多万元,对旺田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中心北侧占地150亩的垃圾山进行封场改造、生态修复、绿化美化,使得昔日“雨天污水肆虐,晴日秽气远播”的垃圾山变身成为花木葱茏、四季宜人的“香山公园”;2015年,对东城区一处挖土烧砖遗留的低洼废弃地进行修复利用,通过引水开湖、依湖造景,精心打造出一个占地900多亩的秋湖湿地公园,城市面貌大大改善,城市生态特色进一步彰显。

丰富内涵——


   彰显莲城特色


作为2017年许昌市城市建设的“一号工程”,占地3.9平方公里的曹魏古城,以春秋楼、曹丞相府为核心,集文化展示、休闲旅游、商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是许昌展示曹魏文化的重要支撑和载体。在曹魏中轴线建设现场,一批曹魏风格的建筑群初显“芳容”:南大街北口,仿古连廊绵延,骑楼高耸,恢弘大气;南城门附近的房屋外立面搭配仿古挑檐等传统建筑符号,凸显出老街的厚重文化……

为增加城市园林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近年来,许昌市政府投资6000余万元,提升改造了具有1800年历史的西湖公园,再现了德星亭、汉城墙遗址园林等景观;打造了曹魏文化广场、春秋楼景区、灞陵桥景区等一批公园绿地;围绕运粮河建设了潜龙广场、登秋台游园等“一河十八景”的人文景观;大手笔实施的曹魏古城开发建设,将与护城河相得益彰,形成“一环碧水绕莲城,千年古韵满魏都”的城市形象。

许昌市坚持“文脉”与“绿脉”的融合和延续,以“绿”领航,让城市携古代文明神韵,透现代文明之光,显生态文明特色。

保护绿色环境。呵护蓝天白云的“许昌行动”,取缔“散乱污”企业4232家,完成电代煤、气代煤“双替代”3.13万户,去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居全省第三位。

推动绿色产业。许昌市坚持走创新引领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为方向,开展“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15%以上、成为全省三个核心集聚区之一。

聚焦绿色发展。在许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筑垃圾收集率、利用率分别达100%、95%以上,荣获全省首个“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河南省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市”。

 创建惠民——


   生活更加美好


 在城市创建的恢弘乐章中,“为民”是最动人的旋律。

68岁的市民刘为国爱逛许昌的公园,这几年足迹遍布市区大大小小的公园。现在,他学会了在微信里秀美图,城市公园如诗如画的美景图片总能引来密密麻麻的点赞。

谈及许昌的变化之快,风景之美,他感慨地说:“早前的许昌市区,也曾经有过‘脏乱差’的经历。现在的许昌可是大变样了,环境好了,城市干净了,市区处处都能看到美景,整个人的精气神儿都变好了。”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近3年,许昌通过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环保”出行方式,大力实施城市绿道建设,新建道路44公里,改造、整修道路284公里。共建成绿道90.6公里、步行道226公里,城市道路完好率达到98.22%;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设置公共自行车站点350个,投放公共自行车8000辆,办卡市民达到66617人,累计骑行1647.2万次,单日最多借还车66132人次,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出行分担率达到23%,彻底解决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中央公园 籍晓鸣  摄


除了让市民享受家门口的“绿色福利”,许昌市还构建了“15分钟健身圈”“15分钟健康圈”等“为民服务圈”。目前城区已建成多功能运动场41个、羽毛球场25个、排球场2个、门球场9个、网球场3个、儿童游乐场40个、乒乓球台60个、健身路径63条等,遍布市区的清潩河、饮马河等河湖水系以及文峰游园、南湖游园等广场、游园,为城市增添了许多运动元素,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1年前,许昌市提出了水生态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五城联创”的城市创建目标,如今已有“两城”稳入囊中:今年4月,许昌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获得验收通过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此番又获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奖牌,实现了“五城联创”的初期目标。

“创建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许昌市委书记武国定说,许昌市将坚持把绿色作为最亮的底色、最宝贵的资源,在更高起点上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让城市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景更美,百姓生活更幸福。

尾声

生态品牌构筑发展优势

 “有一种自信,叫娓娓道来;有一种智慧,叫标本兼治;有一种精神,叫不屈不挠;有一种情怀,叫不断攀高。”9月13日至15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考核验收组的专家们,在对许昌生态园林建设的数量规模、质量水平进行实地考察后,对许昌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赞叹不已。

在这些眼光一向“苛刻”的专家教授看来,许昌市将生态建设、水系建设与民生工程有机融合,在中原缺水城市打造了“莲城风韵”、水乡风貌,展现了内陆林水相融共生的城市风采,特色明显,经验良多。

缺少地利之便、不占纬度之优的许昌,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宛若玉带绕新城 汪涛  摄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规划到位、资金到位、管理到位、督导到位,这些具体的举措,无疑是表层的因素;而深层次的因素,则是市委、市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抓在手上、放在心里”,摆在发展的首要位置,切切实实地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地生根。

打造生态品牌,不仅没有影响许昌的经济发展,反而使城市因为“高颜值”和“好气质”而魅力大增,让城市竞争力、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期间,许昌GDP年均增长11.2%,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去年,许昌市GDP增速达到8.8%、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7.2%,均为全省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增速均居全省第一,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在《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7)》中,许昌居民获得感指数、安全感指数、信心感指数均居全省第一位。

走进今日许昌,绿水相依的公园,气势恢宏的广场,乐景交融的音乐喷泉,碧树掩映的花园,透露出城市的和谐与幸福,张扬着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一个个国字号城市品牌,彰显执政决策的智慧和为民理念,展现“许昌型干部”的务实重干、拼搏奋进。

在你追我赶的城市与区域竞争中,实干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捷径。收获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许昌人,正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建设更高水准、更高层次的生态园林城市,致力把许昌打造成中原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