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奋斗新时代 春意满中原】T14版|脱贫攻坚战犹酣

摘要: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河南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扎实开展驻村帮扶,抓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关键环节,推广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强化教育、医疗等专项扶贫,脱贫攻坚成绩斐然,脚步铿锵。目前,全省577.7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9.28%下降到2.57%。

  新闻故事

  李麦囤返乡记

  □河南日报 记者归欣

  2017年年底,在外漂了20多年的李麦囤决定提前“落叶归根”,回老家兰考干点事儿。

  名字背后的酸甜苦辣

  老书记焦裕禄去世五年后,仪封乡东岗头村农民李长发家添了第三个儿子。作为村里学问最高的人,高小毕业、当过工人的他给儿子们预备好了名字:“保、护、麦、子”,字面意思就是实际意思,“简单粗暴”又一目了然。老三出生是5月底,恰好收新麦,修麦囤,干脆加个字,于是有了“李麦囤”。

  “老父亲的本意,是希望我长大了饿不着。”3月14日,李麦囤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这种朴素的祝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豫东农村随处可见,但并没有给老李家带来好运:七八亩盐碱地每亩只能打一百来斤小麦,却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衣不蔽体不至于,食不果腹却常有。村里老人们经过他家直摇头:“这弟兄几个长大怕是娶不上媳妇了!”

  饥饿感陪着李麦囤度过了童年、少年,熬到了改革开放。上世纪90年代,家里温饱解决,吃穿用度依然紧张,他步两个哥哥的“后尘”,南下打工。为了挣钱养家,李麦囤啥活都干过,下过广州、福州,也去过杭州、宁波,在工厂做过保安,也上工地搞过建筑,一晃多年,连说话都带上了南方腔。

  在外打拼这些年,李麦囤惦念老家,却很少主动跟人说起自己是兰考人。在发达的东部沿海,人们心里的兰考还是1990年版电影《焦裕禄》里的模样:“三害”横行,民生艰难,一遇天灾,四处逃荒。2008年,在福州打工的他介绍一个老乡去做保安,本来都说好了,一看身份证是兰考人,人家又婉拒了,说地方太穷怕人不可靠。

  耿直的李麦囤没少因此跟人争辩过,但收效甚微。“说多了,人家反问,焦裕禄都去世几十年了,为啥你们还是贫困县?我就没话了。”他说。

  兰考变了,几乎让人认不出了

  打工毕竟不能打一辈子,年纪越来越大,李麦囤也动过回家发展的念头,但每年回来过完春节,还是决定出去再干两年。“在家挣钱还是难啊,除了种地没啥招。”他说,那些年一出火车站,街道上垃圾乱飞,过年时候晚上县城街上也没啥人,看不到发展机会。

  兰考火车站,是90万兰考人共同的历史记忆,对于麦囤更有特殊意义。1962年焦裕禄来兰考的第一天,在火车站看到外出逃荒的群众直流泪,里面就有李麦囤的奶奶;上世纪90年代,人们坐上火车离开,兰考进入劳务输出时代,里面又有他的哥哥。对于李麦囤这样每年回家一次的人而言,兰考老家成了旅馆,火车站则是那扇门,门里是故乡,门外是他乡,只是家乡比他乡差得太远。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兰考调研。在电视里看到这一幕,李麦囤热泪盈眶。小学没上完的他,虽然不知道总书记的嘱托有何深意,但有个直觉:俺兰考肯定能发展好。

  2015年春节回家,李麦囤第一感觉是,兰考变了,不仅仅是火车站这个兰考“脸面”,所有街道都干净了。听说到下半年还要整修,他充满了期待。

  2016年,不仅老火车站装修了,兰考还开通了高铁,东到上海,西到兰州。去一趟深圳,以往需要20多个小时的旅程缩短到8个小时,李麦囤第一次发现,原来出门还能恁方便。

  但变化最大的,还是2017年。当年9月份麦囤因父亲病重提前回家,离兰考正式宣布脱贫已过去半年。这时的兰考,他几乎已经认不出来:县城流光溢彩,像个都市;农村处处新貌,美丽宜居。走在街上,大家伙儿都是喜气洋洋,随便打个车,的哥的姐们说话间都透着“扬眉吐气”。

  回家去,自己当老板

  去年12月,李麦囤给老人料理完后事不久,县里派的驻村工作队找上门来,劝他回来创业。近几年麦囤一直在杭州搞服装,熟知里面的门道,早有此意但也有顾虑:一是钱从哪来?虽说打工多年,盖了房子加上给老人看病也不剩下啥;二是市场咋样?毕竟咱这是农村比不了城市。

  驻村干部一席话宽了他的心:咱兰考是全国第一个普惠金融试验区,只要你有发展意愿和能力,贷款方便;县里城乡一体化大发展,乡里在村边建了新社区,辐射周边一万多人口,市场潜力肯定大。“你去荣丰金果园看看,肯定有收获。”村支书秦志中建议。

  2015年,返乡人士赵乾荣成立农业合作社,利用扶贫资金和银行贷款,流转土地1300亩,在东岗村东一公里处创办了荣丰金果园,冬有草莓夏有桃,秋天葡萄结满园,不但自己挣钱,还带动131个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麦囤看了暗暗心惊:“投资这么大,你就不怕赔钱?”“咱县脱贫了,大伙儿挣钱了,我这儿一年四季都有人来。市场有需求,政府有支持,怕啥?”赵乾荣笑道。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2017年,兰考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68元,同比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07元,同比增长9.7%。

  回到家,麦囤主动找到了农商行的客户经理:“我要贷8万元!”填了资料报了名,没找人说情,也没送礼递烟,一周后,他在村里的金融服务站拿到了钱。

  站在家里新装修好的阳台上,李麦囤很感慨:“我在福建给外国老板打工;在宁波给外地老板打工。现在兰考变好了,我们就应该回来给自己打工,让兰考越来越好!”

  聊到今年的打算,他说准备把儿子叫回来,一起搞服装加工;再和在福建跑运输的二哥商量商量,回来开个药店。

  向外远眺,东岗头村春天的麦田生机勃勃,一如千千万万个“李麦囤”的向往。③2

  乡村振兴“首仗”必胜

  □本报记者归欣

  弦歌声起,杨柳东风万户春。

  577万余群众脱贫、5514个村摘帽,37.3万人搬出深石山区,过去五年,中原大地脱贫攻坚脚步铿锵;力争33个县摘帽,110万人脱贫,6.29万贫困人口完成易地搬迁,新的一年,河南儿女不负使命尽锐出战。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擘画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今年的省委农村工作会也提出,要做好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

  全面迈入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是必胜的首仗,消除贫困是必补的短板。站在今天回望,我们欣喜地看到,全省上下勠力同心苦干实干,深入推进脱贫攻坚,补短板、强弱项,成效显著。越来越多的群众分享到河南快速发展的成果。

  “软硬”结合,发展短板渐次补齐。

  加大投入,补“硬件”短板。2017年,我省在贫困地区投入交通建设资金312亿元,水利建设资金64.04亿元,电网建设资金98亿元……让贫困地区发展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换挡升级”,卢氏发展香菇不愁用电,光山大兴电商不愁没网,曾经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拦路虎”一去不返。

  扶志扶智,补“精神”短板。我省各地广泛开展“脱贫之星”等评选活动,鼓励群众“我要干”;开办“田间课堂”1.87万场次、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4万人次,教会群众“怎么干”,有效破解了“贫在素质”“困在精神”的问题,充分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

  “内外”兼修,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农村美,中国才能美。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我省将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让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信阳的郝堂、焦作的莫沟等小山村由穷变美,扬名省内外。2017年,全省有1065个贫困村成为旅游扶贫重点村,有望今年摘掉贫困帽,吃上“旅游饭”。

  有了“面子”,更要有“里子”。2017年,全省实施了光伏扶贫等产业扶贫项目7412个,帮扶贫困人员217.3万人次,每户稳定增收3000元以上。与此同时,村级集体经济大大增强,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等地,依靠特色产业从贫困村变身富裕村,不仅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全村群众也走上了富裕路。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河南正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向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阔步前进。③3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