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民间投资的“引力之源”

——从许昌民营经济看民间投资(上)

摘要:

一边是不靠海不沿边、并不享有最惠政策,一边却创造了一大批龙头企业、产业集群——许昌的七大特色优势产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叫响内外,“成就”了1个千亿元、2个五百亿元、6个百亿元产业集群。

一边是外地市频频抛来“橄榄枝”,一边却是企业家初心不改、扎根许昌——2017年,许昌大企业投资增长15%以上,森源、黄河等大型民企投资增速超过17%。

信心源自何处,引力究竟多强?最懂“算账”的企业家们,用脚投票、用行动证明——是许昌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他们“笃定”许昌、“押宝”许昌,敢于将未来与许昌紧紧联在一起,创造一个又一个“许昌速度”,书写一段又一段成长传奇。

当好民营企业“领航员”

昔日的许昌,烙刻着民营经济的坚固“基因”。

从20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发轫,许昌民营经济经历20世纪90年代的改制、壮大,再到21世纪的快速发展、转型升级,一度有“河南的温州在许昌”之誉。

“许昌经济发展的活力在民营、潜力在民营、希望在民营。”市长胡五岳所言,正是对许昌骨子里“民营基因”的深刻感悟,是许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民间投资的不改初衷。

尤其是在近年来的经济新常态下,面临挑战的民营企业更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当好“领航员”,帮助他们坚定信心、谋求转型、做大做强。2016年、2017年,许昌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召开高规格的民营经济座谈会,进一步传递“亲商、富商、安商”理念,旗帜鲜明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理直气壮地帮助民营企业家成长。

健全高效的政策体系、真材实料的支持举措、真金白银的实招,是这一决心、信心的有力佐证——

制定实施了《关于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出台了支持开拓市场、搞好金融服务、推动创新发展、做强人才支撑、优化服务环境等38项具体措施,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

推出了雄心勃勃的“许昌英才计划”,设立15亿元许昌英才基金,要在5年里累计拿出2亿元重奖科技功臣和优秀创新型企业,其中民营企业占比在90%以上,并在2017年对首批16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59名高层次人才给予了3299万元“英才基金”支持……

由此,“二次创业”的浪潮,在许昌民企间此起彼伏。深受鼓舞的民营企业家们,专注发展、扩大投资,仅近两年就有多个“大块头”项目开工建设:黄河集团投资310亿元的黄河科技园和黄河工业园、森源集团投资10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众品公司投资60亿元的智慧生鲜供应链生态圈等重大民间投资项目,瑞贝卡集团投资120亿元的超级电容器项目。

“十二五”期间,25位优秀民营企业家带领企业实现了主营业务年收入超10亿元。目前,许昌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以上,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90%以上,从业人员占全市就业总量的90%以上。

“行政瘦身”后的“轻装上阵”

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只跑一趟腿,这是许昌向社会作出的“三个一”行政服务承诺。

“本来已经做好了多跑几趟、等个十天半月的思想准备,没想到10多分钟填完表格,资料提交不久电子营业执照就获得了审批。”前不久,领到全市首张电子营业执照的许昌壹加壹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新安大感意外。几年前,企业办理注册登记时,工作人员跑完工商跑质监,跑完质监跑税务,表格填了一张又一张,公章盖了一个又一个,和如今的便捷高效相比反差相当大。

围绕“放管服”改革这一牛鼻子,我市真正把政府定位于民营经济的“守夜人”“搭台者”“清障手”,不仅简政放权力度、速度空前,含金量也越来越高,力求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打通服务企业和群众“最后一公里”。

多轮“瘦身”下来,市级已公布“三个一”办理事项335项,占比88%,超过预定目标;市本级行政事项办理时限平均压缩43%,是河南省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效率最高的省辖市之一。

我市还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 投资项目在线审批一个入口受理办理,特别是全面推开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实现工商登记“零见面、零跑腿、零成本”;

推进投资审批便利化,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实行重点企业和项目“直通车”“一表通”和模拟审批服务,行政审批办理时限缩减62%;

创新性地开展“跟随群众跑一次”活动,让市直部门班子成员到许昌市民之家和群众一起办事,“陪跑”体验、查找问题;全面实行市县两级权责清单,市政府工作部门的权力事项压减14%,县级政府(管委会)工作部门保留行政职权精简13.5%。

多措并举降成本,每年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生产要素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20亿元左右,让企业轻装上阵、降本增效……

“审批难、创业难,是企业家最头疼的问题。但在许昌,你总能用最少的时间解决掉这些问题,这样不就有更多的精力、更强的信心谋划未来发展了吗?”河南万里路桥集团董事长张良奇感叹道。

“大政府”变身“店小二”

“500亩地用短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三通一平’和围墙修建等工作,尤其是2214米的围墙用了3天多时间就完成了,真是个奇迹,我们许昌又一次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一年前,森源电动汽车产业园项目正式动工时,森源集团董事长楚金甫向许昌市领导发送了这样一条感谢短信。

“我们的纳米高分子特种膜项目在落地选址时,一直考虑的是南方城市,没有考虑中部地区,但受邀来许昌考察后,我们被这里的发展环境所吸引,对在许创业发展充满信心。”昨日,河南柏恩众禾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许洋这样对记者说。

森源、黄河、众品等大企业在业内声名鹊起之后,全国各地招商引资的各级政府官员频频到访,争相招徕这些“金凤凰”。但这些企业的根始终牢牢扎在许昌……

民间投资往往是向服务更优、环境更优的区域流动,良好环境就是民间投资的“信心源”。而许昌2017年经济发展、行政、法治、宜居宜业4项指标,均居河南省第1位。

这得益于,许昌坚持“企业办好围墙内的事,政府办好围墙外的事”,甘愿当好企业的“店小二”“联络员”“服务员”,实施领导联系分包重点项目制度、企业首席服务员制度,市县两级1069名首席服务员,为联系分包的1398家企业解决了一大批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坚持把“老乡当老外”、把民资当外资,在政策上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对民营企业更要高眼一看、厚爱一分,为本地企业成长为“参天大树”培植好“沃土”;

坚持“‘亲’不逾矩、‘清’不远疏”,通过严禁乱摊派、乱检查、乱罚款,以及严查懒政怠政为官不为行为等一系列措施,划清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企业家交往的底线,旗帜鲜明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亲”、“清”政商关系的“许昌生态圈”逐步形成。

很多时候,对于领导干部尤其是分包项目的领导干部来说,企业一个电话、一个短信就是工作动员令:

为吸引沃特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入驻,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筹资建设标准化厂房,让企业“掂包入住”;

为解决中兴通讯、远东传动轴等企业招工难题,及时组织招聘活动,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

相互成就,共荣共生。在民营经济的力推下,许昌2017年GDP增速8.7%,继续领跑全省。公平宽松的市场环境,更坚定了广大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日益成长为参天大树、行业翘楚,成为许昌经济发展当之无愧的“主力军”、“顶梁柱”。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