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优结构”提振“精气神”

——聚焦许昌高质量发展之一

摘要: 经济发展高质量,调结构是绕不开的关口。 走进莲城许昌,处处感受到迸发的活力。许昌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GDP增速保持全省第一。

美丽的许昌我们的家。朱宁 摄

经济发展高质量,调结构是绕不开的关口。

走进莲城许昌,处处感受到迸发的活力。许昌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GDP增速保持全省第一。

既无资源禀赋,又不靠山临海,许昌践行新发展理念、提振经济发展“精气神”的动力从何而来?一条隐含的主线贯穿始终——牵牢结构调整这个“牛鼻子”。

省委书记王国生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把准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结构优,发展畅。许昌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的永恒主题,破解事关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让区域经济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

优化产业结构——

新旧转换“快半步”

景色如画的许昌芙蓉湖,映照出一个正在从蓝图走向现实的全国首个“5G泛在小镇”,三年内有望直接产生百亿元量级的经济效益,撬动千亿元量级的产业体量。位于长葛市大周再生金属循环产业集聚区的河南晟丰科技有限公司,整条不锈钢冷轧生产线全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

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呼啸而至,有些地方新旧动能转换常常“慢半拍”,跟不上国际市场步伐。许昌在这方面可谓独辟蹊径,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快半步”的秘诀是什么?许昌市工信委工业经济运行办公室主任杨明生说,许昌企业家聘请“洋教授”,做好国际市场“算术题”,带领企业稳步走向“微笑曲线”两端。

杨明生口中的“洋教授”是指德国工业4.0技术。早在2011年,许昌企业家前往德国参加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时,就“开阔了眼界”,回来后率先在全省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

“许昌速度”无缝对接“德国制造”,演奏出又好又快的全球生产乐章。一方面,许昌盘活存量,瞄准“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充分释放电力装备、再生金属及制品、汽车及零部件、超硬材料及制品、电梯、食品及冷链、发制品等传统产业产能,努力实现“老树发新枝”。另一方面,许昌优化增量,紧盯国际科技前沿,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高端共性技术的重大突破,力求实现“新锐挑大梁”。

“以往我们只是盯着‘中国地图’,现在我们会审视‘世界地图’,考虑战略和发展方向。”西继电梯董事长刘金忠颇有感触地说。

优化城乡结构——

生态带活“整盘棋”

河通了,水畅了,湖满了,景美了……“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许昌水系新格局,让曹魏古城在岁月尘封的华章中复活。道路平整了、垃圾不见了、厕所干净了、庭院变美了,禹州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漫步的居民感到舒心、惬意。

水系相连、道路相通,城与乡的界限逐渐模糊,一幅美丽许昌的水墨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许昌捧回了“金字招牌”,相继荣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许昌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冀伟说:“许昌新型城镇化的理念就是留住‘美丽乡愁’。”

让居者心怡、来者心悦,许昌走对生态建设“一枚子”,带活新型城镇化“整盘棋”。

好的生态美化了环境、集聚了人气、带来了活力,2017年,许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06%,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

城市功能“全”,让城镇宜居。许都大剧院、博物馆、体育馆、许昌东站等一批设施建成投用,城乡居民的住房保障、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更加完备,城市服务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服务体系“优”,让城镇宜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许昌新增城镇就业、开展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等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是河南唯一获得“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的省辖市。

生态建设“美”,让城镇宜游。许昌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基地,实施了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水系连通工程和50万亩高标准粮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三大水利项目,使全城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

“愿意来、留得住、过得好,在许昌,总是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愉悦感。”一名在许昌投资兴业的广东客商说。

优化区域结构——

郑许连成“一家人”

从地理位置看,许昌长葛市距离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仅6公里。从经济总量看,许昌和郑州两市的生产总值之和超过全省的1/4。综合比较两地的产业、交通、生态、宜居、开放、创新等指标,郑许融合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城市之间的融合发展是中小城市“长成”大城市的必经阶段。许昌市积极实施“北上”对接“空港”战略,坚持中心城市东移北进、向北为主的发展思路,中心城区人口实现历史性突破,常住人口超过100万,标志着许昌正式迈入大城市行列。201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郑许一体化”从“许昌构想”正式上升为“河南战略”,这令许昌市委副书记、市长胡五岳倍感振奋:“许昌既是责无旁贷的参与者,也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郑州和许昌两个互帮互助的“好邻居”,正在郑州大都市区里变成亲密无间的“一家人”。郑许两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省“半壁江山”,上下游配套能力强,深化合作将迸发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每到周末,许昌花都温泉、花博园等景区游人如织,其中来自郑州等周边城市的游客占了40%,“花木之都”正在成为郑州的“南花园”。

从经济地理到产业生态,许昌一直在为加快“郑许一体化”厚植优势。2017年12月6日,以郑州机场至许昌市域铁路正式开工为标志,郑许融合迈出了实质性步伐。项目建成后,将通过“短编组、高频发、公交化运营”方式,将郑州和许昌两个“点”的发展延伸为整条“线”的协同发展,串联起两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郑州和许昌将彼此错位发展并形成“1+1>2”的协同效应,打造带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新郑国际机场是郑州的,也是许昌的。”许昌市民田继锋说这话时,眼里是渴望,心中是期盼,话语间流露的是底气。

(转自7月25日《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