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锦绣田园入画来

——徐州转型发展启示录之五·乡村转型篇

摘要:

图为位于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附近的马庄村。 记者 朱宁 摄


文化活动多姿多彩,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大力推广集中居住,乡村面貌实现从颜值到品质的嬗变;农村电商风生水起,农民开启网上致富新路……盛夏时节,奔走在徐州大地,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徐徐舒展开来。

立政之本存乎农。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农业经济总量位列江苏省第一的农业大市,徐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结合实际,提出了现代农业提质、乡村绿色发展等“八大振兴工程”和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新型镇村建设等“十项行动计划”,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给出了乡村振兴的“徐州答卷”。

从“富口袋”到“富脑袋”

马庄“一马当先”

位于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附近的马庄村,是一个从煤窑废墟上摸爬滚打建起来的小乡村,眼下正聚焦着来自全国的炙热目光。

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庄村视察时表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这里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和弘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村的精神面貌、人的风貌怎么样。

对这个不足3000人口、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的小村庄,总书记为何会给出如此评价呢?

“马庄以煤起家,老百姓率先富了口袋。但由于缺少积极健康文化的引导,村民打架斗殴、喝酒赌博、偷盗被拘留的情况时有发生。1998年,我们组建了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团,开启了‘文化立村,文化兴村,文化育民’之路。”马庄村党委书记孟国栋告诉记者。

乐团成立当年,13岁的孟国栋成了第一批团员之一。后来,他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大学毕业后进入江苏省梆子剧院工作。在剧院干了没几年,孟国栋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辞职回乡,接手农民乐团。

原来,因为煤矿产业调整,马庄村集体收入锐减。失去经济支柱的乐团走了不少人,从最初的30多人减少到7人。不少人呼吁解散乐团,而对乐团有着很深感情的孟国栋接过了这只“烫手山芋”。“我和剩下的几个人都憋着一股劲,非要把这个乐团带好,让大家看一看能不能承担起马庄文化发展的重任。”

孟国栋壮起胆子带领大家向外闯市场,既参加公益演出还承接商业表演,不久就让乐团“翻了身”,每年还有几十万元的盈余。他还坚持“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结合党的政策,经常把编排的小品、快板、舞蹈、歌曲等节目送到基层乡村、田间地头,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从此,哪里有文化演出,哪里就有马庄村乐团的身影。在乐团带动下,2004年,马庄村又组建了百人锣鼓队和马庄民俗表演团,形成了三支“文艺轻骑兵”。

除了文艺演出,孟国栋还创造性地开展了多项文化活动,如每月一日的升旗仪式、周末舞会、纳凉晚会、元宵灯会等,还开设了村广播“金马之声”,办了村报《金马周刊》,推广村歌《马庄之歌》,用积极健康的文化把村民“拢”了起来。  


“别的村子都羡慕我们,说马庄人心齐,活得有滋味。这就是常年的文化活动,改变了村民的面貌。”乐团副团长李红侠10年前就是冲着马庄村的快乐生活,非要从外乡嫁过来。

2016年9月,孟国栋接任村党委书记。他提出,党委一班人不仅要能说会演,更要带着大伙奔小康,推动乡村发展谋振兴。围绕潘安湖湿地的旅游资源,他在当地大力发展农家乐,并融入香包制作、乐团表演等元素,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如今,农民乐团和民俗文化表演团每年演出200多场,村里依托婚礼小镇、薰衣草基地等接待游客超过600万人次。新建的香包文化大院,可容纳300余人同时作业,产品供不应求。以马庄香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王秀英为代表的马庄村妇女,正在将传统“小香包”打造成富民“大产业”,今年收入预计将突破2000万元。

走在村里,看不到无所事事的村民。工作日,他们在潘安湖景区、香包文化大院打工;业余时间,他们参加农民乐团、民俗文化表演团的演出,生活充实有奔头儿。

“幸福、自信、乐观是今天马庄人的风貌,这得益于我们30年的文化坚守。我们在徐州地区不算最富有的,但在精神文化生活上应该是走在了前列。”孟国栋一脸自豪。马庄村也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乡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让农民的钱袋子持续鼓起来、精神生活富起来。当前,徐州上下正在深入总结并推广马庄经验,突出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着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从“脏乱差”到“别墅区”

高党更加“高档”

从徐州睢宁县城沿251省道往北,在黄河故道南岸,一大片别墅群格外显眼。这里是睢宁县最早建设的农村集中居住区样板——姚集镇高党社区。

进入高党社区,一栋栋白墙灰瓦的联排别墅整齐排列,一条条宽阔的商业街穿村而过,仿佛进入了城市的高档小区。

“几年前,我们社区还叫高党村,跟现在的样子比起来,就像是变戏法。”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万里告诉记者,高党社区共有830户2360人,集中居住前,村庄布局零散,基础设施配套欠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是高党旧貌的真实写照。

2014年8月,适逢江苏省实施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和睢宁县启动“美丽乡村”工程,高党村成为这两项工程的重要节点,开始启动集中居住区建设。

“占地200多亩的集中居住区,总投资1.3亿元,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由清华大学的专家规划设计,充分尊重村庄自然肌理和历史文脉,利用天然汪塘建游园,借助自然集市改街区,延续了村庄个性,做到了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姚集镇副镇长管超介绍道。

如今,高党已从原来“脏乱差”的落后村庄,变成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新型社区。路网、绿化、通信、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齐全,村史馆、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公寓、百姓大舞台等服务设施,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资源。

“以前俺很向往城里人的生活,自从集中居住以来,俺就彻底改变了以前的想法。”70岁的退休教师宋之昌高兴地说,“现在住的两层别墅宽敞明亮,做饭用的是沼气,洗澡用的是太阳能热水器,卫生间用的是抽水马桶,出门是成片的绿地,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集中居住除了让农民能更好地分享配套服务,同时也推动了土地流转和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高党村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为主,黄河滩地涵养水源能力差,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加上是一家一户分散耕种,无法实现规模效益,农民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有“副业化”的态势。

集中居住后,高党村把全村3000亩耕地进行流转,发展特色农业,建设集农事体验、果蔬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园;对集中居住后整理出的500亩土地进行股份合作经营,建高标准厂房、沼气站等进行转租;精心打造特色商业街,扶持蚕丝加工、手工编织、甜油加工等传统产业。同时,大力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依托村级标准厂房,大力推广来料加工、计件加工等代加工模式,带动群众实现不离乡不离土就业创业。

目前,高党社区集聚31家企业、9家合作社、90户个体工商户,吸纳800余人就业。去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近50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17872元。

集中居住还推动了基层治理方式的变革。高党探索试行的“党建+社会治理+居民自治”新型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构建了以党建为引领的党群合一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的高党智慧乡村信息服务平台,包括智慧党建、智慧旅游、智慧政务、智慧阅读等四大系统和16个分类板块,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安于所居,乐于所业。传统现代相辉映,生态人文共交融,今日的高党,成了幸福社区的典范,成功入选“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江苏省水美村庄”。“且看高党更‘高档’”成为社区流行语。

目前,徐州市正在因地制宜推广适用于一般农村地区的“高党模式”,并计划到2022年,由省、市、县联动建设100个左右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

从小生意到大买卖

“沙集模式”叫响全国

沙集镇是睢宁县的“东大门”。7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沙集镇东风村,正值当地电商发货高峰期,从事物流运输的大货车在街道上往来穿梭。闻名全国的“沙集模式”就发源于这里。

“路北漏粉丝,路南磨粉面,沿河烧砖瓦,全乡收破烂”曾是沙集镇传统产业的真实写照,当地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养殖、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和粉丝生产。肇始于12年前的一场“草根运动”,让这个苏北小镇找到了发展电子商务的可能。

2006年,大学毕业回到东风村的孙寒,偶然间发现时尚拼装家具很受欢迎,与同村两位年轻人商量后,请来木匠师傅制作并在网上销售。出乎意料的是,几个月后,网店的生意变得异常火爆,销量猛增,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突变,发生在2008年。这一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东风村的传统产业——废旧塑料加工大受打击,而孙寒的生意依然红火。村里人便开始上门咨询,模仿加入。

网销、拿货、配送、收款,网店经营流程简单;锯板、封边、钻孔,简易家具生产也不复杂。一时间,整个东风村热闹起来,网店如雨后春笋。经济实力强的农户,则“前店后厂”,在院子里办起家具加工厂。不只是东风村,孙寒们的“东风”也扩散到了沙集镇。从2009年开始,以东风村为中心,电商家具产业在沙集镇迅速扩张。

由于沙集镇网销采用就地生产采购的模式,这也直接带动当地制造业完成了“三级跳”:村民网商从自家小院起步,自产自销简易的板式家具;小有起色后,开始扩大场地和规模,生产实木和钢构家具;发展壮大起来后,建设大型标准化厂房,购置先进设备根据客户需求实行定制化生产。而且,随着新网商不断加入制造行列,使得沙集家具加工制造业方兴未艾,加工制造能力不断提升。

沙集镇电商家具产业还成功带动了物流快递、材料配件和网络服务等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短短几年时间,走出了一条乡村转型发展的新路,在全国叫响了“沙集模式”。“中国网销家具第一镇”“中国淘宝镇”“江苏省电子商务示范镇”……数不清的荣誉都在见证着这个苏北小镇的华丽嬗变。

目前,沙集网店数达到1.62万个,电商相关从业人员3.77万人,年网络销售额将近90亿元。

“如果说从无到有发展起电商家具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是‘沙集模式1.0’的话,围绕家具设计、品牌培育、标准制定、规范引导等进行转型升级,实现电商家具产业由弱到强就是‘沙集模式2.0’。”沙集镇副镇长付达告诉记者,为了引导电商家具产业提档升级,他们建设了电子商务产业园和物流分拨中心,对入驻企业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建成并启用了国家木质家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立了家具生产全流程标准,全力推广“沙集网事”集体商标,全面实施品牌引领战略。

在沙集镇的辐射下,睢宁县电商经济迅速崛起,“沙集模式”被全面复制推广。2017年,睢宁县电子商务交易额216亿元,网商3.2万户,网店4.2万家,电商物流快递年发件量超3000万件,拥有淘宝村51个、淘宝镇6个,荣获“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十强县”第二名,并成功获得2018年第六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举办权。

美丽宜居,家园“颜值”越来越高;产业兴旺,致富“家底”越来越厚;文化铸魂,小康“底气”越来越足。徐州将一幅祥和秀美的乡村振兴图景描绘得愈加清晰。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