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开放,让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体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初购物,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需要票证。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生产力飞速发展,市场物资不断丰富,人们的消费方式大大升级,商业业态也在不断丰富。 从公有制商业“一统天下”到民营资本抢滩登陆,从单一业态到城市综合体领衔的多业态有序发展,许昌商贸业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加快的步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临护城河而建的许昌亚细亚商场。近处的桥就是今天的春秋桥。许昌市档案局馆供图
改革开放,让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体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初购物,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需要票证。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生产力飞速发展,市场物资不断丰富,人们的消费方式大大升级,商业业态也在不断丰富。
从公有制商业“一统天下”到民营资本抢滩登陆,从单一业态到城市综合体领衔的多业态有序发展,许昌商贸业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加快的步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亚细亚入驻莲城,消费者首次感受到“顾客就是上帝”
10月26日上午,位于市区建设路的大商新玛特鸿宝店人来人往。很多人不知道或正渐渐淡忘,这栋如今显得并不“伟岸”的大楼,20多年前曾是一场“商战”的主角——许昌亚细亚商场。
“许昌亚细亚商场如同一股旋风,撼动了许昌当时的商业格局,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模式,而且对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那场“商战”的亲历者陈学芳说。
今年43岁的陈学芳,是首批许昌亚细亚商场的员工之一,如今在市区胖东来生活广场、胖东来时代广场经营化妆品和童装生意,小有成就。回想起20多年前的那股“亚细亚旋风”,她颇多感慨。
20世纪90年代中期,许昌商业版图上群雄割据。许昌百货大楼、人民商场、七一百货大楼、商业大厦、莲城商场等是归属商业、供销系统的大型国有商场。然而,这种局面在1996年1月28日发生了改变。
这一天,许昌亚细亚商场隆重开业,开业时的盛况简直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干净整洁、让人眼前一亮的购物环境,服装统一、美丽大方的迎宾小姐,以标准站姿提供微笑服务的营业员,电梯、琴台……让许昌人第一次感受到了“顾客就是上帝”。
招兵买马引来数千人竞聘,“魔鬼训练”让员工脱胎换骨
“冲着亚细亚的牌子去的,想学点儿东西!”提起当年应聘许昌亚细亚商场的经历,陈学芳如是说。
“报名的人太多了!”陈学芳说,亚细亚当时刚招聘了100余名管理人员,报名者超过1000人。后来,其招聘1000余名普通员工,报名者竟然超过了3000人。
一向自信的陈学芳一路过关斩将,经过面试、复试、体检,成为一名“亚细亚人”。她原本想着等商场装修好就可以上班,没想到一场“魔鬼训练”正等着她!
1995年9月5日,20辆大巴载着千余名亚细亚待训员工,浩浩荡荡地从西北大操场出发。几个小时后的深夜,队伍到达开封的训练基地。那里地处荒郊野外,风沙很大。这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也让众多风华正茂的小姑娘心中很不是滋味。
“完全军事化训练,逼着你去适应!”陈学芳跟几个姐妹分在一个宿舍,住上下铺。大家每天6时起床,站军姿、跑步等是必训课目。刚开始,大家有些好奇,都能坚持。时间一长,大家算是真正体会到了啥叫“军事化”:就餐时不允许说话、饭一定要吃完、被子要叠“豆腐块”、半夜紧急集合、多人一起要走成队列……
“为期4个月的军训,是一种经历、财富,令人难忘!”陈学芳坦言,如果没有参加那次军训,自己创业会走很多弯路。
光环匆匆褪去,许昌商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1997年,郑州亚细亚商场最终走向衰落。1998年,国内零售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许昌亚细亚商场的销售收入出现下滑。许多商场员工开始承包柜台,正式“下海”当起了小老板。2001年,担任楼层管理经理的陈学芳辞去工作开始创业。2002年,许昌亚细亚商场更名为许昌鸿宝百货,从此淡出了商业舞台。许昌亚细亚商场为许昌人带来了思想冲击和新的商业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商业人才。
许昌万达广场开业在即,陈学芳正在忙碌地装修新店。“随着时代的进步,许昌商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从单一业态到百花齐放。”陈学芳说,许昌本土的商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以胖东来、三鼎·三家电为代表的本土商业企业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许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还在服务、管理等方面成为行业标杆。随着大商、新田360广场的相继入驻,新鲜血液不断注入许昌市场,一些采取新营销方式的商业体让许昌市民的购物方式悄然发生了改变。
今年6月18日,胖东来超市入驻美团外卖,方便顾客在线上选购商品。激烈的竞争会带来优化服务、提质发展的动力。无论是实体商超还是电商巨头,都会“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使线上、线下呈现互相融合的趋势。因此,胖东来超市入驻美团外卖“只是开始,而非结束”。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