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从假发漂染工到跨国公司老板,见证我市对外贸易发展之路

许昌“顶上时装”风行世界

摘要: 一缕假发,打造头上“时尚之都”;假发真做,许昌“顶上时装”风行世界。一个个从建安区灵井镇小宫村、泉店村走出来的档发“老师儿”,不仅蹚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而且亲历了40年来我市对外贸易跨越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〇〇六年十月,由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主办的中国国际发制品展览会在河南省许昌市举办。资料图片由记者牛书培提供

记者 孙学涛

一缕假发,打造头上“时尚之都”;假发真做,许昌“顶上时装”风行世界。一个个从建安区灵井镇小宫村、泉店村走出来的档发“老师儿”,不仅蹚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而且亲历了40年来我市对外贸易跨越发展的历史进程。

那么,档发“老师儿”眼里的许昌对外贸易是怎样一种情形?10月12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乘改革开放春风,“顶上时装”焕发生机

“说起许昌的假发产业,不能不提我的老家小宫村。”10月12日,谈及“顶上时装”的前世今生,44岁的建安区灵井镇小宫村村民、“非洲之星”品牌的创立者陆继永说。

20世纪初,泉店村商人白锡和与德商亨特合作经营档发,在泉店村开设了一家发庄——德兴义。没几年,泉店村附近的小宫村等村的村民也纷纷做起头发生意。泉店村、小宫村一带成为全国知名的人发集散地,“许泉发”声名鹊起。

白锡和之后,小宫村村民郑硕贤、郑旭云、张国荣等相继做起头发生意,郑耀离开设“新和号”。20世纪70年代,郑耀离的玄孙郑鸿福,在小宫村副业二组(当时称副业屋)组织档发加工。

后来,郑鸿福之子郑有全继承祖业。20世纪80年代,郑有全在小宫村成立许昌县小宫工艺毛发厂。

《许昌市志》记载:“1987年,我市经营人发的有联合体1个,国营、集体单位10多家以及个体专业户300多家,从事档发加工生产的有4万多人。1986年,我市出口假发达到588吨,总值1242万元。”

1991年,陆继永初中毕业,进入新成立的档发厂学漂染。两年后,他到河南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任漂染车间主任。

“小宫村的企业家带动了成千上万的农民从事人发收购、加工和销售。”陆继永说。

档发“老师儿”创业,许昌假发产业高歌猛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94年1月1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

作为产业龙头的河南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快马加鞭。1999年,该公司成为股份公司。4年后的2003年7月,河南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正式上市。

1999年,陆继永转到销售岗位,开始到全国各地跑业务。干了1年多销售工作,他来到位于青岛的一家韩资公司,担任处理牛毛等毛发的技术总监。

两年后,陆继永选择“自己做”。

“那几年,我们经常跑广州,做一些接发生意,通过‘美保会’拉一些客户。”陆继永说,也是在那几年,假发制造业的中心从韩企林立的青岛,最终落在了原材料的集散地——许昌。

2005年,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陆继永办起自己的档发厂。他的产品和众多来自假发“时尚之都”许昌的产品一起,不仅销往全国,而且风行非洲、欧洲等地。

“一带一路”倡议、许昌海关开关运行助力假发产业发展

非洲是假发消费“大户”。截至目前,许昌人在这里开的假发销售公司突破100家。2012年,陆继永也在拉哥斯开设了公司。

这一次,陆继永的企业搭上了发展快车。2013年,我国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2016年2月,许昌海关开关。

“如果说‘一带一路’倡议为假发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那么许昌海关开关运行,则结束了许昌企业异地报关的历史,打通了许昌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通道。”在陆继永看来,“一带一路”倡议、许昌海关开关运行,为“许昌制造”插上了再次腾飞的翅膀。

2016年年底,陆继永创立“非洲之星”品牌。2017年,他的公司在拉哥斯的销售额突破1亿元人民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40年,我市成为河南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活跃度较高的省辖市之一。2006年,我市被商务部授予“中国发制品出口生产基地”称号。2012年,我市被商务部、科技部授予“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称号,2018年被商务部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发制品)。

“下一步,我打算在拉哥斯开一家生产企业,将产品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对未来,陆继永踌躇满志。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