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长葛市增福镇大户陈社区居民从一穷二白到丰衣足食

昔日建草房 今天住高楼

摘要: 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来,幅员辽阔的中国农村在生产生活方式、经济结构、聚落样态乃至生存环境方面都发生了历史巨变。 长葛市增福镇大户陈社区从一穷二白的贫困农村变为城市新型社区,广大居民过上了“富住楼、有保障、乐生活”的好日子。他们不仅感谢改革开放的好形势,更感谢党的好政策。

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来,幅员辽阔的中国农村在生产生活方式、经济结构、聚落样态乃至生存环境方面都发生了历史巨变。

长葛市增福镇大户陈社区从一穷二白的贫困农村变为城市新型社区,广大居民过上了“富住楼、有保障、乐生活”的好日子。他们不仅感谢改革开放的好形势,更感谢党的好政策。

村史馆内的老物件,见证了大户陈的巨大变迁。

生产工具落后,居民用独轮车推土建房

近年来,随着郑许一体化的快速推进,许昌与长葛几乎没了“隔阂”。10月8日,记者驾车从许昌市区出发,没过多久便来到长葛市增福镇大户陈社区。该社区被拔地而起的高楼包围,中心地带是一个占地近百亩的文化广场。

大户陈社区党支部书记赵俊卿介绍,这里因居民是明朝从山西洪洞迁徙而来的李姓人和陈姓人,最初叫李陈庄。此地距长葛老县城3公里,改革开放之初道路都是土路,居民住的多是草房。

居民陈留柱退伍后在李陈庄当干部。69岁的陈留柱回忆,1962年,李陈庄只有一辆自行车;20世纪70年代初,才有架子车。

“我清楚地记得,1968年,居民陈西河家盖了两间草房。因为家里地势低,加上生产工具落后,他只能用独轮车从外面拉土,将家里的地势垫高,花了几个月时间才把房子盖起来。”赵俊卿回忆。

20世纪70年代,居民建草房,房顶铺的是高粱秆和麦秸秆。随后,居民建房子用上了木椽子和炉渣灰烧制的方砖。20世纪90年代,居民开始打砖坯,建窑烧砖。家庭条件好的建房用砖,条件不好的除了根基用一部分砖外,土墙外用的都是“砖包皮”。群众的居住环境,在这种条件下逐步改善。


分田到户第二年,责任田产的小麦吃不完

“群众生活好一点儿后,先是吃红薯干面,而后吃玉米面掺白面。”赵俊卿说,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吹到大户陈这个不起眼儿的小村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村集体分田到户,陈留柱一家分到四口半人的地。

当年秋种时,陈留柱每亩地播了8公斤小麦种。“第二年风调雨顺,小麦虽然被风刮倒,但没有减产,收了2300公斤。”陈留柱说,因为小麦吃不完,他用驴车拉着到公社粮站卖了一半。

改革开放后,群众在种田之余,纷纷进城打工,有的还建起厂房,发展建筑和机械加工等实体经济。不久,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三转一响”进入居民家中。20世纪90年代初,大户陈村一位居民购买了一辆昌河面包车,一边搞运输,一边做批发衣服的生意。


村史馆见证居民生活巨变,社区明天会更美好

2010年,位于城郊的大户陈村在长葛市率先启动新型社区建设,经长葛市政府批准,由开发商主导,边开发、边安置。“最初,有群众不理解,说住了几代人的庭院没有了,住高楼不方便。”赵俊卿说,为此,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

采访中,赵俊卿带领记者来到居民郭存亮家,只见120平方米的住房简装中不失华丽。“原来住的小院潮湿,环境也不好。2016年年底乔迁新居后,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郭存亮说,近几年,大户陈社区253户居民先后入住新房。

居住环境好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每天晚上,妇女、老人在文化广场上跳广场舞,年轻人在灯光篮球场上打篮球,非常热闹。

2016年,长葛市规划产业集聚区,大户陈社区被纳入城市管理范围。2017年,大户陈社区按照社区规范化标准建成大户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如今,大户陈社区南有龙凤湖,北有水厂,东有医院,西有学校。郑许轻轨颍川站紧临大户陈社区,为社区大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数十年来,大户陈社区居民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更收获了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干劲。


40年记忆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也是现行中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初在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试点。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做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