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高擎科技创新大旗 助推高质量发展

——看我市如何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摘要: 2017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4%,增速达20.5%,分别居全省第三位、第二位……

2017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4%,增速达20.5%,分别居全省第三位、第二位……

今年前9个月,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8470件,专利授权量达到4933件,均居全省第4位。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家,数量居全省前列……

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数字背后,是许昌通过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打开高质量发展的大门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科技创新已成为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劲引擎,为许昌转型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强化引领,持续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10月31日,在全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大会项目观摩会上,万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向观摩团嘉宾介绍自家产品时,颇为自豪。他们研发的智能鲜面机、智能熟面机、智能餐饮保障车、智慧餐厅等产品均为国内首创,已进驻北京等城市的大型超市、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的总部,多款产品连续4年全国销量第一,今年前10个月,主营收入同比增长37%。

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的背后,是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近年来,万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获得各项自主知识产权13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近40项,实用新型专利80多项。同时,该企业还是行业内唯一一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建立院士工作站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去年,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西继迅达(许昌)电梯有限公司成功入围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同年,我市申报的48家企业,有45家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评审。万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库2017年度河南省“科技小巨人”企业,河南路太养路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入库2017年度河南省“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

通过大力培育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创新龙头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创新集群。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仕民告诉记者,为持续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提升各类企业的创新能力,按照《许昌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计划(2016-2020年)》,我市坚持从科技型企业抓起,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制度,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分类施策,主动提升服务,围绕近百家高新技术后备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此外,我市还积极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张仕民表示,2017年以来,市科技局联合金融机构举办科技金融推广会、对接会,深入调研100多家企业,发放“科技贷”“科技保”资金超过8000万元。今年9月,我市还被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10家单位列为河南省首批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市。

导向鲜明,凝聚创新发展合力

在今年5月14日召开的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创新暨“许昌英才计划”表彰大会上,我市共拿出14589.82万元奖励、扶持“许昌英才计划”第二批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高层次人才,优秀创新型企业家、优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度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业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这是我市连续第6年重奖科技功臣、优秀创新企业。

从2013年开始,我市每年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都会表彰和重奖科技创新企业和个人:2013年,拿出760万元奖励创新型企业和人才;2014年,拿出1583万元,对突出贡献企业和获得市第六届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2013年市科技进步奖及2013年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的企业进行表彰和重奖;2015年,拿出898.3万元,嘉奖科技创新企业、个人;2016年,拿出1405.6万元对科技创新企业、个人予以重奖;2017年,拿出4953万元奖励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项目及“许昌英才计划”首批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高层次人才。

近年来,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科技创新、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均居全省第3位,工业实现利润居全省第2位;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成为居郑州之后的全省第二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家。得益于人才和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去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产总值突破2500亿元大关,达到2642.1亿元,同比增长8.7%,总量、增速分别居全省第4位和第1位。

广纳英才,努力走在中原更加出彩的前列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才定义为驱动创新的第一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紧扣创新驱动引才聚才,改革体制机制选才育才,优化创业环境用才留才,人才工作开放度明显提高,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充分显现,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2014年,处于停产边缘的河南黑马动物药业有限公司请来了中科院天然兽用药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梁剑平及其团队加盟。经过梁剑平专家团队的“把脉问诊”和科研攻关,2015年,黑马药业起死回生,销售总额增长40%。借助梁剑平团队进入由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主持的科技部“十三五”重大专项——新药创制专题青蒿素研究专项的重大机遇,禹州市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选育出适合北方地区种植的青蒿新品种,建起年产60吨、产量占世界1/4的全国最大的青蒿生产基地。

万里路桥集团引进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龙为带头人的团队,实施“基于结构层面寿命递增的耐久性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研究”项目,可使路面设计寿命提高5至10年,养护费用节省20%以上,在工程施工行业掀起了一场变革。

人才是强市之本、创新之源、发展之基。张仕民告诉记者,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发挥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了“许昌英才计划”,向全球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发出号召,广揽海内外英才来许昌落地创新创业。开放的许昌,正日益成为群英荟萃的人才发展新高地。

风劲潮涌,正可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勇攀高峰。张仕民表示,全市科技系统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打好创新驱动发展这张牌,以加快培育引进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和机构为核心任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服务水平,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