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近日,国际考古学期刊《考古与人类学科学》披露“许昌人”最新研究成果

10万年前“许昌人”已掌握较复杂石器技术

摘要: 1月9日,国际考古学期刊《考古与人类学科学》披露了“许昌人”遗址最新研究成果:10万年前,“许昌人”已掌握较复杂的石器技术,发展出灵活、高效的原料和环境适应策略。“许昌人”再度引发读者关注。

“许昌人”遗址出土的石核:A、B,盘状石核;C、D,单台面石核;E、F,具有部分勒瓦娄哇技术特点的石核。李浩供图


核心提示:

1月9日,国际考古学期刊《考古与人类学科学》披露了“许昌人”遗址最新研究成果:10万年前,“许昌人”已掌握较复杂的石器技术,发展出灵活、高效的原料和环境适应策略。“许昌人”再度引发读者关注。

1月14日,记者电话连线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许昌人”遗址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主持者李占扬。他表示,近一年来,他和研究团队在“许昌人”遗址发掘与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果。目前,“许昌人”遗址发掘和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中,将来会有更多成果发布。

记者对近一年来有关“许昌人”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成果进行盘点,以飨读者。

距今10万年至12.5万年 “许昌人”已掌握较复杂的石器技术

李占扬说,距今10万年至12.5万年、处于晚更新世早期的“许昌人”越来越引起考古学界的重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李浩、高星与山东大学及南非金山大学、美国德保罗大学的同行合作,首次全面、系统地揭示了“许昌人”的石器制作技术及相关人类行为活动信息。研究显示,“许昌人”已掌握较为复杂和进步的石器技术,发展出灵活、高效的原料和环境适应策略。

研究人员在对“许昌人”遗址2005年、2016年发掘出土的14862件石制品进行系统研究后认为,其石器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剥片与加工策略两方面:首先,石核(打下石片后用作工具的砾石部分)剥片方式多样,并以单面单向剥片、不规则多向剥片和向心剥片为主;盘状石核所占比例较高,表现出剥片程序上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其次,工具类型多,包括刮削器、凹缺器、锯齿刃器、尖状器、石钻等;少量尖状器的底部经过修理,表明可能存在配合骨柄或木柄使用的复合型工具;工具加工更加精细,刃缘更加规整,出现软锤修理和压制修理技术。而软锤工具和压制工具的发现,表明古人类已有效地开发、利用骨质资源,具备了成熟、系统的狩猎技术和群体组织行为。

对比显示,“许昌人”遗址出现了与西方旧石器中期遗址相近的器物组合和修理技术,但缺乏西方遗址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石器制作技术——勒瓦娄哇技术,故尚难确定“许昌人”是否有意识地采用了这一标准化剥片方法。专家指出,上述比较研究为人们了解中更新世向晚更新世过渡阶段东西方古人类交流和互动历史提供了宝贵材料。

“许昌人”遗址经低程度水动力改造

大部分人类行为和活动信息得以保留

李占扬表示,他与李浩、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博士以及南非金山大学教授从地质考古学的视角,对“许昌人”遗址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遗址不同地质层位的沉积环境及其对遗址本身的改造程度和影响。

“了解考古遗址的形成过程,能为合理解释考古材料奠定基础。”李占扬说,“许昌人”遗址位于建安区灵井镇,是一处由泉水形成的水塘或小型湖泊旷野遗址。遗址形成过程分析可从地层沉积物、考古材料以及古地貌景观重建等方面入手。

在“许昌人”遗址形成过程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的沉积物指标包括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和矿物成分等,考古材料指标包括石制品尺寸分布、化石和石制品的产状(长轴方向和倾角)与空间分布特点等。结果显示,“许昌人”生活时期的沉积环境经历了3个阶段:下部(第三沉积层)灰绿色粉砂层,沉积物粒径较细,磁化率和CIA(化学蚀变指数)较低,指示缺氧环境下水域平静、水动力较弱的沉积环境,气候可能以相对干冷为主;中部(第二沉积层)棕红色粉砂层,不含钙积层,沉积物粒径较粗,磁化率和CIA较高,指示水域波动频繁、水动力较强的沉积环境,气候可能以暖湿为主;上部(第一沉积层)浅棕红色粉砂层,不含钙积层,但磁化率和CIA降低,可能指示相对冷湿的气候环境,水动力仍然较强。整体来看,不同沉积阶段的考古遗存都曾经历水下埋藏环境。而整个剖面以粉砂为主的沉积物粒度特征说明水动力总体上并不大,以低能量水流为主。遗址出土石制品的尺寸分布显示,文化遗物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筛选和搬运。化石和石制品经历了低能量水动力的扰动。

综合来看,“许昌人”遗址发掘区域的考古遗存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较低程度的水动力改造,大部分人类行为和活动信息得以保留,为进一步分析遗址性质、古人类技术及环境适应行为等提供了良好条件。

“许昌人”遗址发现中国最早骨质工具

对中国缺少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观点提出挑战

李占扬说,考古专家对“许昌人”遗址出土文物进行研究时,在2018年新发现7件骨质软锤工具。这是目前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骨质工具,距今约11.5万年。

这项研究成果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合作完成。新发现的7件骨质软锤工具中,6件以食草类动物破裂长骨为原料,1件以鹿角为原料。

李占扬介绍,这些骨质软锤工具的用途主要是制作和修理石器。在骨质工具出现前,通常采用的是石器打制石器的原始办法,软锤工具的使用可以让石器刃缘更整齐,提高了石器的利用率。

“此次‘许昌人’遗址骨质软锤工具的发现和研究,对长期存在的中国缺少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观点提出了挑战。”李占扬说。

李占扬表示,骨质软锤工具的发现,首次证明中国至少在距今11.5万年前就出现了石器技术上的革新和进步,表明当时中国古人类已经拥有相当发达的大脑,在被大自然支配的同时,很可能通过智慧创造出一个新的时代。

“与同时期的人类相比,‘许昌人’行为能力比较强,有许多可以深入研究。比如,在石器使用、狩猎、生活、艺术品等方面,以后各项研究会更加细化。”李占扬说,目前,“许昌人”遗址的发掘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中,将来会有更多成果发布。

新闻连连看

“许昌人”可能是中国古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

2017年3月3日,以李占扬为第一作者的“许昌人”研究论文发表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美国《科学》杂志上。论文称,10多万年前的“许昌人”可能是中国境内古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

论文展示了“许昌人”是中国古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交流并向现代人过渡的证据,为中国境内古人类连续演化的证据链增添了非常关键的一环。“许昌人”是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的,不是外来的,并有与欧洲人种交流的证据。这就支持了现代人多地起源说,排斥了非洲单一起源说。

从研究来看,“许昌人”除了可能是中国北方人类祖先外,还可能是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祖先。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