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打造新时代社区治理的“魏都样本”

——魏都区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纪实

摘要: 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参与者不再只有政府、设计师,居民、商户等也都加入其中,参与设计、达成共识,最终决策执行;一节为社区孩子开放的“四点半课堂”,不仅让孩子们的课外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也解决了家长们生活中的大烦恼……

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参与者不再只有政府、设计师,居民、商户等也都加入其中,参与设计、达成共识,最终决策执行;一节为社区孩子开放的“四点半课堂”,不仅让孩子们的课外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也解决了家长们生活中的大烦恼……

这些,都是魏都区在社区治理方面的创新实践。近年来,魏都区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党的建设为统揽,以机制创新为抓手,突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社区治理新模式,由此催生出一幅干群同心同向同德、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画卷,社区建设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3月25日,魏都区荣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称号,成为该批次实验区河南省唯一入选单位。

4月9日,市委书记胡五岳作出重要批示:“对魏都区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予以充分肯定。望再接再厉,进一步做好实验区各项工作,推出更多可复制的经验。”

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敲门”,突出党建引领,激发居民自治动力

看着天气一天天变暖,魏都区西湖社区煤机总厂北家属院的居民终于不再闹心——小区院子经过改造提升后,换了新颜。“以前路面坑坑洼洼,路灯不亮,特别是天气热了,小区里下水道不通,气味儿难闻。现在好了,路平了,灯亮了,人也舒心了。”4月10日,居民赵增亮说,“看着老旧小区变美了,大伙儿特别感谢小区党支部。”

作为破产企业家属院,煤机总厂北家属院居民在小区党支部的推动下选出院委会,实现了小区大小事的自治共享,并推动形成了小区长效管理机制,让这个老旧庭院焕发出了新活力。

像这样的小区、楼道党支部或党小组,已全面覆盖了魏都区的86个社区。作为许昌市中心城区,魏都区城镇化率近95%,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同时,也给社区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探索社区治理创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已经成为不能回避的新课题。

“社区是基层基础,是社会管理的基层单元。”魏都区委书记张书杰表示,“只有健全和创新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激活社区党建‘细胞’,才能做到‘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才能推动社区治理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

为有效提升辖区居民获得感,魏都区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敲门”,大力推动服务前移,通过实施党建“1369”工程,建立完善区、街道办、社区、网格“四级网络”党建体系,将全区86个社区划分为620个党建网格,在每个党建网格成立了党组织,以党建网络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百姓诉求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以党的建设高质量为统揽,如今走入魏都区,“15分钟养老圈”“15分钟健身圈”“15分钟健康服务圈”“15分钟便民服务圈”让辖区居民直观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民生温度,更激发起大家共建家园的火热激情。据统计,魏都区注册志愿者达10.9万人,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

作为小区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之一,维护小区的环境卫生现在已成了赵增亮的“必修课”。“过去环境脏、没人管,住着心气也不顺。现在小区改造得这么好,我们就绝不能让小区回到老样子。”他说。

变“代民做主”为“由民做主”,实施公约行动,释放居民自治活力

在魏都区北大街道办事处八一社区,家庭医生的定期上门让辖区居民吃下了“定心丸”。

八一社区市人民医院家属院建于2001年,有154户居民,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小区总人口的21%,80岁以上老人有25人,子女不在身边的有20户,部分老人日常生活无人关注和照顾的问题日益突出。而另一方面,该小区内在职和退休的医务工作者有近60人,尤其是退休人员发挥余热的愿望很强烈。

怎么办?该社区工作人员霍霞飞介绍,以前社区里也组织义诊活动,但是举办时间既不固定,服务重点也不突出,居民参与的热情不高。针对此种情况,八一社区发动热心居民组建“医路陪伴”公益志愿团体,利用座谈会等形式探讨制定团体公约,服务时间、服务重点、服务形式等由居民自己进行约定。“《家庭医生公约》正式出炉后,10名团队成员都在公约上认真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依靠居民公约的柔性力量,小区里的难点、热点问题迎刃而解。”魏都区区长李朝锋表示,魏都区以公约行动为主题申报“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就是通过政府搭台让居民“唱戏”,逐步让公约内化为居民的道德情感,外化为服务社区的自觉行动,在实践中探索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路径。

“公约行动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公意为基础,以赋权、参与为核心,以协商、共治为手段的一种社区治理方式。”魏都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社区工作委员会主任柴凤祥介绍,围绕实施公约行动,该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引导居民针对社区存在问题,充分表达诉求,集中民智分类建立公约,并通过建立公约协商、执行、激励及保障的闭环机制,确保居民公约持续平稳运转。

目前,魏都区开展公约行动试点工作的15个社区,根据各自特点和居民意愿,先后制定实施了居民公约项目45个,公约行动团队成员达到300人。各具特色的居民公约,从源头上、基础上完善和深化了居民自治,走出了一条“魏都模式”的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之路。1月24日,在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申报论证会上,魏都区作为河南省唯一入选单位,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专家评审组的评审。

变忙而无序为井然有序,强化基础保障,增强居民自治实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对标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魏都区以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契机,不断夯实服务基础,完善社区服务要素体系,在显著提升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的同时,持续提升着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魏都区财政每年列支1500万元社区建设经费、1383万元社区运行经费,打造以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等为标准配置的综合性便民服务场所;建立“三岗十六级”社区干部薪酬体系,同时打通社区干部上升渠道,有效激发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创新社区精细化管理,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让居民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多元化、个性化的社区公共民生服务。

在创新实践过程中,魏都区还充分借助外部力量,联合国家民政部社区建设顾问组专家成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陈伟东创造性地成立了社区工作研究中心,每年对全区社区工作者进行实务能力培训,有力推动了公约行动在魏都区的落地开花。

“以前开展社区工作就是靠嘴靠腿,社区干部虽然忙碌,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不高。”区委社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康旭表示,随着社区功能的日益完善,社区工作者经过培训掌握公约行动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技巧,既减轻了自身的工作负担、提高了社区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也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增强了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坚实的骨干队伍、以人为本的待遇落实到实用的服务场所、健全的制度机制,无不体现着魏都区创新驱动的勇气和敢闯敢试的担当。带着为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鲜活样板的崇高使命,记者了解到,魏都区将在现有45个公约项目的基础上,用两年的时间让公约行动覆盖全区所有社区和庭院,使居民公约成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支撑。

一个个和谐美丽的社区,成为魏都区崭新的城市名片;一张张发自内心的笑脸,见证了这座城区的温度与情怀。在通往更加幸福的路径上,魏都区探索的脚步却从未停歇,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建设中不断向远方延伸……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