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尚庄村:“转”出 “中原西瓜第一村”

摘要: 5月12日上午9时,襄城县湛北乡尚庄村村委会大院内,湛北乡第九届西瓜采摘旅游文化节开幕。在最为引人注目的“瓜王”评选中,村民朱红亮一个重达21.4斤的西瓜被评为“瓜王”。

“18斤7两!”

“20斤整!”

“21斤4两!”

……

5月12日上午9时,襄城县湛北乡尚庄村村委会大院内,湛北乡第九届西瓜采摘旅游文化节开幕。在最为引人注目的“瓜王”评选中,村民朱红亮一个重达21.4斤的西瓜被评为“瓜王”。

襄城县湛北乡第九届西瓜采摘旅游文化节现场。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徐鼎烨 摄

“我种了15年大棚西瓜,这是第一次拿到‘瓜王’,真不容易。”朱红亮笑着说。想成为“瓜王”,确实不容易,要从几十万个西瓜中挑出来、比出来——被誉为“中原西瓜第一村”的尚庄村,目前种植大棚西瓜1100余亩,每亩可收获西瓜600余个,亩产近万斤。

“今年西瓜行情很不错,1斤能卖到1.5元。”尚庄村党支部书记周自克告诉记者,目前,尚庄村85%的村民、85%的耕地种植大棚西瓜,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不到800元增至2018年的近2万元。

“我是1994年嫁过来的。2001年之前,尚庄村穷得很,家家户户都是红石墙瓦房,一下雨,路上全是泥。俺家开始种大棚西瓜那年,拉盖大棚材料的拖拉机,车轱辘陷到泥里一半儿,找了好几个人才推出来。”作为尚庄村首批种植大棚西瓜的村民,常素英提起种植大棚西瓜给家里、村里带来的变化感慨良多,“现在,家里两层小楼盖起来了,小汽车也买了,出门全是水泥路,日子过得跟天上的神仙一样!”

好日子是慢慢积累而来的。2001年,为彻底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新改选的尚庄村党支部听取村里几位长年在外贩卖西瓜的“能人”建议后,组织村“两委”干部到山东昌乐、寿光等地考察学习,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带领群众种植反季节大棚西瓜、蔬菜,走“一村一品”致富道路。

“第一年种植大棚西瓜时,全村只有13户参与,不是村干部,就是党员,或是村干部的亲戚。”时任尚庄村党支部书记的雪二套回忆说,种植大棚没有“本钱”,村“两委”帮助协调惠农贷款,常素英家当年就贷款8000元。

看到首批种植户通过种植大棚西瓜增加了收入,越来越多村民参与进来。仅3年时间,全村大棚西瓜种植面积已拓展至800余亩,不仅形成了规模,也打出了名气。

随着规模不断扩大,问题随之而来——瓜农各卖各的品种、各卖各的价钱,“丰产”却不“丰收”。“当时,正好中央出台政策,鼓励农村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外出取经,最终由村党支部牵头,创办‘绿之洲’合作社,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统一价格,增强尚庄西瓜的市场竞争力。”周自克说,后来,尚庄村还注册了“湛清”西瓜品牌,申请了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形成了“公司+市场+农户”立体化产业发展模式。

记者看到,在尚庄村的田间地头,停满了挂着各地车牌的大货车,紧张有序地收购西瓜。据介绍,该村西瓜单日成交量超过100吨,销往湖北、西安、青海、甘肃等地。“俺家今年种了13亩,根本不愁卖。前段时间,西瓜还没熟,已经有往年的客户打电话,让专门给他们留住。”常素英笑着说。

“为啥我们村西瓜卖得好?那是因为我们不断根据市场需求、顾客口味的变化,优化西瓜品种。2001年到现在,我们的西瓜品种都换了三四次了。”周自克指着现代化玻璃温室大棚里的吊瓜说,“你看,我们现在正在发展种植‘牛奶爆瓜’。别看个头小,它糖分更多,口感更好,当‘礼品瓜’再好不过了。”

常素英家今年种植的13亩大棚西瓜中,“牛奶爆瓜”就有4亩多。“虽然产量低,但价格高,一斤3块多,算下来比传统大西瓜的收入还要高一些。”常素英说,“这两年,不少人开着小汽车到棚里来摘瓜,这小吊瓜也比大西瓜卖得更好。”

发展生态观光采摘游是尚庄村的发展方向。“下一步,我们将紧紧抓住尚庄村列入美丽乡村群的机遇,依托首山等良好的生态环境,改造提升现有大棚,种植牡丹、海棠、雪桃等花木果蔬,大力发展农旅一体化,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周自克说。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