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家庭农场鲜果香

摘要: 5月15日10时许,襄城县湛北乡姜店村孔莲家庭农场内,50岁的孔莲正在大棚内和工人们一起劳作。大棚内种满了葡萄树,这些葡萄树已经长到一米多高,都结满了成串的大粒青葡萄。这些葡萄6月中旬就能成熟上市。葡萄树丛间,每隔三五米远,便有一个工人一手托着还未成熟的葡萄串,一手拿着剪刀将一颗颗葡萄剪掉。

5月15日,村民在位于襄城县湛北乡姜店村的孔莲家庭农场为油桃疏果。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牛书培 摄

5月15日,航拍位于襄城县湛北乡姜店村的孔莲家庭农场果蔬大棚。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牛书培 摄


“这葡萄长得真叫人喜欢啊!一串得一斤多吧?”

5月15日10时许,襄城县湛北乡姜店村孔莲家庭农场内,50岁的孔莲正在大棚内和工人们一起劳作。大棚内种满了葡萄树,这些葡萄树已经长到一米多高,都结满了成串的大粒青葡萄。这些葡萄6月中旬就能成熟上市。葡萄树丛间,每隔三五米远,便有一个工人一手托着还未成熟的葡萄串,一手拿着剪刀将一颗颗葡萄剪掉。

“大姐,这葡萄长得这么好,为啥剪掉呀?”记者走进葡萄大棚,好奇地看着孔莲手上的动作,看着滚落在地上的葡萄心疼地问道。

“这你就不懂了!这是俺在给葡萄疏果。你看,没有疏过果的葡萄一颗紧挨着一颗,中间一点儿缝隙都没有,很难再长大。俺们剪掉葡萄串上的小果、坏果,让果实之间空间变得稀松,这样果实就会长得又大又甜。”孔莲一边疏果一边给记者解释。

记者一行继续往农场里面走,只见上千亩的果园一眼望不到边。果园内种满了葡萄树、桃树等品种丰富的果树。这些果树枝叶茂盛,果实累累,长势喜人。记者时不时会遇见工人在果树间浇水、除草、疏果等。

在两个葡萄大棚间的地头,48岁的姜店村妇女贾君香正在挖沟浇地。贾君香的爱人在外地打工。为了照顾家里正在上中学的一双儿女,她就近在村里的孔莲家庭农场当工人,不耽误照顾家。“平日里,俺在这里做些浇水、施肥、打叉、疏果的农活儿,一天能挣五六十块钱哩。”贾君香一笑露出两排白牙,“乡亲们大部分翻新了房子。今年,俺也攒着劲儿把家里的房子翻新一下!”

2013年、2014年,孔高朝、孔莲夫妇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共承包了姜店村的近1200亩土地,注册成立了孔莲家庭农场,培育了四五百亩地的葡萄和桃树苗,种植了夏黑、金手指、翠玉、滕仁、醉金香5个葡萄品种和中油19、突围2个桃子品种的上千株果树。通过几年的辛苦经营,夫妻俩在土地里掘到了金。

孔高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桃子的产量为2500公斤左右,按照市场批发价每公斤4元计算,一亩地收入1万元;一亩地葡萄的产量约为2000公斤,同样按市场批发价每公斤8元至10元计算,一亩地收入1.6万元至2万元,除去工人、肥料等各种费用外,一年纯收入就有300多万元。今年,葡萄、桃子大丰收,保守收入可达400万元。

“以前,咱村大部分村民靠传统作物养家,一亩地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钱。如今,种植果蔬类作物的家庭农场不但让农场主尝到了甜头,也成了俺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带动了俺村经济发展。”姜店村党支部书记陈全义接过话茬儿兴奋地说,自从有了家庭农场,村里的“40后”“50后”“60后”妇女都成了“香饽饽”,原先赋闲在家无事可做,如今通过做一些日常拿手的农活儿,一天能挣五六十元钱。这不仅提高了村民的家庭收入,而且改善了乡村风貌。

孔莲家庭农场只是姜店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项目。依靠交通优势,姜店村还发展起了货运,组建了货运队,村民人均年收入有四五千元。村里家家户户几乎都盖起了新房,村民的生活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

■ 记者手记

村里妇女家庭农场淘金,赚钱顾家两不误

对于很多城市居民来说,家庭农场是个新鲜词。对于襄城县湛北乡姜店村的村民来说,家庭农场就像一个个“淘金场”。这个村共有2740亩耕地,其中2100多亩已经流转,流转出去的土地不再种植传统的小麦、大豆、玉米之类“懒庄稼”,而是改种大棚葡萄和各种果树。

自从有了家庭农场,“40后”“50后”甚至“60后”的姜店村妇女都成了“香饽饽”,是插枝、洒药、浇水、施肥、打叉、疏果的能手,不出村每天就能挣到五六十元,还不耽误洗衣、做饭、接送孩子。孔莲家庭农场既是河南省示范家庭农场,也是巧媳妇创业就业工程示范基地。在这里,无论是农场主还是雇工,都干劲儿十足,个个满脸“艳阳天”。她们计划着翻新住房、添置私家车或者为老人、孩子购买新衣,也规划着充满希望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