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种好“梧桐树”, 引回外飞“金凤凰”

摘要: “看见那一片黑网盖住的地方没有,下边就是我们村弄回来的宝贝。”6月27日,记者一行刚到东城区永昌街道办事处宁门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宁学志就迫不及待地领着我们去地里看“宝贝”。

宁学志(左)和陈坤记对宁门村花菇种植充满希望和信心。 王志鹏 摄

“看见那一片黑网盖住的地方没有,下边就是我们村弄回来的宝贝。”6月27日,记者一行刚到东城区永昌街道办事处宁门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宁学志就迫不及待地领着我们去地里看“宝贝”。

“咦?看这架势种的应该是蘑菇,不过跟其他地方见的大棚又不一样。肯定不是平菇,也不太像香菇啊?”记者看着头顶的大片黑网棚有些捉摸不定。

“哈哈哈,说上来香菇,算是对了一半!”宁学志开怀大笑,“俺这种的叫花菇,是香菇中的极品,一斤能卖百十块嘞!”

这时,旁边走过来一个年龄60来岁的老农,笑着说:“这东西,搁咱这儿很少见,长出来大部分都出口到日本、韩国了。”

说话的老农名叫陈坤记,这个种花菇的大棚就是他的。陈坤记介绍,花菇怕高温和光照,所以不能用塑料大棚。搭起黑网,就是为了遮挡阳光,通风透气。

“俺村能引种花菇,多亏了坤记。”宁学志拍拍陈坤记的肩膀说。

7年前,陈坤记陪媳妇回平顶山鲁山老家串亲戚。闲聊时,他媳妇的大侄子让他们到鲁山种花菇。经侄子一介绍,在了解了种花菇的收益后,陈坤记当即就决定留在鲁山。

2016年,陈坤记回家过年,因一场车祸,无法再回鲁山。过年期间,邻居贾根记无意间问起了种花菇的情况。

“当时坤记说了个‘中’,绝对比出去打工强。”贾根记笑着回忆道,听了种花菇的收益,第二天就让女儿开车拉着他和陈坤记直奔鲁山。看完后,贾根记被当地种花菇的规模和收益震住了。

回村后,两人一合计,光自己种植的话规模上不去。两人找到宁学志,没想到宁学志到鲁山一看也被震住了。

“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南方的人去收花菇。”宁学志说,“半布袋花菇,也就30来斤,120块钱一斤,卖了3000多块啊!”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宁学志仍然非常激动,“现场数钱,看得人真是眼红,没想到木头上也能长出‘金疙瘩’。”

眼红了、心动了,就抓紧时间干。从鲁山考察回来后,宁学志马上向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李万顺汇报。李书记在仔细听完汇报后,又专门到宁门村和村民一起讨论。详细了解情况后决定大力支持,还要求花菇试种成功后,有计划地扩大种植规模,在宁门村形成一个花菇种植基地。

“从考察到把花菇种下,我们前后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宁学志兴奋地说。先期试种的共有10户村民,合计60亩。刚开始,有几户资金不够,在街道办事处的协调下,都成功地拿到了贷款。

“有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再加上坤记这个免费技术员,大家都很有信心。”宁学志说。宁门村的第一批花菇,今年11月份才能长成。不过,之前会长出一些片状的蘑菇,就这些片状的蘑菇,每斤也能卖到二三十元呢!

陈坤记说,今年大家还在种花菇的地里投放了知了种,过几年一亩地能再增收几千元钱。

为啥花菇在宁学志心里是个宝贝?不光是产值高,他还想用这个“金疙瘩”把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吸引回来。

宁门村的特色是种植业,全村1360亩地,种了辣椒500亩、红薯500亩,其他的还有西瓜、甜瓜等经济作物。但是,现在留在村里种地的,大部分是五六十岁、出去打工不好找活儿的人。

“我为啥想把年轻人吸引回来?因为年轻人脑子灵、心也大。”宁学志说,他们村种的红薯,基本都用来做粉条。要是有年轻人在,就可以搞网上销售。

“鲁山那边,种花菇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陈坤记也说。

“今年这花菇只要见着效益,那收入就比出去打工还强。到时候,我不相信年轻人不回来。”宁学志踌躇满志地说。

村里的年轻人为啥出去打工?因为在家种地挣得少。农村要发展、要振兴需要人才,更需要年轻的人才。有本事的年轻人只有回到农村,利用他们的知识干事创业,才能让农村的发展有后劲儿。

宁学志说,土地流转之后,农村具备了搞大规模种植的条件。现在,宁门村又找到了花菇种植这个高产值的门路。他们这些在家的老人,要努力种好“梧桐树”,为年轻人回乡发展打好基础。希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能回来,利用自己的所学所见,为家乡的发展和振兴,增添活力、提供动力,把“穷家”筑成“金巢”。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