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大慕庄社区:79岁老兵和他的文化大院

摘要: 7月25日,记者在建安区灵井镇大慕庄社区采访,在社区西部的一个小院里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与其他普通民居不同,这个庭院的大门上方悬挂着写有“述德堂”字样的牌匾。庭院的主人是慕天佑,今年79岁。慕天佑1958年入伍,从副团职务上转业到湖北省黄石市工作。退休后,他一心回村开办文化大院。

慕天佑(右)和慕更有在辅导孩子做功课。 黄增瑞 摄

7月25日,记者在建安区灵井镇大慕庄社区采访,在社区西部的一个小院里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与其他普通民居不同,这个庭院的大门上方悬挂着写有“述德堂”字样的牌匾。庭院的主人是慕天佑,今年79岁。慕天佑1958年入伍,从副团职务上转业到湖北省黄石市工作。退休后,他一心回村开办文化大院。

“先祖慕甲荣在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由拔贡中举,曾任禹州训导。‘述德堂’是他所办私塾的名字。他著有《述德堂诗稿》《述德堂小草》等。”慕天佑说,在市区西湖公园“西湖莲舫”景点“许昌十二贤士”人物浮雕墙上,西边第一个雕像就是慕甲荣。

“大慕庄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据资料记载,特别是在慕甲荣办私塾‘述德堂’后,大慕庄先后出现19位文化名人,有秀才、举人、太学生等。”慕天佑说,留住村庄文化,弘扬文明村风,是他办文化大院的初衷。

慕天佑介绍,他最早回到大慕庄办文化大院是在1997年3月,后因妻子患病需要照顾,文化大院于2003年3月停办。妻子离世后,2010年7月,他重新选址再建,先后投入45万元。

7月25日,在大慕庄文化大院,有63名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免费学习功课,71岁的退休教师慕更有正在一个圆桌旁给几名孩子辅导功课。

“暑期里,好多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有的结群乱跑,存在安全隐患。我想,不如把他们组织起来一起学习。”慕天佑说,2017年7月,他和村里的退休教师慕更有、慕建业等人商议,决定在文化大院里免费举办补习班,时间是每天上午8时至11时30分,为期一个月,今年是第三期。

“除了大慕庄的学生外,还有12名是附近小慕庄、老关赵、杨庄、竹园村的学生。”慕天佑说,8月上旬,他还准备和孩子们一起举办一场运动会,项目有跳绳、拔河、下五子棋等。

“父母养我一大恩,我报父母一小德”“成才理应早立志,读书还须少年时……”记者注意到,在大慕庄社区文化大院,悬挂着很多以孝善教育为内容的楹联。慕天佑说,目前,他建的文化大院还被命名为“建安区特色文化基地”“建安区图书馆分馆”“农家书屋”,藏书4500多册。平时,除了学生外,不少社区居民也前来借阅。根据借阅记录,社区居民慕秋红、宋应彬等人以及6名学生被评为“阅读达人”。

记者了解到,慕天佑等25名社区居民还成立了建安区灵井镇大慕庄文化协会,每年会聚在一起商议如何发展社区文化等事宜。如今,他们自筹资金先后印刷了《述德堂文化》《慕容慕氏族史》《先儒慕甲荣传记故事·佚著》等册子,以家风家教、传统文化、道德操守等为内容,对大慕庄的村史及人物事件进行总结,留住了乡村记忆。

大慕庄社区党支部书记慕玉发说,慕天佑自己投资建文化大院,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传承了社区文化,使群众的文明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戍边从军尽义务,解甲归里办文化。我会继承先贤慕甲荣的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慕天佑说,目前,灵井镇人民政府、建安区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大慕庄社区对文化大院都给予了很多支持。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对大慕庄文化大院进行扩建,满足更多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

记者手记

传承村庄文化 汲取“精神营养”

移风易俗,传承文明,留住乡愁,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是一个继承与延续的过程。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精神支点也不能丢。一个村庄的变迁亦如此,留住乡村记忆,会让居民在社会发展中无论走得多远,都能找到自己的根脉。

正如年近八旬的慕天佑所言:国有正史,地方有志,族有族史,家有归依,人有归宿。从部队转业到单位退休,赋闲下来的他首先想到的是生养自己的小村庄。他选择从城市回到农村,用自己的积蓄办文化大院,很多人说他“傻”,但他认为“值”。他和社区居民一起编写了3本有关村庄、慕姓先祖和乡村文明的图书,是对社区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扬。

置身大慕庄文化大院,我们能够感受到村庄的厚重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大慕庄留住了“乡愁”,也就找到了村庄发展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