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麻地川村:红色旅游引领致富路

摘要: ​禹州城北,具茨山脉横亘绵延40公里。山脉中段,有座海拔429米的大鸡山。大鸡山北麓,半山腰处,有块平坦的台地,几座破旧的砖瓦房、几间废弃的窑洞掩映在树丛荒草之间。这里,便是已经废弃的鸡山老村。

李应宾在介绍禹密新中心县委旧址。 吕正子 摄

禹州城北,具茨山脉横亘绵延40公里。山脉中段,有座海拔429米的大鸡山。大鸡山北麓,半山腰处,有块平坦的台地,几座破旧的砖瓦房、几间废弃的窑洞掩映在树丛荒草之间。这里,便是已经废弃的鸡山老村。

鸡山村是禹州市浅井镇麻地川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近年来,相关部门在大鸡山山脚下修建了鸡山新村,鸡山老村便被逐渐废弃了。

7月31日上午,一位身形不高、头发花白的老人来到这里。他拨开杂草、踏过荆棘,来到一间废弃的窑洞前查看。老人名叫李应宾,今年73岁,以前曾担任原麻地川村小学的校长,退休后一直致力于当地的文化研究。“这间废窑洞是一处红色革命遗迹!”李应宾说,74年前,这间窑洞连同周围的几间瓦房,曾是禹(县)密(县)新(郑)中心县委和禹密新独立团驻地,是麻地川人积极投身革命、勇于斗争的见证。

1945年2月,由沈甸之担任团长的禹密新独立团在密县成立,随后便来到禹北山区作战。当年3月底,禹密新办事处、禹密新中心县委、禹密新抗日武装部相继成立。“我们麻地川人非常拥护革命,那时不少青年人都积极参军,很多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了!”李应宾介绍,麻地川村的烈士中,最著名的是李朝群、席国全、高志国三位烈士。

李朝群烈士生于1921年,1945年任玩花台抗日民主政府的民政助理。当年7月,驻守在顺店镇的伪、顽头子张锡爵派出500多名匪徒突袭玩花台区抗日民主政府,包括李朝群在内的30多名区干部向外突围。战斗中,李朝群被俘押往顺店。在敌营里,穷凶极恶的敌人把刺刀插入李超群的口中搅动,又砍下他的头颅挂在顺店寨北门外。后来,李朝群的遗骨被群众装殓掩埋,新中国成立后迁入禹州市烈士陵园。

席国全、高志国二位烈士生前在一起工作。1945年年初,席国全任张垌抗日区政府副区长,高志国任张垌抗日区干队分队长。当年4月,伪、顽势力趁我主力部队在外作战,偷袭了张垌抗日区政府。席国全和高志国二人被俘后被杀害。

如今,74年过去了,麻地川青山依旧,村民们也过上了祥和平静的生活,然而烈士的英雄事迹和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却被麻地川人世代相传。

“按照族谱来算,李朝群烈士是我的五伯!”麻地川村村主任李保东今年50岁,是李朝群的同族后辈。他从小就听老人讲李朝群的故事,并以身为烈士的后人为荣。无论是在部队服役还是回乡做村干部,他都秉持着烈士的奉献精神。

今年42岁的席三军,是席国全烈士的曾孙。“太爷爷牺牲前曾见过我爷爷,叮嘱他一定要相信党、依靠党,永远跟党走!”席三军说,这些年来席国全的后人们一直遵照他的遗嘱,本分做人、勤恳做事,受到邻里的尊重。

“不光是烈士的后人,我们村的普通村民对这些革命先烈都非常尊敬!”麻地川村党支部书记崔丙军说,一方面,烈士的故事在村中口口相传,老人们常以烈士为榜样教育后代子孙;另一方面,村干部们在做群众思想工作时,也常把烈士的精神讲给他们听。

崔丙军表示,麻地川村地处禹北山区,经济水平较低。而革命先烈的斗争与奉献精神,则是麻地川村的宝贵精神财富。

目前,麻地川村主打“旅游牌”,该村的旅游业将沿着三条主线来发展。首先,绵延的具茨山脉、巍峨的北大鸿寨、秀丽的乔龙山,给麻地川带来了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山村生态游就是该村旅游业的“第一条线”;相传,五代后汉时期,后汉皇帝刘知远及其皇后李三娘曾在麻地川生活,该村至今留有李三娘墓、黑虎庙等历史遗迹,以刘知远、李三娘故事为主的乡土文化游,是麻地川旅游业的“第二条线”;最后,革命前辈留下的红色革命遗迹,以及烈士们的英雄事迹,构成了麻地川村旅游业的“第三条线”——红色文化游。

在这三条线中,麻地川村“两委”班子最看重红色文化游这条线。一方面,开展红色教育、宣传红色精神、传播红色基因,是当前社会的主流,麻地川村拥有众多的“红色资源”,挖掘、利用好它们,即是对红色精神的弘扬与传承;另一方面,红色文化游具有示范与引领的作用,这方面的旅游项目做好了,可以有效地带动山村生态游和乡土文化游。

“我们相信,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村百姓的支持下,麻地川村的红色文化旅游一定会做起来。乡亲们也会在红色精神的传承中走上致富路,生活美起来!”崔丙军说。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