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八七社区:“红色引擎”激发澎湃动力

摘要:

“当年,毛泽东主席来这里视察时,走的就是这条路。”6月14日上午,在长葛市长社路街道办事处八七社区,今年77岁的当地居民张廷周指着眼前的一条刚刚翻修改造过的柏油路,感慨地向记者讲起了伟人当年视察八七村的故事。

全长1公里的视察路两侧高楼林立,店铺一派繁华景象。陈晨 摄

这条路叫视察路,全长1公里,沿线随处都是红色的印记。当日,自西向东,记者沿着这条路走访了一遍看到,路的西端,矗立着一尊毛主席汉白玉站立雕像,路的东头,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毛主席视察纪念坊,路北侧是毛主席纪念馆,目前竖起了蓝色的围挡,正在进行修缮。除了这些红色的印记之外,路两侧高楼林立、店铺云集,呈现出来的是一派繁华景象。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个贫穷的小村子。

“我家原来就住在毛主席雕像的西侧不远处,那时候,村子四周都是田地,大家以种地为生,遇到年景不好的时候,连肚子都填不饱。”张廷周回忆说,八七社区原名宗寨村,原来是一座只有200多户居民的村庄。1958年8月7日下午,毛主席来到长葛县宗寨村视察。为纪念这一重要历史事件,1968年经许昌地区行署批准,宗寨村更名为八七村。改革开放以后,八七村变成了城中村。五六年前,已经和长葛市区融为一体的八七村更名为八七社区,延续至今。

“因为毛主席的那次视察,八七社区被贴上了厚重的红色标签。”八七社区办公室主任李鸿义说,这之后,八七社区(八七村)迎来了新的机遇,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李鸿义今年62岁,对八七社区今昔之变,感慨不已。据他回忆,20世纪90年代初,是八七村最辉煌的时期。

那时,八七村充分发挥村庄紧临县城的地理优势,先后办起了宇新活性炭厂、中原高压电器厂、同兴化工有限公司、八七建筑公司等20多家骨干企业。1991年,八七村工农业总产值率先突破亿元大关,成为许昌市首个亿元村、全省瞩目的明星村;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58亿元,利税1200万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1992年3月18日,《河南日报》专门对这个亿元村进行了报道。李鸿义说,之所以对这个日期记忆深刻,是因为,报道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负责办公室工作的他忙得不可开交。

那时的八七村,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先进村”,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明星村”“中州新村”。1993年,当时的八七村党支部书记李建中光荣当选为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后来,八七村又成立了农工贸联合公司,发展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并先后形成了长社市场、中原农贸综合市场、铁东农贸综合市场、八七摩托城等较大规模的市场。这些市场一度占据了长葛市区商贸服务物流业的半壁江山。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八七社区的一些集体企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只剩下宇新活性炭厂、中原农贸综合市场、八七摩托城、铁东综合农贸市场4家企业,但民营经济一直比较繁荣。

夏日炎炎,在毛主席纪念馆东侧的复古连廊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或聊天,或打牌,看上去闲适安逸。“我们社区的保障体系相对比较健全,这里的老年人不仅能享受到国家的养老金政策,还能领到社区发放的‘退休金’。”李鸿义说,如今的八七社区收支基本平衡,社区内部实行“商品粮”制度,每人每月发放50元的面粉钱。社区内实行“老年退休”制度,女性年满55岁、男性年满60岁的社区居民,不仅每月能领取80元的国家养老金,还能享受社区发放的每人每月80元的“退休金”。而每年春节和8月7日纪念活动日,每人还能领取240元和100元的过节费。

“除了能享受社区一些福利之外,在社区的支持下我还做点儿生意,日子过得愈发幸福。”该社区居民赵志彬说。赵志彬今年45岁,说话浑厚有力。他说,在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他在中原农贸综合市场开了一家商铺,专营粮油等产品。“我在这里开店刚满20年,靠着这门生意供应两个孩子上学。目前,该市场正在修缮,等完工之后,经营环境会变得更好,人气会更旺,我准备将店面规模扩大一倍,做大生意。”

夜幕降临,暑气渐散,占地20余亩的毛主席视察纪念广场成了八七社区居民的集聚地,这里设置有舞台、健身器材、灯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儿童游乐设施等,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健身、休闲需要。“2010年,社区投资300多万元,对社区办公楼后面的空地进行了改造,方便社区居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李鸿义说,特别是每年的8月7日纪念活动日,这里都会举行篮球比赛,邀请长葛市有名的球队参加,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