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许昌专场新闻发布会实录

摘要:


9月11日上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许昌专场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举行。图为多家媒体的“长枪短炮”聚焦许昌专场新闻发布会。    本报记者    朱宁 摄

图为发布会结束后人民日报记者接受我市媒体专访。本报记者 朱宁 摄



图为参会记者在参观“智造之都 宜居之城——高质量发展的许昌实践”相关展板。                                    本报记者 朱宁 摄

9月11日上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河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许昌专场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举行,发布会主题为“智造之都、宜居之城——高质量发展的许昌实践”。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媒体记者围绕许昌如何打好“四张牌”,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推进郑许一体化,创造良好营商环境,深化对德合作,改善保障民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踊跃提问。市委书记胡五岳、市长史根治逐一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现实录如下:

关键词

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

人民日报记者: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调研,要求河南打好“四张牌”。2018年,省委书记王国生、省长陈润儿要求许昌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许昌在贯彻中央、省委精神过程中,提出要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请问,许昌为什么要提出这一目标?

胡五岳: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许昌工作的关心。之所以提出这一目标,我们考虑了多重因素,人民群众有期待,开展建设有条件,区域发展有特色,担当尽责有作为。最重要就是要结合许昌实际,把总书记提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四张牌”打好,让总书记的希望和嘱托在许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先说说“智造之都”。许昌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制造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全市拥有许继、森源、黄河、瑞贝卡、金汇、首山化工、远东传动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培育了一大批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和一支高素质企业家队伍,这些是我们建设“智造之都”的基本盘;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化企业星罗棋布,这是我们建设“智造之都”的前提和条件。吸取各地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紧紧扭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建设好“智造之都”,把名片擦得更亮、优势做得更强,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建设“智造之都”过程中,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通过智能化改造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创新驱动加快动能转换,这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建设“智造之都”,是对总书记打好“四张牌”中前两张牌的最好承接。

再说说“宜居之城”。到过许昌的朋友都知道,许昌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城市非常精致,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许昌的一张名片。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既要求经济有竞争力,也要求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还要求有高品质的生活。说到底,就是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宜居度,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宜居之城”,就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支撑点和落脚点。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讲的宜居,不是主城区的小概念,而是全市域的大概念,不仅城市要宜居,乡村也要宜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统筹协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样的话,建设“宜居之城”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快基础能力建设,补齐发展短板,统筹发展城乡,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这正是对总书记关于打好“四张牌”中的后两张牌的最好承接。抓牢了“宜居之城”建设,也就把这两张牌抓实了。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不断丰富“宜居之城”的内涵,人民群众生活才更有质量、更有质感,才能真正实现居者心怡、来者心悦。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今年4月召开的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我们提出了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目标。这是我们打好“四张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也是回报省委、省政府对许昌期待和信任的历史担当。

抓好了“智造”和“宜居”这两个关键方面,抓实了“生产”和“生活”两个重要维度,打好“四张牌”就有了载体和抓手,“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就有了基础和支撑。这一目标提出之后,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强大的思想共识,大家觉得许昌今后的发展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就要朝着这个路子走下去。

关键词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请问许昌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哪些实效,下一步还会采取什么新招?

史根治:近年来,许昌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全市制造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一是总量大。我市人口居全省第12位、面积居全省第13位,2018年年底,全市工业总量、工业竞争力均居全省第 3 位,其中制造业占比达到93%。二是结构优。我市大力实施“三大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连续两次在全省智能制造观摩点评活动中获得小组第1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28.6%,战略性新兴企业数量居全省第2位,是全省第二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集聚区。三是实力强。形成了以许继电气、森源电气为代表的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瑞贝卡为龙头的发制品产业、以黄河集团为代表的超硬材料及金刚石制品产业享誉亚洲。此外,许昌还是全国重要的电力装备产业基地、电梯生产基地、中小型农机和农机配件生产基地。四是前景好。我们高标准谋划了九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经过3至5年发展,有望形成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五是集聚度高。全市10个产业集聚区集中了8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其中长葛市产业集聚区和禹州市产业集聚区分居全省第3位、第7位。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建设“智造之都”目标,在已经出台“一个总体意见”的基础上,再出台一批分行业配套方案,真正形成“一个总体意见”+“多个分项方案”的“1+N”政策体系,加快构建智能制造创新、开放合作、人才支撑等十大体系,通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我市智能制造现代化水平;通过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构建优良的企业发展梯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许昌模式”;通过持续深化对德合作,实现“许昌速度”与“德国质量”完美嫁接。总之,我们将通过这一系列“组合拳”,为我市“智造之都”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关键词

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

光明日报记者:我们了解到,这些年许昌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评为“河南省最美城市”,请问许昌将怎样巩固现有的成果,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之城”?

史根治:近年来,许昌市统筹文明城市创建与百城建设提质,聚焦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个高质量”,扎实做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文章,突出抓好生态环境治“污”、交通秩序治“堵”、市容卫生治“脏”、公共服务治“差”,城市面貌、生态环境、市民获得感显著提升。目前,许昌拥有近百万亩花木林海,花木主产区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超过世卫组织清新空气标准的10倍以上,被誉为“中原之肺”;中心城区形成了以110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构建了“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美景。特别是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补齐城市短板为重点,实施了一批民生工程,城市功能、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比如,我们建成的一批“15分钟民生圈”,很好地惠及了广大市民群众。

站在发展新阶段,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提出了建设“宜居之城”的目标,以争创全国人居环境奖为抓手,扎实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把许昌打造成环境更加优美、功能更加完善、生活更加便捷、社会更加和谐的城市,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一是突出绿色引领。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建立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和“四水同治”,进一步优化绿化整体布局,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特别是以入选我省唯一的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变。二是完善城市功能。强力推进郑许交通对接,优化城市路网布局,完善公共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特别是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强力推进“四改一增”,打通断头路、卡脖路,积极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让市民生活更加舒适、便利。三是强化城市管理。扎实开展市容秩序整治、城市空间治理、街景整治提升等行动,大力推进老旧小区环境净化、绿化、亮化、序化,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和居民自治水平,持续改善群众生活微环境。有序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加快静脉产业园和餐厨废弃物处理厂建设,力争2021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超过40%。四是提升公共服务。构建更多的“15分钟民生圈”,持续提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和对重点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持续提升城市社区规范化建设水平,让群众生活更便捷、更舒心。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积极探索“市、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分级治理模式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努力构建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城市治理格局,为群众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推进郑许一体化发展

新华社记者:当前许昌正积极推进郑许一体化发展,加快融入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在这一进程中,许昌有哪些具体举措?

胡五岳:正像刚才这位记者朋友所说,目前,许昌正在积极推进郑许一体化发展,加快融入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我们认为,郑许一体化发展是当前许昌面临的最大机遇,也是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工程。实现“1+1>2”“1+4>5”的协调发展效应,关键是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实现错位发展。为此,我们明确了以下努力方向:一是瞄准核心区。近年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已成为河南省高质量发展的制高点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我们明确把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一体化作为主攻方向,不管是交通网络,还是产业布局,都重点向港区聚力用劲。比如,郑许市域铁路的规划建设,就是我们对接港区的龙头工程,通过公交化的轻轨,直通机场GTC,接入郑州地铁网,实现两个城市之间的无缝对接,拉动许昌境内11个站点周边及沿线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二是强化支撑点。聚焦产业是郑许一体化与其他一体化的最大不同。许昌有着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优势,这也是推进郑许一体化的坚实支撑。必须扭住产业不放松,加快推进“智造之都”建设,承接港区的“WIFI”辐射,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三是增强吸引力。近年来,我们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和大规模国土绿化,厚植了生态优势、擦亮了生态名片。加之郑万高铁、郑合杭高铁、郑许市域铁路的建设,使许昌动中取静,集疏相宜。只要我们下大力气把生态优势不断做大,建好郑州大都市区“南花园”,就能更好地聚集发展要素,拱围和支撑郑州大都市区建设。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提出了“立足许昌、对接空港、发挥优势、错位发展”的工作思路,突出抓好郑许间的产业、生态、交通、功能、平台、空间“六大对接”。比如,在交通对接上,郑许市域铁路建设加快推进,2020年年底将实现全线贯通。与此同时,我们统筹谋划沿线11个站点与周边区域的规划管控、产业布局、功能构建、人口集聚,市域铁路沿线成为投资热土。比如,在产业对接上,我们以许港产业带为重点,突出抓好5G泛在小镇、许昌中德产业园和长葛产业新城建设,积极承接郑州航空港产业辐射和溢出,建设郑州大都市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区域物流中心、临空产业基地。比如,在生态对接上,我们立足生态功能区定位,认真落实森林河南建设要求,着力推进郑许一体化生态廊道绿化、百万亩平原林海提升、长葛双洎河国家湿地公园、鄢陵鹤鸣湖国家湿地公园、中心城区生态园林城市提升等生态项目建设,让郑州大都市区“南花园”更具魅力。比如,在平台对接上,我们深度融入“三区一群”国家战略,积极申建自贸区许昌联动区、B型保税物流区和综合保税区,不断完善提升跨境电商查验中心、跨境电商基地等开放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德国(许昌)中心——德士堡服务广场,推动从蹭“WIFI”向建“WIFI”转变。同时,加强郑许间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等有效衔接,从功能、空间等方面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

责任编辑:

附件: